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0152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甘肃省临夏河州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座位号 出卷人: 审核人: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张祥龙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

2、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

3、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综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

4、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有删节)2对“

5、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沙漠”。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

6、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进中国就是其例证。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方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7、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报任安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屈平疾王听之

8、不聪也 聪:聪明B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5对下列句中其和以意义、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以刺世事以浮游尘埃之外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6“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句中“此志”指代正确的项是 ( )(3分)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C举类迩而见义远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当时朝廷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庄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

9、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代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在于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困厄,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8把文中现代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1题。【注】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9“帝乡

10、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10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 ,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乙 选考题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一题作答。注意:只做所选题内的小题,不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花儿与少

11、年梁晓声有一个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普通的中学。”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不说,还给他起了个小绰号“逃学鬼”。是的,他经常逃学。他逃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一年级时的书包。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惭形秽,内心极其敏感。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伤害他,他却已经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个眼神或某种举动而表现得像遭了暗算似的。妈妈不止一次地指出:“家里明明穷,你还爱面子!早知道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不如当初不生你。”老师

12、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表示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头。他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肮脏的脚趾,顿时模糊不清.于是,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某日,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时,两个大人迎面走来。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蜜月。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欲跑,手腕已被拽住。他认出对方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姓刘。刘老师组织过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刘老师温和地说:“我代表我和我妻子,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他摇头,挣扎,

13、没挣脱,不知怎么,又点了点头.顺从,让他得到了一支奶油棒冰作为奖品。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相信是得到了奖励。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棒冰。对面是公园的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争先恐后,开的热闹。刘老师说:“记得你当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他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是花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他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很

14、仔细,说喇叭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一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他说花瓣儿越多的花,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的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若将人与花比,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刘老师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一联系到人,他就听出,教诲开始了,他却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的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刘老

15、师话锋一转,说星期一要到他的班里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他小声说,自己决定不上学了。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明天你可以不去学校,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写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刘老师说:“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去。希望你在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以分析、点评。”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都是难以拒绝的啊!他从没那么认真的写过一篇作文。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学校的门,在第一节课前,他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他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是开放;咿呀学语是开放;入

16、小学,成为学生的第一天是开放;每年顺利升级时开放;获得第一张奖状更是心花怒放.他写道:每一个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如果一个学生像开不成花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啊!老师读这篇作文时,教室里异乎寻常地肃静。后来,他考上了中学;再后来,考上了大学;再再后来,成为大学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那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注】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小说以“花儿与少年”为题有何好处?(6分)“他”在准备自暴自弃的时候,遇上

17、了刘老师,命运发生了转向,最终走上了正规,成就了自己美好的人生。刘老师成功地转化他的秘诀在哪里?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分条作答)(6分)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两例,并分别说明其作用。(6分)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两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7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

18、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星辰。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三年级,

19、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无不影响深远。 1930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 “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

20、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是季羡林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功成名就,誉满天下。 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的话,那么,可以说六十七岁以前,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只跑了二三十米。而在最后的七八十米中,从19

21、92年至2002年的十年,则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所以他说:“我的学术研究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在这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糖史、吐火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鬼兹与焉耆的佛教。 他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实话”,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 在这两年中,季羡林一

22、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已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罔、混乱与幻灭;同时,也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 (选自世界名人的成功之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删改。)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提到鲁迅和钱钟书,有什么用意?(6分) 通观全文,在季羡林身上表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4分) 文章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其实是很有用意。试筒要分

23、析其用意。(6分) 人生怎样才能走向成功?请结合季羡林先生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9分) 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温家宝总理言及的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都关乎民生,其最先与最后的承担者,都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中国人,人民才是改革的动力所在。B对中国当前的科研人员,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当中是有一小部分人学术造假,但大部分人还是以求真务实、创新为根本追求。C如今的国考公务员招考如火如荼,各级政府通过这个机制,把全社会的人才一网打尽,既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也抑制了教科研发展。D甘肃一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科学发展

24、观,采取诸多措施,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使甘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速度高歌猛进。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制造”受到较大冲击,然而,大部分有品牌的实体经济表现出强大的“抗跌性”,品牌成为应对危机的砝码。B2013年是我省课改后的第一个高考,从考试说明来看,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将遵循以“平稳过渡”为原则,将体现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C“小虎队”这个演唱组合的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D30个有特殊编号的“世博币”在上海结

25、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253.65万元成交,每个纪念币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李慎之继承的是“五四”狂飙传统, 。 , 。 , , ,继承的是“五四”理性主义传统。 为了鼓舞士气,指点方向他深感九十年代士林人格萎缩,失去批判激情而王元化深感八十年代学风浮躁只问主义,不屑问题故到九十年代提出“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他坚持道德理想,亲身践行倡导A B. C. D. 17.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是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5分)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

26、到这三点, 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 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 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 可能还有崇拜者,“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人皆可以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用骄傲。18. 根据下列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4分)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 ;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六、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7、(60分)上帝捏出几个泥人,便歇了手。有两个泥人脸现愠色。上帝不悦,说: “你们由泥巴变成了人,还不满足吗?”一个泥人说:“人而无骨,其为人乎?”另一个抢着说:“总该有个壳,对付冰雹、冷枪和暗箭吧?”上帝想了想说:“硬材料匮乏,你们各选一种。”于是两个泥人欢欢喜喜地各取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却没有脊梁骨。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悟?请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 座位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座位号_ 监考教师务必按座位号由小到大的顺序收卷装订线6 河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答题卡题号选择题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题号1234567141516答案注:17、14、15题,每小题3分,16题5分。8(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4分)(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分)9.(4分)10.(6分)11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_,_。 (2)_,_。 (3)_。 (4)_。12. (1)(6分)(2)(6分)(3) (6分)(4) (7分)13. (1)(6分)(2)(4分)(3) (6分)(4) (9分)17.(5分) 18.(4分) , ; , 。19.作文(60分)8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