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解析】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繁华的景象,故D正确。【答案】D2(2016湖州模拟)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关于徽商的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
2、显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徽商的衰落表明了中国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B徽商“达到极盛”有力地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C徽商是传统商业与近代经济形态结合的产物D徽商是旧式商贾与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的产物【解析】依据“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可以看出徽商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是旧式的商业与权贵的结合,从而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极盛,而到了晚清,封建统治趋于崩溃,依存其上的徽商趋于衰落,也说明徽商并不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故A正确;乾隆、嘉庆时期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徽商属
3、于传统商业模式,与近代经济形态、官僚资本没有关联,故C、D错误。【答案】A3(2016潍坊期中)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草市 B夜市C晓市 D街市【解析】由材料中“沟通城乡的桥梁”,可判断这是宋代的草市。【答案】A4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B坊市制度废除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D工业革命推动【解析】市是商品交换的地方,城随市的发展而发展,
4、故C正确;中央集权制度与市的发展无关,故A错误;坊市制度的废除只是在某个阶段影响城市的发展,而不是贯穿始终,故B错误;本题讨论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变革,基本与工业革命无关,故D错误。【答案】C【拓展延伸】古代城市的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5(20
5、16南京模拟)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B民间私发纸币存在弊端C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D“交子”由政府首先发行【解析】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国之首,材料中未能体现,故A错误;根据材料“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和“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可以得出民间私发纸币有好处但是也存在弊端,故B正确;“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并不能得出铁钱已基本被纸币所取代,故C错误
6、;从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以得出,“交子”并不是政府首先发行,故D错误。【答案】B6(2016郑州模拟)据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市镇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影响C晚清经济的衰败 D坊市制度被打破【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大城市人口比重呈减少趋势,在古代中国总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说明在全国出现了更多的城市来接纳人口,因此A符合题意。【答案】A【拓展延伸】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
7、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7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解析】“买田置地”“买官”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社会进步”。【答案】A【拓展延伸】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争前的地位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
8、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不过,它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发展非常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8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下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解析】南宋时期盛行对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征收“出门税”,表明南宋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并征收商税,C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
9、朝时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A、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中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分离,D错误。【答案】C9(2016广州调研)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表明当时()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C市民阶层逐步扩大D商税是宋代的重要财政收入【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只是不同时期抑商程度不同,宋代并没有放弃,故A项错误;从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10、”说明政府减轻商业的税收,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市场税收问题,并没有反映市民阶层逐步扩大,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农业税是古代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6宁波模拟)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解析】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西汉时,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两只鞋的颜色一黑一白,体现了对商人的羞辱。【答案】C1
11、1(2016青岛模拟)从下边材料可见当时()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海禁”问题,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B错误;“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意旨,故C错误;“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等信息说明该大臣要求开放关口进行贸易,故D正确。【答案】D12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
12、是()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C强化了海禁政策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最深远影响”,“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最深远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比较四个选项,与此最接近的是D,故D正确,A、B、C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盐城模拟)(26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
13、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
14、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6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8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问从材料一中“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来归纳答案。第(2)题第一问依
15、据材料二“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的信息来概括变化;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夜市、草市的出现来回答。第(3)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市镇逐渐兴起”“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问从江南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角度思考作答。第(4)题依据上述材料围绕商业视角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以及农业发展视角回答。【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3分)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3分)(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5分)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3分)
16、(3)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4分)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路交通便利。(4分)(4)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4分)14(2016湖北联考)(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神宗元丰年间制定了“广州市舶条法”,史称“元丰法”。至南宋时海外贸易达到全盛,当时监管市舶务的张阐奏言:“比者叨领舶司仅及二载,窃尝求其利害之灼然者,无若法令之未修。何当福建广南各置务于一州,两浙市舶务及分建于五所,三路市舶相去各数千里。初无一定之法,或本于一司之申请而他司有不及知,或出于一时之建明而异时有不可用,监官之或专或兼,人吏之或多或寡,待
17、夷夏之商或同而或异,立赏刑之制或重而或轻,以至住舶于非发舶之所,有禁有不禁,买物于非产物之地,有许有不许,若此之类,不可既举。故官吏无所遵守,商贾莫知适从。奸吏舞文,远人被害,其为患深。欲望有司取前后累降指挥及三路节次申请,厘析删修,著为一司条例。”建议朝廷制定专门的市舶条法,以有效管理海外贸易,禁绝官吏上下其手。朝廷嘉纳之,“委官详定”,这样,单行市舶敕令在南宋进一步发展并完备。宋代商业立法与欧洲同期商法之比较材料二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恤商政策,对官吏妄加征税给以严惩。如宋太祖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
18、遵守焉。”宋代商业管理中的伦理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市舶官员张阐上奏折的背景、目的和结果。(16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代商业政策的特点。(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初无一定之法”来归纳;第二问根据材料“建议朝廷制定专门的市舶条法,以有效管理海外贸易,禁绝官吏上下其手”来归纳;第三问根据材料“朝廷嘉纳之,委官详定单行市舶敕令在南宋进一步发展并完备”归纳。第(2)题中材料一表明中央政府制定全国性的市舶法令,说明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材料二表明法令条款详细,以防范官员侵犯商人的合法利益,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背景:仅广州有管理市舶的法令,其他涉有外贸的地区无类似法令。(4分)目的:建议中央政府制定全国性的市舶法令,以解决多地外贸管理方面无法可依的问题。(6分)结果:中央政府同意该建议,并组织官员编订了详细的单行市舶敕令。(6分)(2)特点: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法令条款详细,以防范官员侵犯商人的合法利益;鼓励商业和外贸发展。(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