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知识梳理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在哲学发展史上,不仅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还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知识导学1.本课通过考查历史上先哲圣贤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们各不相同的哲学主张,领悟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感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对立。2.本课由两个框题组成。第一框除讲哲学基本问题的一般性理论外,还讲
4、哲学基本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框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疑难突破1.哲学的基本问题剖析: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必须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
5、进行。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地解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总之,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
6、,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为在人存在的条件下,世界现象尽管
7、纷繁复杂,但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存在)现象和精神(思维)现象两大类。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2.唯物主义与唯
8、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剖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之所以是一个重点问题,首先,由于认清这一问题的内容可以带动哲学基本问题的学习。教材中没有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是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出发,引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并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其次,懂得这一问题是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当然包含着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才算迈开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步,才能初步划清马
9、克思主义哲学同各种唯心主义的界限。最后,搞清楚这一问题也有利于以后各单元的学习。(1)要搞清楚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对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或者说物质和意识究竟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此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也只有在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上谈论唯物和唯心才有意义,离开了这一问题讨论唯物和唯心的区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2)要明确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
10、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想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中国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所构成的。古希腊和印度也有类似思想,如地、水、火、风说。在西方,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是古
11、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说,他认为不同形态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在中国,则主要表现为“元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值得强调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确信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它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自发性。它认为,物质就是原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单位。但由于它把世界归结为原子,归结为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既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它用孤
12、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种唯物主义还有其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著名代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坚持了唯物主义。(3)要明确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13、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人的感觉或主观意识,并把它看作产生万事万物和决定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力量,如“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等。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并把它看作是产生万事万物和决定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力量,如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上帝创世说”、“理在事先”等。(4)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哲
14、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了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第二,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解。不能仅从两个词语的表面意义上来理解其内涵(英文中唯物主义为materialism,来源于material,物质;唯心主义为idealism,来源于ideal,理想),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肉欲、爱财、牟利、娱乐等一切满足感官需求,追求个人私利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这是极其错误的。唯物和唯心是一对哲学范畴,表明一种在关于世界本原、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的特定哲学立场或
15、哲学倾向,是一个世界观问题。第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的。第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既有认识上的根源,也有社会根源。人类世世代代的科学和实践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和唯心主义的荒谬。但不能就此得出结论: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旧唯物主义也有缺陷,比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它的观点往往只借助于直观和猜测,因此在细节上是模糊的,没有建立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之上。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陷。同样,唯心主义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但是它们的
16、某些观点也有其合理成分,比如它们都看到了和肯定人的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和对物质的反作用,它们的错误只在于把这种能动性和反作用过分地夸大。比如,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就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思想被马克思吸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剖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反对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发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但受当时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受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局限,它有很大的缺陷:一是机械性,即
17、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社会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剖析: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确实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从哲学派别上看,则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8、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而形成的。它们的对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在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出现过辩证的唯物主义。既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又有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5.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剖析: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在于: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片面扩大精神的作用提供了
19、社会条件;二是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总是受到社会没落阶级、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从而使其得以保存和流传。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等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是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同时,人类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而不是直线的,如果把这个曲折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断夸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典题精讲例1 (经典回放)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问题C.无神论与有神论
20、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解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黑色陷阱: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变式训练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请谈谈你对恩格斯这句话的理解。解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上的什么问题,为什么是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在哲学上有何意义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物质
21、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3)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4)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真正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例2 (经典回放)(不定项)从下图漫画可以看出(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解析:“我在故我
22、思”说明只有客观上人的存在,才有人的思维,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观点。“我思故我在”说明客观上的人因思维而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其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故A、C、D三项符合题意。答案:ACD绿色通道: “我在故我思”是笛卡尔的一个重要命题。此题是以名人名言为考查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判断名言是否正确,属于什么观点,然后结合题设回答即可。变式训练 古人云:“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一说法(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3、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解析:这则古语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的是客观事物的变化取决于“心”的“诚”与“不诚”,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问题探究问题1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是不是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导思: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来讲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错误的,但是,从局部范围来看,也有一些观点是正确的,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用辩证的态度,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简单化。探究:哲学是一种信仰,好与坏完全是靠人的主观需要去取舍,取之则是,弃之则非。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唯心主义
24、是错误的哲学,因为它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即使在今天普遍信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之也应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对待唯心主义,不能因为它代表了一条错误的哲学路线,就采取一种简单抛弃的态度,要看到它是人类认识的一朵不结果的花,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环节。列宁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时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中去”(哲学笔记,第364365页)。因此,不能简单地
25、把唯心主义看成是某些哲学家捏造出来的胡说,它是他们在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探讨过程中,把认识的一个片断、碎片、小段夸大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唯心主义在这种认识的片断、碎片、小段中,常常包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深刻的思想。不能因为唯心主义在螺旋式的认识曲线的终端发生了变形,而否认它在这条曲线的某个环节上有合理因素,否认这种因素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恩格斯指出,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2000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2000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些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
26、的成果。问题2 “疑邻偷斧”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从哲学上看,丢斧子的人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荒唐的事?在你生活的周围,有人犯过类似的错误吧,请你说出来。导思:丢斧子的人只凭自己看谁走路、说话的一举一动像不像偷斧的人,而作出邻居的孩子是不是小偷的结论,从思想方法上来说,丢斧子的人想问题、办事情是从主观出发,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探究: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错误的。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必然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犯错误。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举例时应注意列举主观唯心主义类型的事例,如“掩耳盗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