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一阶段三阶段四学业分层测评阶段二阶段五渔 父本课话题 坚守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如果不是屈原的文章,我们恐怕很难了解他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更很难虔读他的一腔热忱。但我们庆幸从他的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了他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了他那种长存于世间的顶天立地的坚守。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1 年前,李昌政刚到东兴市马路镇吊应村吊应小学任教时,学校里有 187名学生。21 年后,学校里还剩 25 名学生,李昌政还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尽管工资低,李昌政还是坚持留在吊应小学。有人
2、问他,“为什么要留下来?”他答,“因为家在这。”由于老师少,李昌政成了全能老师,什么都教,一教就教了 21 年。21 年来,吊应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李昌政的学生。逢年过节,经常有学生来学校看他。有村民戏称,吊应小学就像招待所一样,每到过年过节都这么多人。谈到未来,李昌政希望能一直教下去,直到退休。“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点亮学生,那就是最好的了。”李昌政说。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金樱格言联璧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知识梳理第 1
3、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枯槁()三闾()凝滞()其糟()歠其醨()()皓皓()汶汶()鼓枻()濯()淈其泥()莞尔()【答案】o l zh b chu l ho mn y zhu w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渔父见而问之曰()【答案】“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第 3 步一词多议看我七十二变(1)举举世皆浊我独清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戍卒叫,函谷举()杀人如不能举()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2)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刃有余()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与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恐年岁之不
4、吾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为自令放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5)而渔父莞尔而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6)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7)以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答案】(1)形容词,全 名词,举动,行为 动词,拔,攻占 形容词,尽 动词,拿 动词,举起(2)动词,行走 动词,交往,交际 动词,运转 动词,游览(3
5、)语气助词,表疑问 动词,结交,亲附 动词,等待 动词,给 连词,和,同(4)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动词,成为 动词,表判断,是 介词,表被动 动词,认为 介词,给(5)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并且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并且(6)介词,表被动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介词,在(7)介词,因为 介词,拿,用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鼓枻而去 ()_(2)乃歌曰()_(3)安能以皓皓之白()_【答案】(1)名词作动词 敲打(2)名词作动词 歌唱(3)形容词作名词 洁白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颜色憔悴古义:今义:今多指由物体发射、反
6、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2)形容枯槁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4)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指高高地举起。(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古义: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答案】(1)脸色。(2)形体容貌。(3)拘泥,执着。(4)指行为高出于世俗。(5)可以用来。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子非三闾大夫与?()译文:(2)是以见放()译文:(3)屈原既放()译文:(4)圣人不凝滞于物()译文:(5)游于江潭()译文:(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7)行吟泽畔()译文:(8)遂
7、去,不复与言()译文:【答案】(1)判断句 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2)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因此被放逐。(3)被动句 屈原被放逐后。(4)被动句 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5)状语后置句 在湘江一带行走。(6)定语后置句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7)省略句 他(在)岸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8)省略句(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常识速览识作者众说纷纭的渔父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以死明志屈原屈原(公元前 340前 278)
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公元前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9、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探背景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遭到了子兰、靳尚等反动贵族以及亲秦派奸人的诬陷,于是被楚怀王疏远流放。至楚顷襄王时他又被流放到江南,辗转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消,遂自沉汨罗江而死。巧识文1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
10、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了历代散文创作。2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11、。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 1:_解惑:_疑问 2:_解惑:_疑问 3:_解惑:_整体感知文章通过描写屈原和一个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的最终抉择。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赞颂了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的高贵品质。文脉梳理_ _ _【答案】随波逐流 洁身自好 舍生取义文本层析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屈原志行高洁和认识清醒的一组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
12、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ABCD【解析】是渔父的话,是渔父对屈原的规劝语。只有是极力表现屈原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句子。【答案】B2对下列各句的比喻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B.其糟而歠其醨:比喻迎合邪恶势力,随波逐流,与其同流合污,以求苟安。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比喻品德高尚者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欲保持高尚节操。D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
13、的高尚,以污垢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解析】A 项,“独醒”比喻屈原对国家命运认识的清醒。【答案】A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揭示了屈原流放的原因,表明他高洁的情操和清醒的认识。B作者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对屈原不作外貌描写,通过他的语言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C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D文中的渔父是个隐者,亦是苟全性命于乱世者,正是其超然于世的态度烘托了屈原
14、“深思高举”的皎皎之行。【解析】B 项,作者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如:“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答案】B4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屈原流放之时与渔父的对话,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D本文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的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解析】D 项,本文采用的是记叙和描写的方式。用对话表现了屈原始终不渝
15、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答案】D5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B第一自然段,渔父上场与屈原对答。对渔父不作外形描写,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C最后一段用比喻的手法,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D最后一段,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丰富了渔父高大的形象,高洁的德行。【解析】D 项,“丰富了渔父高大的形象,高洁的德行”错。渔父的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是一种灵活的生活方式。是衬托了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答案】D话题互动话题:“生存还是毁
16、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死角时的发问。面对生死抉择,司马迁以生践志,屈原却以死明志。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年轻的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抉择?学生甲: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我的观点:【答案】(示例一)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无法避免的苦难,那么请选择主动地承受。在苦难中了解生存真相,分析苦难的根源,发掘苦难的深层原因,以不懈的斗争改变命运,守住人的尊严。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示例二)选择理想,实现价值。谨记理想,永远沿着
17、理想的道路前行!谨记理想,乐观地度过每一天!谨记理想,努力地度过每一年!谨记理想,坚强地度过这一生!屈原既 放,游于 江 潭,行 吟 泽 畔,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在岸边走边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 非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与?何 故 至于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既:已经。江潭:湘江一带。江,指湘江。潭,楚国方言,指深水。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枯瘦。渔父(f):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三闾大夫:楚国官职,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屈原曾担任此职。至于斯:到这个地步。屈原曰:“举世
18、 皆浊 我独清,众人皆醉屈原说:“全世上(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人人都醉了只有我独 醒,是以见放。”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曰:“圣人不 凝滞于物,而 能 与 世 推 移。渔父说:“圣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世 人 皆浊,何 不 淈 其 泥 而 扬其波?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把那泥水搅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凝滞:拘泥,执着。于:被。淈:搅浑。众 人皆醉,何 不其 糟既然人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也跟着 而 其 醨?何 故 深 思 高 举,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世俗,自 令 放 为?”而使自己被放逐呢?”(b):吃。糟:酒糟。(chu):
19、饮。醨(l):薄酒。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使自己被放逐呢?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者必 弹 冠,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 浴 者 必 振 衣。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沐:洗头。冠:帽子。浴:洗身。振衣:抖掉衣上的尘埃。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宁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 而 蒙 世 俗 之 尘 埃 乎?”品德,去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安:哪里,怎么。以:用。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
20、mn mn):玷辱。皓皓之白(定语后置句):比喻高洁的品格。白,形容词作名词。渔父莞尔而笑,鼓 枻 而 去,乃歌曰:“沧 浪 之 水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唱道:“沧浪的水清又清兮,可 以 濯 吾 缨;沧 浪 之 水 浊兮,可以濯吾清啊,可用来洗我系帽的带子;沧浪的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 足。”遂 去,不 复 与言。我的双脚。”(渔父)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莞(wn)尔:微笑的样子。鼓枻(y):敲打船桨;鼓,名词作动词,敲打。歌:名词作动词,歌唱。沧浪:指汉水。濯:洗。缨:系帽的带子。遂:于是,就。去:离开。复:再。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衬托更显形象“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21、来塑造屈原的伟大形象。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强者形象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形象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2写法指导“云”“月”合理勿失当一、注意所选择的陪衬物要恰当、典型。主要事物和陪衬物之间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彼此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写自己与汪伦的深厚友谊时用桃花潭的水来衬托,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点深,又有各自的特点:一个是具体的深,一个是抽象的深。用具体的事物来衬托抽象的
22、情感,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诗人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二、要处理好“云”和“月”的关系。绘云的目的在于托月,因此,描写“云”时,心中要有“月”这一重心,不要喧宾夺主,要主次分明。三、描绘“云”要适度,既不可“过分”,又不可“不及”。过分了,就会云遮月暗;倘不及,就不能为月增辉。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3迁移应用请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语段,不少于 100字。【答案】(示例)天色愈发昏暗了。大片的乌云聚拢在一起,越积越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霎时,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一道亮光闪过,把黑幕一劈为二。紧接着,一场瓢泼大雨伴随着轰隆的雷声从天而降,像是一面水势汹
23、涌的瀑布。加上呼呼的大风,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我站在家门口,久久地伫立着,任凭风吹雨打。我该怎么办呢?胸前的书包被抱得更紧了。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爱国者的选择茫茫江畔,一袭白衣,长发披散,一个孤独的背影在血红的残阳下渐行渐远。终于,这残阳下的背影成了汨罗江畔永恒的风景。他,就是屈原,一个选择了清波荡漾,选择“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民族魂。这是屈原的选择,也是所有有骨气的爱国者的选择。屈原是不幸的,所以只有选择江水;屈原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一生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被中华儿女永世传唱,成为永恒。【应用角度】“选择”“爱国”“忠贞”等。2精彩应用他凛然立于汨罗江畔,瑟瑟
24、的江风撩起他泛着血色的长袍。他是那样勇猛的先行者,乘骐骥以驰骋,哪怕前方会让他粉身碎骨。他是那样细腻的美学家,“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哪怕这污浊的尘世已容不下两袖清风。屈原,这个天生的梦想家,他将对香草美人的钟情谱成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由离骚起头,经过千年的文人唱和,流淌成唐诗,汇集成宋词,融入代代华夏儿女的血液。屈原的情有独钟是中国人为梦想肯舍弃生命的起源,是中国文明风骨的支撑。太阳是他的名字,太阳是他的一生。佳作领悟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 278 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
25、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
26、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着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挫折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
27、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28、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
29、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需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需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1学用词第段“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比如,他的忠君,曾得到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杜甫等人的肯定和崇敬;他显现的独立人格,又得到唐代李白的深深敬佩。2悟修辞第段中画线句子、整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连贯,大气磅礴;语句饱含感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屈原的形象跃然纸上,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
30、对屈原无限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局部词语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泪流满面”“掩面痛哭”,以形写心;如“面向风雨”,既扣文题,又用双关,意蕴丰富,文韵隽永。3悟手法对比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色,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作者是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的:(1)内容(或情感)上 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愤怒。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2)技巧(或表现手法)上 离骚:自设情节,象征和隐喻(或系统性设喻)。诗经:比兴手法。(3)成就(或影响)上 离骚:伟大的人格精神,伟大的艺术创造。诗经:整体伟大,每一首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说不上“伟大”。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渔父(
31、f)枯槁(o)泽畔(pn)淈其泥(q)汶汶(wn)宁赴(nn)弹冠(un)皓皓之白(ho)鼓枻(xi)莞尔(wn)濯洗(zhu)尔糟(b)【答案】“淈”读,“汶”读 mn,“冠”读 un,“枻”读 y,“”读 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渔父见而问之曰B夙遭闵凶C距关,毋内诸侯D可以濯吾缨【解析】A 项,“父”同“甫”;B 项,“闵”同“悯”;C 项,“距”同“拒”,“内”同“纳”。【答案】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20710086】A.安能以皓皓之白风雨不动安如山B.渔父见而问之曰而能与世推移C.自令放为不足为外人道也D.不复与言微斯人,吾谁
32、与归【解析】A 项,副词,怎么/形容词,安稳。B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并且。C 项,语气助词,呢/介词,向。D 项,均为介词,跟。【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B举世皆浊我独清C圣人不凝滞于物D可以濯吾缨【解析】B 项,古今皆为“全”的意思。A 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C 项,古义:拘泥,执着。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D 项,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答案】B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导学号:20710087】A是以见放B自令放为C屈原既放,游于江潭D安能以身之察察【解析】
33、A、B、C 三项均为被动句,D 项为定语后置句。【答案】D阅读课文,完成 69 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20710088】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通“现”C新浴者必振衣振:抖掉D自令放为放:放逐【解析】B 项,“见”表被动。【答案】B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屈原品行高洁的一组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ABCD【解析】记述屈原的遭遇,表现渔父的思想。【答案】B8下列对渔父的理解,有误的
34、一项是()A屈原被流放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因为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同时也是为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而痛苦。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用设喻的方法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C“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反映了屈原对楚国人的失望和憎恶。D渔父最后歌而去,表现了隐者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思想。【解析】C 项,屈原只是对楚国统治者感到失望和憎恶。【答案】C9翻译下列句子。(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译文:(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译文:(3)遂去,不复与言。译文:【答案】(1)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把那泥水搅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2)哪里能让玉一般的品德,去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3)(渔父)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学业分层测评(十一)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