1、第五课同步课时训练1、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建立的蜀国立足西南,在三国之中统治面积最小,但在史书或小说中刘备却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是因为( )A.刘备是汉朝皇族之后B.蜀地地理形势优越C.曹操篡汉称帝D.蜀国符合历史潮流2、 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3、为了优待官员,西晋开始实行占田制, 官员按品占田, 一品五十顷, 以五顷为差等降。至九品十顷,至明废除。这种
2、占田制( )A.不利于对官员的等级化管理B.杜绝了官员的贪污腐败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激发了官员的工作热情4、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有言“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时期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确保政权稳固D
3、.是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6、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7、学者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 “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人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入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8、公元4世纪下半期
4、,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9、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 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10、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
5、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11、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1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
6、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13、材料 王导(276-339)出身于北方世家大族。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王导就与之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西晋灭亡后,王导劝司马睿南渡江南。初到建邺,当地世家大族对司马睿的态度非常冷淡。王导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司马睿乘肩舆出游时,率领北方南渡的世族皆骑马随从。江南世族见到这种形势,就相率拜于道左。借此机会,王导劝司马睿重用顾荣、贺循等江南望族。司马睿听从了王导的
7、建议,因此,吴会风摩,百姓归心。王导为丞相后,为了进一步获得江南世族的支持,向太尉陆玩请婚。当时南方大族在书法、语言等方面相效仿北方世族,中原语言是通行的语言,王导却主动学习吴地方言。为避免南渡的北方流民与当地世族产生矛盾,王导将他们迁至吴人世族力量较弱,人口稀少的会稽等郡。王导的这些举措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摘编自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在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王导举措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导在历史上的贡献。1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
8、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9、。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2.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即出身汉朝皇族,在名分上属于正统,故选A项。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之前,有人指出若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性之手,因此,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故其主要出发点是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地位,并不是要扩大诸王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问题,故B项错误;西晋已经完成统一,分封并不是为
10、了扩大版图,故C项错误;西晋分封的出发点是利用同姓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强化皇帝的统治,故D项正确。 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占田制是指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对不同等级官员占田数量的规定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C选项符合题意。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皇权
11、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有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对比,没有提供经济、军事、文化等信息,无法体现整个社会发展严重倒退,排除D项。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由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以看出,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皇权,故D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共天下”,与取代皇权政治有明显的不同;材料强调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具有一定威胁,而不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12、故B项错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独立性强,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南方经济的开发。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 : 29到西晋时期的86 : 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认识论。文学作品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直接说明历史问题,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递时代信息,但并不等于历史研究一定要被文学作品佐证,故B项错
13、误,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题干中“桃花源记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入口”,可推断出东晋时期政府与染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十六国时期,在长期混战中,族群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广泛存在;前秦统一北方随即大举进攻东晋,但其内部民族矛盾尚未解决,统治基础薄弱,故败亡后再度分裂混战,B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认为“魏之先出于黄帝”,即鲜卑族和汉族都是黄帝的后代,因此将拓跋氏改汉姓为“元”。并要求其他鲜卑贵族改姓。A项符合题意。 10答案及
14、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 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从材料“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中可以看出,北魏政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的恢复,故A项排除;材料“四夷馆”和“四夷里”说明BC项错误。 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
15、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特点:树立司马睿的权威;利用多种方式,笼络南方士族;善于调和南北方士族矛盾;依靠南北士族势力支持。2.贡献:为南迁人口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1.第1问,根据材料“在司马睿乘肩舆出游时,率领北方南渡的世族皆骑马随从”得出树立司马睿的权威;根据材料“王导劝司马睿重用顾荣、贺循等江南望族”得出利用多种方式,笼络南方士族;根据材料“为避免南渡的北方流民与当地世族产生矛盾,
16、王导将他们迁至吴人世族力量较弱,人口稀少的会稽等郡”得出善于调和南北方士族矛盾,依靠南北士族势力支持。2.第2问,根据材料“王导的这些举措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可得出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江南地区开发等作用; 根据材料“南方大族在书法、语言等方面相效仿北方世族,中原语言是通行的语言,王导却主动学习吴地方言”得出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促进了南方的民族融合等。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3.不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单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对改半: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信息,从思想动力和制度保证上归纳;目的,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2.根据材料信息,从对汉化的态度、汉化强度、汉化广度等方面归纳。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评价者的立场、方法、角度以及时代变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