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程标准:1.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代表孟子荀子地位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思想主张(1)核心:“仁政”学说;继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发展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3)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1)天命观(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2)人性论(道德思想):主张“性恶论”,但认为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
2、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二、墨子与墨家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1)主张“兼爱”非攻。(2)提倡“尚力”。(3)主张“节用”“节葬”。3评价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2思想(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3)天与人“不相胜”。四、韩非与法家1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认
3、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2评价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五、孙膑与兵家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其军事思想主要被收录在孙膑兵法一书中。六、诸子百家的影响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仁”“仁政”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而是有明显的区别。孔子的“仁”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宣
4、扬奴隶主“爱人”,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孟子的“仁政”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惜民力,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建立和谐的封建统治秩序,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如何认识庄子的“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尤其是人不应当破坏自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但此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应该改造、利用自然。上述消极的处世态度,充分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
5、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主题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史料探究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尽心章句下(1)据材料一探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统治者应该怎样做?(2)材料二中
6、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3)两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提示:(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2)材料二反映了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3)民本思想。归纳总结正确认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1)积极:民本思想对减轻人民的剥削,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2)局限:民本思想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加强封建统治的策略,与当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点训练1“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墨家“尚贤”思想 B儒家民本思
7、想C法家改革思想 D道家“无为而治”思想解析:选B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反映了关注民生的早期民本思想,与儒家的思想吻合,故选B。主题二百家争鸣 史料探究材料一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材料二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材料三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1)上述材料分别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言论?(2)假如你当时是平民,你会接受哪些思想?理由何在?(3)上述言论哪一种最适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
8、?为什么?提示:(1)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2)墨家思想。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墨家主张和平发展,注重兼爱、非攻,符合人民的愿望。(3)法家思想。因为法家思想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和变革的需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归纳总结“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点训练2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9、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A B C D解析:选C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儒家思想不适应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和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选C。考点一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命题角度:1.孟子的思想主张。2.荀子的思想主张。典题例析例1 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解题思路 答案 B题组冲关1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
10、望之矣!”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 A清净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严刑峻法解析:选C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反对“嗜杀”,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治国思想。2在“法”与“德”关系上,某位思想家主张先德后刑、先教后杀,认为有礼之法才是良法,无礼之法是恶法,“故非礼,是无法也”。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在“法”“德”关系上主张“德教为先”“有礼之法”,这与荀子针对“人之性恶”所提出的礼法并施主张相吻合,故选C项。考点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 命题角度:1.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2.百家争鸣的影响。典题例析例2
11、 战国时期某一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该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解题思路 答案 C题组冲关3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两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解析:选B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符合老庄为人处事的原则。4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
12、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选B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形成庞大的思想理论,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建通史 战国时期之关键词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社会在大变革中完成转型文化上(1)私学兴起,讲学之风出现和学术中心形成。(2)出现“百家争鸣”,诸子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战国时期的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儒家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兵家孙膑,在中国古代矗立起一座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政治上(1)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革时代。(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3)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2)战国变法,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3)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耕战和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