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9989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师说》2016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全程复习 课时训练3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训练3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解析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银价激长。答案C2近代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

2、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革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解析由材料可知,这场“不能避免的”战争是鸦片战争。由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经济结构、革命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答案C3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

3、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解析由材料信息“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可以判断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A、B两项与鸦片战争影响有关;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仍然维持着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没有削弱,排除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转入“制度”阶段,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兴起,因此这场战争为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故C项为正确选项。答案C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

4、受到了巨大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解析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这三次战争通商口岸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扩展,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C、D三项不正确。这三次战争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答案A5.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正确的是()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B体现了

5、外交体制的近代化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解析本题从史观角度切入,注意题干中的“近代化”限制词。“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1901年改为外务部,并位居六部之首,逐渐演变为外交决策机构,B项正确,A、D两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正确,但并不符合题意。答案B6.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出现,是国人因仇视维新

6、变法而去仇视外国人导致的,“可谓顽固”,并不是B中阶级矛盾引起的,排除;C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分析,义和团运动主要是仇视西方,故不存在反封建的性质,排除D;只有A表述符合蔡元培提出的“顽固”一词。答案A7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次事变,这一谬论化为了关东军的实际侵略行径()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即满蒙地区。答案A8.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为维护领土主权及

7、各种条约,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日方如能制止一切侵略行动,仍当本其和平素志挽救危局。”该材料反映南京国民政府对待日本侵华的基本态度是()A坚决予以抵抗B积极谋求和平C极力争取国际支持D准备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和发表的内容看,“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可以体现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B错误。从“日方如能”可分析出坚决抵抗不准确,排除A;材料未提及国际支持,排除C。故选D。答案D9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

8、最具说服力的是()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解析本题考查了历史方法论有关问题,最具说服力的是第一手史料或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日记、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本题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D项。答案D10有一首歌的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这支军队应是()A新四军B八路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解析19

9、37年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北方为八路军,南方为新四军。从“抗日”和“太行山”等关键词可以判断为八路军。答案B11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解析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可以说是“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答案B12.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在日本

10、则被称为“日中战争”。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研究者的历史观和阶级立场不同B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D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看法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说法不同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三种说法分别是中国、世界其他地区和日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看法,之所以不同是站的立场不同和角度不同。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

11、835年)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清史稿材料四央视网报道:2013年12月19日,中国盐城舰首次为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提供护航,这是中国海军战舰第一次赴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也是中国第一次为化学武器销毁提供运输服务,因此意义重大。(1)依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2)针对材料二的建议,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3)依据材料三分析“甲午一役”对中国主权造成的严重破坏,并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

12、因。(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政府出现的现象即可,而原因要回归课本,从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总结。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读出黄爵滋建议清政府创建海军,加强海防,因此要联想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创建海军等。第(3)问对中国主权的破坏,要从材料中去寻找和概括,根本原因应从清政府的统治腐败方面作答。第(4)问作答时千万不能忽视材料四所表达的历史信息,因此要从近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海防对比角度思考。答案(1)现象: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外闭关锁国。(2)加强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修建旅顺

13、、威海卫等海军基地,并成立海军衙门。(3)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军毁坏,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4)清王朝的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新中国的成立,洗刷了近代以来“有海无防”的耻辱,维护了国家领海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势日盛,海军舰艇编队赴地中海执行联合国决议,为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护航任务是其体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的海防力量日益强大。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

14、,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材料二“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

15、7日)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说明蒋介石和毛

16、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蒋介石1933年谈话,体现了其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第(2)问综合材料“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首先蒋介石仍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谈不成,中国政府将坚决抗战;第(3)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蒋介石、毛泽东都主张进行持久抗战,蒋介石主张“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主张,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等现状。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