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000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1. 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我国原始农业()A. 由“刀耕火种”发展到铁器牛耕B. 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 采用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D. 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和城市出现2. 2017年7月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下列叙述中,正确反映了甲骨文情况的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甲骨

2、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 B. C. D. 3. 商朝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这反映的政治特征是()A. 商王就是神仙下凡B. 皇权实现高度集中C. 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4. 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以宗法制巩固统治D. 避免新的地方割据5.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

3、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D. 华夏族已经形成6. 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7. 对于“文明起源要素“的问題,美国的摩尔根和德国的恩格

4、斯主张“文字、国家要素说”;英国的柴尔德和我国学者陈雍主张“文字、城市、礼仪要素说“;我国学者夏鼐、陈星灿则主张“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认识无法随史实的确定而确定B. 其中只有一种观点是合理的C. 后世学者的观点更加可信D.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8.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9.

5、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10. 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A. 社会功能逐渐减弱B. 政治功能趋向增强C. 主体呈平民化趋势D. 始终坚持儒学主导11.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陈旭麓在

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则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A.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B. 家国一体社会观念C. 忠孝认知存在矛盾D. 宗法血缘思想浓烈12.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 抑制了土地兼并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13. 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些变革意在()A. 强

7、化血缘亲疏关系B.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C. 构建官僚等级秩序D. 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14. 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A. 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B. 宗法制开始破坏C. 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D. 血缘亲疏观念淡薄15. 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出处记述曾子重令“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说苑,政理“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商君书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史记吴起列传“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由此可以推知()A.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

8、化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D.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6. 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 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 反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17. “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40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又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A. 一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B. 体

9、现由人治转变为法治C. 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D. 表现出古代立法的成熟性18. 春秋战国时期,原先深藏于宫廷密室的图书典籍散落民间,成为一般平民的读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已是大势所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 私学兴起推动教育平等B. 社会秩序变动较大C. 文化下移促使官学崩溃D. “百家争鸣”已成潮流19. 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A.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B.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C. 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 探寻国家实现统一

10、的新途径20.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A. 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B. 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C. 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D. 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21. 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秦朝()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九卿制约,中央集权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22.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

11、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23.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24. 下表是中国部分时期县的数目变化统计表,据此

12、可知,()时期数目(个)时期数目(个)时期数目(个)秦朝约1,000唐朝约1,5001911年1381A. 县制有利于社会变革B. 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C. 县制有职责明确的优点D. 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25.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 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B.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C.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D. 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26.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

13、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 宣扬以德治国B. 辩护政治法统C. 推动经济交流D. 加强民族融合27.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说,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议论:“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他是在强调()A. 不能仅以时人的诋毁或赞誉来评价历史人物B. 不同时代对庸人和豪杰的标准在发生变化C. 不同时代对同一人物必有不同理解D. 不能以非常人的标准去评价常人28

14、.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29. 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表所示。同姓王类型特征反叛型汉书诸侯王表见有谋反字样的有15人。这些同姓王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辅卫型其中有些是绝少建树却坐享爵禄的政治庸人,更多的是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不法型骄奢逾制、荒淫刑法是这类同姓王的显著特征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 加剧了政治统治的

15、腐败B. 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 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 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30. 如图是西汉前期形势图。由此可知郡国并行()A. 起到了削藩弱国的作用B. 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C. 为地方分裂埋下了隐患D. 导致东方六国死灰复燃31. 王国维西域井渠考:“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材料所说的井渠是()A. 战国时期郑国主持开凿而成B. 汉代关中农民所创造C. 今流行于新疆一带的灌溉工具D.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所发明32. 汉书货殖传】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貣(同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

16、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 金融活动比较活跃B. 政府财政比较困难C. 民间普遍支持平叛D. 关中地区经济繁荣33. 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时期经济政策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 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34. 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

17、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史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A.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 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C. 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影胀D. 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35.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发明对外传播示意图。这一发明()A. 加强,世界各地经济联系B.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C. 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D. 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36. 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A. 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B. 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

18、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D. 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37. 汉儒惩秦专制之失,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这主要反映了汉代儒学主张()A. 君权神授B. 自然界的变化性C. 天人感应D. 外儒内法38.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 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 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 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 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39. 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

19、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A.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C. 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 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0.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 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 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 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D.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41.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

20、,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

21、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完成下列要求: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政治作用。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综合材料二、三,从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答案1.【答案】B【解析】依据

22、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 铁犁牛耕出现于奴隶社会晚期,育秧移栽方式种植水稻出现于封建社会,原始农业时期城市并未形成,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作用。解答本题,关键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主要

23、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相传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买中药,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符号(后来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他首次发现甲骨文,选项正确;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等,选项正确; 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所以,选项均正确。 故选:C。本题考查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及其意义。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24、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可知,反映了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 A项明显错误,排除。 商朝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商王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

25、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选项排除。 材料与宗法制无关,C选项排除。 避免新的地方割据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于分封制的准确把握。5.【答案】C【解析】A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性,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

26、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 C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C正确; D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材料信息与华夏族已经形成无关,故D错误。 故选:C。本题根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切入,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这种连续性之所以成为可能,除了各种其他因素之外,中华民族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因。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27、关键是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考查了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6.【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不能是最深远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是指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解体,与题意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与题意不符。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是西周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

28、干所给材料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的主旨,并正确认识西周政治的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7.【答案】D【解析】对于“文明起源要素“的问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都认可“文字”,有两种观点认为“城市”是文明起源要素,且另一要素都跟礼仪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对于“文明起源要素“的问題的认识肯定会越来越全面,故D正确。 A、B、C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史学研究

29、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8.【答案】A【解析】A材料体现了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正确; B材料未体现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排除; C分封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周朝并未形成官僚体制,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本题以早期国家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30、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在地方传播了周文化,扩大了统治基础,A选项符合题意; 君主专制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B选项排除; 周王对地方的控制是间接控制,C选项排除; 西周时期尚未实现国家大一统,D选项排除; 故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结合分封制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及其作用,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在前期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

31、家。1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社会功能增强,政治功能减弱,故排除AB。 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可知C正确。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1.【答案】B【解析】A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中,国家观念高于家庭伦理道德。 B材料中强调做忠臣做孝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观念特征。 C材料没有体现出忠孝认知存在矛盾。

32、 D忠臣孝子的家国一体观念,不能完全反映出宗法血缘思想浓烈。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加倍征收赋税”强制性地推行“成年男子”“分居另立户籍”,实际上是推动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A错在“瓦解了”,B错在“抑制了”,说法太绝对,排除。 C错在“削弱了”,意思与题干相反,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

33、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13.【答案】C【解析】“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这些变革意在构建官僚等级秩序,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14.【答案】D【解析】鞅变法

34、规定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鼓励秦人勇猛作战,商鞅规定国家的爵位按将士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计算。官爵的提升与斩首级数相称。爵位从一级到二十级,愈高享受的待遇、特权愈优厚。官职和待遇的获得一律取决于军功,使过去的旧贵族,虽是国君的宗室族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不能靠出身就获得爵位,享受特权。这就严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不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

35、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15.【答案】A【解析】依据表格中的思想可知,均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要求打破世卿世禄制度,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奴隶主贵族,说明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故A项正确。 B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项中的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内容和目的。解题的关键是读懂表格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

36、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内容和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的能力。16.【答案】B【解析】材料“元年春,王正月”强调的是周天子的正统地位,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分封制下最高统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元年春,王正月”,结合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40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

37、律始于盗贼。”可知法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百家争鸣的准确把握。1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宫廷密室的图书典籍成为一般平民的读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说明文化下移,原来的社会秩序不能维持,即社会秩序发生了巨大变化,故答案为B项。 A项中的“教育平等”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项中的“官学崩溃”说法绝对,故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百家争鸣”的发展状况,故排除D项。 故选:B。本题考查春

38、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宫廷密室的图书典籍成为一般平民的读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本题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9.【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以其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如何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B项。选项ACD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

39、。 故选:B。此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在中国学术史上,先秦是诸子百家争鸣、学术发展繁荣的黄金时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诸多学人士子,或著书立说,或聚徒讲学,或互相争鸣,既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后人应该更好的保护与继承。20.【答案】D【解析】“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表明秦始皇旨在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40、解题的关键是“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21.【答案】B【解析】秦朝的九卿中这些官吏的职能,可以看出九卿掌管与皇家有关的事务,这是这则材料的题眼所在; A、这道题的题眼不是重点强调职能细化,而是在强调九卿掌管着与皇家有关的事务,故排除; B、九卿掌管着与国家有关的事务,正是化国为家的体现,君权至上是封建社会的特点,故正确; C、九卿制约在材料未得到体现,故排除; D、材料中未涉及官吏数量的问题,与政务繁杂更无牵涉,故排

41、除; 故选:B。本题以秦朝九卿职能设置为切入点,考查了对秦朝官吏设置特点的掌握,并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本题结合九卿的职能,考查了秦朝官吏的设置特点,在掌握秦朝政治制度方面,应当重点掌握郡县制的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自的职能设定。22.【答案】C【解析】A与“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不符,排除。 B与题干无关,排除。 C依据题干“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知,秦朝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正确。 D题干不能体现“重叠臃肿”,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中央的丞相与地

42、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23.【答案】B【解析】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夏朝的建立,排除。 B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正确。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属于“天下一大变局”的表现,不是本质内涵,排除。 D君主专制没有取代宗法制,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的建立。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中国古代加强统一的措施;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变革

43、的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唐朝和1911年地方都有“县”这一基层行政单位,且数量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这说明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县制对社会改革的影响; 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县制职责明确; D选项错误,县制使中央形成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中央难以形成对地

44、方的有效管理,两者本质并不相同,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故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中县的数目变化统计表的信息准确提取,结合郡县制的演变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演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2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统一度量衡后,各地区的标准一致,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 A项,工律出现时秦朝已经建立,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政府规范度量衡,并没涉及重农抑商的国策,排除。 D项,统一度量衡不能杜绝不法商人的作弊,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秦代经济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分析。本题考查秦代经济政策,此题应结合秦朝

45、统一的经济措施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26.【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使用五德的顺序来进行统治,这象征着王朝的传承有着合法性,故本题选B; 五德不是以德治国,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A错误; C和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 故选:B。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中秦始皇相信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并采用,说明以此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秦的统一和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了解秦的统一和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7.【答案】A【解析】“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他

46、是在强调不能仅以时人的诋毁或赞誉来评价历史人物,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28.【答案

47、】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等思想,符合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故C项正确。 A项主张仁、礼,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B项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D项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法家思想主张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法家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29.【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同姓的诸侯王的类型比较多样,不单是“反叛型”,且“反叛中央的原因多种多样”,

48、这说明当时的同姓王不全都是割据势力,所以不能把西汉同姓诸王一概视为割据势力,不能一笔抹杀西汉同姓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积极作用,故D正确。 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治统治腐败的结论,排除A。 西汉分封同姓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来看,绝大多数同姓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恪尽职守,为汉藩辅”说明没有背离设置时的初衷,排除B。 西汉的同姓王不全是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没有削弱中央的权威,排除C。 故选:D。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0

49、.【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知,西汉初年央地关系: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据此结合郡国并行最终导致七国之乱,故C正确。 A不合史实,排除。 分封制并不是秦制,排除B。 D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郡县制(中央主导)与分封制(地方主导)并行。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1.【答案】B【解析】A与题干无关,排除。 B由题干“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可知井渠为汉代农民所创造,正确。 C与题干中“西域”不符,排除。 D

50、杜诗发明了水排,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域本无此法,及汉通西域,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答案】A【解析】A材料显示出汉朝初期存在从事货币借贷的金融活动,材料中的毋盐氏因此而致富,说明当时金融活动比较活跃。 B从事借贷是列侯封君,不是政府,不能说明当时政府财政比较困难。 C材料显示的是借贷者通过权衡平息叛乱的结果来判定是否放贷,不能说明民间普遍支持平叛。 D材料显示毋盐氏因为放贷而成为关中富户,不能说明关中地区经济繁荣与否。 故选:A

51、。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3.【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文帝和景帝的减赋措施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B选项符合题意; 土地私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确立,A选项排除; 盐铁官营是在汉武帝时期,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结合重农抑商政策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52、。3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洋,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 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C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D选项排除。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准确把握。35.【答案】B【解析】思路

53、点拨根据图片中向朝鲜传播的时间“公元4世纪”可知,该发明是造纸术,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 A项是指南针的影响。 C项夸大了这一发明的影响。 D项为火药武器使用的影响。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命题透析本题以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B是汉武帝的措施,故B正确; A是秦始皇,排除; C是唐太宗,排除; D是康熙,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本题为基

54、础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7.【答案】C【解析】“汉儒惩秦专制之失,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汉儒惩秦专制之失,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

55、,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38.【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后民族融合特征,故D正确; A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项叙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文化”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39.【答案】B【解析】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有利于加速鲜卑族与

56、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故B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和丝织业发展水平很高。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囗开始南迁。西晋末年,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大批

57、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故B项正确; A项,此时并不是两汉时期,排除; C项,题干信息未反映三国时期的相关情况,排除; D项,题干出自宋书,与北魏无关,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结合题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本题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41.【答案】【小题1】(1)关于创新:依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关于作用:结

58、合“创新”和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关于措施:依据材料“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关于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始皇统一六国。 (3)关于不同:依据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汉代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是郡县制。关于后果:结合西汉初期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下: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59、。关于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启示示例如下:郡县制比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 (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 (3)不同:汉代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是郡县制。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对策: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4)启示:郡县制比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 (2)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演进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4)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的启示。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