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年级组别高一年级语文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 题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专题四 谏太宗十思疏 (2课时)第1课时课 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先后结合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上下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中“十思”的积极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
2、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能根据上下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中“十思”的积极意义。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 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 导入 鹞yo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二 学习目标1 了解魏征及其与唐太宗的“友好”关系。2. 正确且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第一段中古代汉语知识,如
3、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3. 学习第一节所使用的论证方法。三 作者及背景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背景隋朝
4、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魏征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
5、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解题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四 预习检查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黜( )恶 谬( )赏垂拱( ) 壅( )蔽塞( )源 载( )舟五自学指导:齐读第一段,解决第一段中的文言知识。 详见ppt 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
6、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六合作释疑分析第一节论述结构。明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比喻 正第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对比段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排比 反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四 当堂检测二次备课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A木(chng)之长者 浚(jn)其泉源B虑壅(yng)蔽 正身黜(ch)恶C克终者盖(gi)寡 董(dng)之以严刑D垂拱(gng)而治 仁者播(b)其惠下列句子断句停顿的切分,恰当的一项是( D )A、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虽董之以严刑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D、代百司之职役哉课堂小结作者在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使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引出了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课后预习第二小节。板书设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比喻 正第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对比节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排比 反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