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099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4高考历史模块复习方案:模块三 第4步:横向中外关联——从深层次探究历史发展渊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概览中国世界特征崛起的东方巨龙,开创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表现政治: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政治:由两极格局对峙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加强经济: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和改革开放,抓机遇,求发展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今全球化进程思想文化:与时俱进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和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议会制度的不同制度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会制度经济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

2、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阶级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分权制衡的原则权力主体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议员对选民不负责任,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政党活动方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三、20世纪三次重

3、要的改革调整改革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特点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了缓和经济危机的目的结果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后来废除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

4、主义的本质区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冷战风云材料二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63%。摘编自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材料三美联社马尼拉2011年10月17日电约3 000名美国

5、和菲律宾海军陆战队士兵在菲律宾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军演,包括在有争议的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附近进行敌方海岸突袭演习。菲律宾明星报网站2011年10月17日发表文章称,昨天在马尼拉举行的一个关于南中国海的论坛中,专家们说,中国让自己处于守势,其战略模糊表明,北京对其主张和政策并不清楚。估计中国将继续坚持已故领导人邓小平的原则,坚持对南中国海的主权要求,敦促提出主权要求的各方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开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3)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

6、今天,面对材料三的现象,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第(1)问,“冷战”要从对抗双方在欧洲的“冷战”表现来概括,“热战”主要答出在美苏争霸下亚洲发生的战争的名称。第(2)问,可从二战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来归纳,注意要点明确,语言简练。第(3)问,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注意设问给出的角度。答案:(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并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相对应。亚洲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2)原因: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

7、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恶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发展都要求反对单边力量控制世界;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兴起。(3)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政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军事技术,增强国防实力。思想文化: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3潍坊一模)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

8、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BC D解析:选C材料信息“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说明正确;的说法错误,1954年人大成立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2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

9、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D得到进一步普及解析:选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仍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不存在土地所有权的分配问题,A项错误。农民自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B项正确。C项明显错误。D项材料反映不出来。3(2013苏北四市一模)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

10、制”构想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流、国家统一的理解能力。 和过去充满硝烟的史实比较,台湾在内地购房和拥有人民币账号的居民增多,反映了民间交流的增强;故选B项。4(2013临沂一模)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指()A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 D八大二次会议解析:选C依据“强国序曲”判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A、B两项。而D项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

11、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伤害,与题干意思不符。中共八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进行了正确的探索。答案选C项。5(2013汕头一模)下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解析:选D根据信息可知当时不允许农民的鸡蛋向私人出售,只能卖给国家,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下的统购政策,故选D项。6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

12、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解析:选D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社会变迁。故D项正确。7(2013河北名校调研)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解析:选A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

13、对一些本国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A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B、D两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C项符合列宁新经济政策。8(2013连云港摸底)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经济上的全面封锁,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的独立并敌视新中国,在此种情况下毛泽东访问苏联意在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9(2013青岛一模

14、)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B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解析:选B本题采取排除法。“一边倒”是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多边外交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10美国史学家阿德勒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

15、了如下的评价:“他们建立的政府骄傲地自称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其评价所针对的“政府”是()A巴黎公社委员会B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C新中国人民政府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解析:选D题眼在于“无产阶级专政,它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并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故答案为D项。11(2013连云港摸底)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的多了,可

16、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C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12(2013贵州一模)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 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把将近1 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后来罗斯福新政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解析:选A题干情境说明了“以工代赈”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13肯尼迪曾

17、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14(2013皖南八校联考)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

18、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D最大限度地推行新经济政策解析:选A把握时间信息1922年,此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选择A项。15(2013惠州调研)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属于“冷战”化石的是()A北约 B华约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解析:选A“冷战”的“化石”即“冷战”后仍然存在的“冷战”产物,C、D两项与“冷战”无关;B项在苏联解

19、体之前已经解散;A项为“冷战”产物并一直延续至今,选择A项。16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该书描述的情景开始于()A二战结束后初期 B欧洲共同体建立C“冷战”结束 D中美关系正常化解析:选C材料中“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说明意识形态的淡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答案选C。17(2013临沂一模)下表为“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截至1951年),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主旨是()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购买

20、粮食、饲料及农业生产资料输入机械设备、车辆等重工业产品购买燃料其他26%24%15%12%23%A向西欧倾销剩余商品B恢复西欧经济稳定社会秩序C控制欧洲的经济命脉D扶植并控制西欧解析:选D考虑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从经济上控制了西欧。18(2013扬州期中)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分,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A趋同性 B整体性C多样性 D全球性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整体史观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若将

21、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说明世界史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整体史观。故选B项。19(2013汕头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和战略。”这主要是因为()A多极世界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B多极化并非世界发展的趋势C多极化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D多极世界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多极化趋势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有利的,故选A项。B、C、D三项分析明显错误。20.(2013深圳一调)右图漫画作于1992年。最符合漫画寓意的选项是()A经济全球化迎来新一轮浪潮B英德竞争阻碍欧洲一体化C欧共体成立加速欧洲经济发展D欧洲一

22、体化前路将充满波折解析:选D本题考查漫画解读能力。从图片信息看,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前方的路曲折而坎坷,形象地说明欧洲一体化前路将充满波折。A项不符合图片信息;英德处在同一列车上,不是竞争关系,故B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而不是1992年,故C项错误。21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它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解析:选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排除A

23、项。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B项。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排除D项。从材料“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应该还没有对其进行改造,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应该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答案为C项。22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A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D国际局势剧变并影响中国解析:选D“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

24、了新的课题。23(2013江西南昌模拟)1983年,召开了为时十天、有六百人参加的“全国轻音乐座谈会”。“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是“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这反映了当时()A“双百”方针开始遭到严重破坏B文艺界“百花凋零”C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D艺术领域还不是真正百花齐放解析:选D1983年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化传入,文艺界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仍然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不同艺术流派,在艺术领域还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24(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法国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

25、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这种文学流派关注现实,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故选B项。25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A夸张和浪漫主义的情怀B反传统和追求正义的精神C批判现实主义精神D对人文主义和理性的追求解析:选B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绘画,体现了反传统的特点;它反映的是对德国

26、法西斯侵略的揭露和抨击,反映了追求正义的精神,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28题各16分,共50分)26(2013南京一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产品名称单位按人口平均产量各国为我国倍数中国苏联美国英国苏联美国英国电力度7.9219.51 144.6514.92714163原煤公斤83. 0761.03 498.04 938.094158生铁公斤1.7*84.4244.5165.9501449钢公斤0.995.3376.3255.2106418281棉布公斤7.34*20.2861.4

27、270.382.88.49.6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

28、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材料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

29、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8分)(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4分)(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2分)解析:第(1)问分析表格中中苏美英工业产量的对比情况,可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此回答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二中的“1953年”“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等关键字词,回答第二小问;第三小问应结合美苏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毛泽东最初的设想是农、轻、重协调发展,据此回答第一小问;后

30、来由于“左”倾思想日益严重,在实践过程中发动“大跃进”,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据此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需结合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作答。第(4)问结合材料和问题得出认识。答案:(1)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战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际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2)设想:农、轻、重协调发展。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31、;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依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27(2013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

32、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罗斯福:噢,为啥?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罗斯福:哈哈。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33、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6分)(3)为摆脱“路径障碍”, 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

34、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4分)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1921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30年代”可知是斯大林模式。第(2)问注意其中涉及人物“罗斯福”,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本质来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答案:(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5、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后的两个头等强国美国和苏联对在损害战败的敌人和被削弱的盟国的情况下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也有助于殖民地革命。美国和苏联的确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太平洋和东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和卫星国,但它们并没有仿照英国和法国的做法英法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急不可耐地瓜分了德国和土耳其的殖

36、民地。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这时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殖民地利用“冷战”在苏联和美国之间挑拨离间,并利用这两大强国赢得了独立,获得了经济援助。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亚洲和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直至当时仍然受着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第一次亚非会议是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会议必将反映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参加会议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有着差异,但是亚非国家存在着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这就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这个共同基础上,亚非国家间有互相了解和尊重,

37、互相同情和支持的可能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重要成就,对会议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材料三到197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比较一战与二战后主要大国对殖民地的不同做法,并分析这些做法所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非万隆会议胜利召开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

38、识,指出1970年以来推动“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的力量。(6分)解析:第(1)问,“不同做法”依据材料“美国和苏联对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兴趣”“英法两国瓜分了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组织答案;“影响”可依据材料“利用这两大强国赢得了独立,获得了经济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原因”抓住材料中的“渴望掌握自己命运”“亚非国家存在着共同的愿望和要求”“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方针”组织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中的“西欧”“中国”等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一战后,英法两国瓜分了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激化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民族矛盾,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二战后,美苏只是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太平洋和东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和卫星国,没有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殖民地利用美苏之间的“冷战”赢得了独立并获得了经济援助。(2)亚非多数国家都有受西方殖民统治的历史,都有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中国代表团的努力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3)西欧的崛起,欧共体的成立,加强经济、政治合作;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