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0洛阳三模)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设官分职中,从上层到基层关乎辅佐、朝廷政务、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林业劳动等方面的官职尽皆具备,这说明商朝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因此A项正确;商朝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商朝王权的宗教色彩,C项错误;早期官制仍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
2、明确,D项错误。故选A。【答案】 A2(2021常德模拟)“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A王权的至高无上B王权的神化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统治的长治久安【解析】 据材料“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说明当时将人王上升为神,这是神化王权的表现,B正确;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实现各种权力集于一身,商朝时期王权并未实现至高无上,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世袭制的相关内容,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人王称帝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情况,D错误。【答案】 B3(2020佛山二模)下图为周康王时的
3、大盂青铜鼎。鼎内铭文:盂,赐你香酒、礼服、车马、仪仗旗帜,用以巡狩,赐你邦国官员和庶人663人,异族王臣和夷众1063人。助我行先王之制,治民治疆土,莫违王命。由此可推断()A盂受王命率军出征讨伐夷族B周王与盂属于王臣隶属关系C盂因军功而获得周王的赏赐D西周册封制有法律明文规定【解析】 根据材料“赐”“助我行先王之制,治民治疆土,莫违王命”可知,周王与盂属于王臣隶属关系,B正确;题干未体现讨伐夷族,排除A;根据材料“赐你香酒、礼服、车马、仪仗旗帜,用以巡狩”可知,盂并非因为军功而获得赏赐,排除C;题干与册封制度无关,排除D。【答案】 B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
4、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 )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其势力扩展到东方的鲁、齐诸国;“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并未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答案】 C5(2020永安模拟)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
5、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 D消除了语言隔阂【解析】 从材料“雅言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中可以分析出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故B项正确;A、C项是秦朝时出现的,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答案】 B6(2021宜春模拟)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
6、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分封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解析】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因素,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维护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
7、C、D两项错误。【答案】 B7(2020新疆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西周早、中期的铭文中,人世奉养父祖之孝通过“祭献”推及冥世祖考即为“享孝”,追溯、缅怀父祖之德与业,以承其志、继其业即是“追孝”。材料表明西周时期()A宗族间凝聚力增强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解析】 从材料可知,“享孝”、“追孝”都是对长辈、先辈的尊崇,也是宗族血缘关系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增强宗族间凝聚力,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排除B项;材料强调在血缘关系之内的行为,故排除C项;D项是在汉代,排除。【答案】 A8(2020包头二模)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8、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B执政权力实现高度集中C国家统治区域得到扩展D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皆有等衰”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推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将二者结合,维护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维持严格等级统治秩序,达到稳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答案】 A9(2021宜春模拟)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C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解析】 古时的婚姻“上以事宗庙”,可见婚姻带
9、有宗法色彩,C正确。材料未提及物质追求,A排除。尊老爱幼在材料中未体现,B排除。家庭分工在材料中未体现,D排除。故选C。【答案】 C10有学者撰文指出,周文王父亲季历是太王幼子,太王将王位传季历,其兄泰伯出走;武王继承文王的王位,而他并非嫡长子;武王去世后,武王之弟周公实际上已经称王。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时期()A王位继承方式创新B分封制度得以顺利推行C宗法制度尚不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和平共处【解析】 周文王、武王不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周公是兄终弟及,这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尚不完善,故选C项;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创新,排除A项;材料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排除B项;“其兄泰伯出走”及武王去世
10、后出现的“三监之乱”说明统治集团内部并不和平共处,排除D项。【答案】 C11(2020永安模拟)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C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解析】 材料内容表述了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礼节不同。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故对于人们的见面礼节的规定有等级之分,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C项正确;A项表述太过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父子君臣间的礼节,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礼乐制度繁琐,故D项错误。【答案
11、】 C12(2021重庆模拟)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注 *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A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周王推崇薄葬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墓葬制度完善【解析】 从墓的规格来看,诸侯的规格有些已经超过了周天子,反映出分封制的逐渐瓦解,社会变动剧烈,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推崇薄葬,排除B;C项“开始没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墓葬制度是否完善,排除D。【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2020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
12、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
13、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解析】 (1)西周:根据“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根据“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
14、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得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根据所学可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等方面概括。(3)根据“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并结合所学可从对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礼乐制度与文明的传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的长久稳定等方面概括。【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
15、;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3)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
16、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答案】 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