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思路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课主要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
2、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走向国际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策略的调整和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2、分析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4、通过阅读史料和教材内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
3、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含义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图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主要内容,从而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的学习,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探究学习”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2、和平
4、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3、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初期基本外交方针确立的原因与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社会上的深远影响。五、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展示引导的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展示图片,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5、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场面以及新中国的外交场景对比与此同时请学生朗读课本引言部分让学生对近代外交有全面认识以及对新中国外交原则的认识。教师提问旧中国的外交史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有怎样的不同?针对外交的变化我们得出了怎样的认识?带着这些问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五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二)讲授新课(“外交”涵义讲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和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定条约和协定。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二战及战后国际形势演变的相关知识。然后,展示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
6、阵营形成图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美国不仅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挑动西方各国孤立中国,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进行军事威胁。 总结历史,开辟未来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1)国际形势: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对于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国内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2、基于此种国
7、际国内形势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制定了全新的外交方针内容展示材料:材料展示并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材料和课本的相关知识提炼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 (2)“一边倒”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于此三层含义的理解即: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材料展示:中共领导人曾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
8、。”“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教师引导“一边倒”:倒向哪边?“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相矛盾吗?为什么?学生思考略教师讲解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矛盾。因为: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
9、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教师引导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在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回忆与此同时,媒体播放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的相关图片进行展示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与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17个国家建交。(2)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1950年,周恩来抵达莫斯科与苏联讨论各项条约的具体内容。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过渡 新中国把发展同以苏联
10、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顶住美国施加的压力,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同时,新中国也注意把发展与其他国家间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间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新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呢?(师生共同完成该问题)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展示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和印度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它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从此,我国外交有了自己的“定海神针”,它表明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
11、明显的转变,“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至今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 据新中国外交历程材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材料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第3集教师引导(1)简要指出材料一中“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提出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些原则”的内容。1、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12、(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2、提出(1)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3)完善:1954年,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发展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发展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4、意义(1)国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
13、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国际意义: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原因。教师讲解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过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三、走向国际舞台1、日内瓦会议多媒体显示:1954年4月,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图
14、为4月26日,周恩来率代表团步入会场。(1)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2)召开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时间:1954年4月至7月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3)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2、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2)召开时间: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内容: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
15、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的合作宣言。展示材料:帝国主义的干涉,各国之间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就当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发表了这样一段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
16、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分析,“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教师讲解“同”:他们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提出的背景: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17、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3)意义:万隆会议有力地推动和鼓励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开拓了外交新局面。这次会议上提出的这种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亚非各民族人团结一致、友好合作的精神后来就被称为“万隆精神”。阅读教材思考:中国代表团在两次会议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有什么意义?作用:(在日内瓦会议上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在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促成两次会议达成了相关协议.)最后,对本节课的整体思路进行展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掌(三)巩固小结(多媒体展示即可)(四)巩固训练(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师生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