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条目】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考情统计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d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2年2考2.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c2年1考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发展趋势b2年0考知识梳理夯实基础【条目解析】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有: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地利用
2、方式,形成了功能分区;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成为城市景观。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出现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交通拥挤,地租房价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等。(2)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大型中心城市
3、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自我反馈】1.下列关于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的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变大B城市化过程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广泛渗透C城市化的推进使某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变D城市化过程使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答案】1.C2下列选项,属于城市环境问题的是()A土地沙化严重B土壤肥力下降C农药化肥污染 D交通拥堵严重【答案】2.D3上海市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浦东新区的共同目的是()A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B转移市中心的污染企业C扩大城市人口、用地规模D建立新的工业、交通中心【答案】3.A图甲为某地城市建设发展过程
4、中蒸发量和地下径流比重统计图,图乙为该城市地表径流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4.1970年、1990年、2010年的地表径流变化特点,与图乙中的径流曲线对应正确的是A. B. C. D.5.该城市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降水量减少 B硬化地面增加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水资源利用率低【答案】4.B 5.B解惑释疑总结规律【要点突破】要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城市化带来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城市化带来不利影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
5、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等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企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
6、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典例1】(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读图回答题。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Z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 “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本题某城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耕地、林地、气候等影响。第题,从图中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加后减少,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7、但是变化不大,不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加后减少,也不是持续增加;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说明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题,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地表水下渗减少;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在较远处的人可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建设用地增加,地表硬化,建筑物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环境,影响生物的生物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D C 【图表判读】地理表格的判读地理表格是地理数据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载体。解读表格题最关键的是灵活运用表格数字,从数字中找
8、出表格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解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核心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中虽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核心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如典例中表格体现我国东、中、西部城市首位度平均值、代表地区值及其年份变化。2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判读表格重在认识表格统计资料所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作定性分析。大多数表格可以直接从中观察分析出地理事象的强弱、大小、多少等变化。如典例中1984年1997年,城市首位度各地区都呈现下降趋势。若题目要求作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解答表格题是作定性分析还是作定量计算,要因题而异
9、,解题时要灵活掌握。3注意表格中地理事物的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点、相异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和特征,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如典例中的西部经济地带城市首位度高于其它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地带经济要素过分集中于主要城市,导致中小城市发展较慢,从而城市首位度较高。4.地理统计数据的分类归纳与比较(1)有效数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提取文字信息:对文字材料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提取,建立与问题的联系。如典例材料中,城市首位度大于2,城市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提取图表数据信息:提取图表中关于事物的数据、变化规律、分布规律等信息,建立与问题的联系。如典例中东、中、西部城市首位度依次增
10、大,说明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对提取的各类信息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去粗取精,排除干扰信息,综合整理,以获取有效信息。【典例2】(2016金华模拟)近年来,大城市城区交通拥堵日趋严重。读我国直辖市“机动车辆数和主城区道路里程”表,回答题。直辖市机动车辆数(万)主城区道路里程(km)北京537.16206天津258.93234上海272.34400重庆101.23600据表推测,堵车最严重的城市是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的合理措施有发展公共交通 禁止购买私家车 建立体道路网 错峰上下班 大力修建公路A. B. C. D.【答案】A D课堂达标温故双基1人类对自
11、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区域是()A城市 B乡村C自然保护区 D旅游胜地【答案】1.A22015年下半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后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其主要原因是()A城市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B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C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下相近,甚至上暖下冷的情况D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冷下暖的情况【答案】2.B3.我国有些城市实施了“公交优先”的规定,主要目的是()A支持国有企业增加公交收入B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C号召公民节省家庭交通开支D限制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使用【答案】3.B【2016嘉兴模拟】“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12、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完成45题。4四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A图a B图b C图c D图d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有调节地表径流 调节水汽输送 增加大气降水 增加地表下渗A B C D【答案】4.A 5.B6.读“某城市形成及发展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t1阶段该城市形成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_;下列城市的形成与此相似的是_。A武汉 B深圳 C大庆 D宝鸡(2)在t2阶段该城市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_;在t3阶段,随着_因素的变化,该城市
13、工业企业逐步向铁路沿线迁移。(3)与t1阶段相比,在t2阶段该城市的主要变化有_;此阶段易产生的城市问题有_。(4)与t2阶段相比,在t3阶段该城市采取了_等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6.【答案】(1)河流 A(2)城区 交通(3)城区面积扩大、工业区增多、城区人口增多 城区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变差、就业紧张(4)人口、工厂向郊区迁移,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课后跟踪熟能生巧一、选择题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绿地面积小B城市上空尘埃物质多C城市产业活动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D城市地区降水少【答案】1.C2.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
14、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的是(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答案】2.C浙江省某市调查了当地市中心和外围区域早晚高峰期间的交通状况。根据调查情况绘制了汽车平均时速示意图(如下图)。读图完成34题。3该市交通最拥堵的是()A中心区域早高峰 B中心区域晚高峰C外围区域早高峰 D外围区域晚高峰4下列缓解该市交通拥堵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B大力拓宽城市道路C大量修建路边停车位 D大幅度提高停车收费【答案】3.B 4.A植被浅沟一般用于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读植被浅沟剖面图,完成56题。5用植被浅沟
15、替代不透水硬质地面可以削减()A蒸发 B地表径流C下渗 D地下径流6城市建设或城市道路改造采用植被浅沟,可以()A减少城市内涝 B拓展城市空间C缓解交通拥挤 D提高城市等级【答案】5.B 6.A(2016丽水一中月考) 2014车11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如下表。据此回答7、8题。7我国城市类型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的直接原因 A我国人口基数大 B.城市面积不断扩大C城市化水平较高 D城市常住人口增加8我国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七档,有
16、利于 A交通布局和规划 B.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C提高城市化水平 D提高城币建设规划能力【答案】7.D 8.B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图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读图回答910题。9.该城市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10.针对乙区域出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A.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吸引人口迁入B.积极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C.进行旧城改造,改善生态环境D.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答案】9.A 10.D(2016丽水一中月考
17、)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城市内涝迫在眉睫。下图表示城市不同类型地表降雨损失量(降雨后被地表吸收及渗透的水量称为降雨损失量,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越不容易积水)。据此回答11、12题。11.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草地,乙土地,丙混凝土方砖,丁新沥青路面B.甲新沥青路面,乙混凝土方砖,丙土地,丁草地C.甲土地,乙草地,丙新沥青路面,丁混凝土方砖D.甲混凝土方砖,乙新沥青路面,丙草地,丁土地12.下列不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是 A.增加城市地形坡度 B.改扩建城市的排水设施C.城市雨水综合利用 D.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答案】11.A 12.A下图所示城市在2014年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
18、。城市内涝是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读图回答13、14题。132014年该城市出现内涝的地点有两处,它们是( )A甲、乙 B丙、戊C乙、丁 D甲、丙14近年图示道路给城市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是()A从新城区北侧绕行 B从新城区南侧绕行C修建高架桥 D拓宽道路【答案】13D 14A浙江省绍兴市由原“一区五县(市)”调整为“三区三县(市)”。下图为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示意图。读图完成15题。15绍兴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是()A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居环境B加速城市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C控制环境问题,治理各种“城
19、市病”D运用信息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答案】15.B二、综合题16.(2016嘉兴区模拟)城市轨道交通对人口的疏散作用主要是通过沿线土地利用改变实现的。下面是我国某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口分布变化表。读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外围城区用地变化2000 年1. 耕地(32. 1%)2. 居住用地(20. 0%)3. 工业用地(16. 1%)4. 待建用地(8. 3%)2012 年1. 居住用地(34.5%)2. 工业用地(21.6%)3. 公共设施用地(12. 5%)4. 耕地仅占(2.8%)核心城区用地变化2000 年1.
20、 居住用地 ( 52. 0%)2. 道路广场用地 ( 30. 8%)3. 工业用地 ( 7. 3% )2012 年1. 居住用地 ( 44. 7%) 2. 公共设施用地 ( 24. 0% ) 3. 道路广场用地 ( 16. 7%) 材料二 轨道交通1号线影响范围内的人口变化2000年2012年核心城区人口数量(万人)281. 92189. 24人口密度( 万人/ km 2)6. 234. 18外围城区人口数量(万人)42. 1572.03人口密度( 万人/ km 2)1.021.74资料 由全国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模拟分割阐述该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后核心城区和外围城区土地利用和人口的主要
21、变化情况。请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工业用地空间变化的合理性。说明该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缓解该城市问题的积极意义。16.【解析】从表直接能看出土地利用和人口的主要变化情况;合理性分析从土地利用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的角度进行即可;意义主要从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住房紧张和城市环境以及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阐述。16.【答案】轨道交通线路通达的核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缩减,公共设施用地增加,人口数量和密度降低;轨道线路通达的外围城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工业用地均增加,人口数量和密度上升。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取决于该方式能够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
22、付能力。该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核心城区工业用地减少,外围城区工业用地增加。工业生产需要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广,单位土地产生的效益相对较低,不能支付高额的地租;此沿线外围城区对外交通便利,有利原料和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并且分布在城市外围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工业用地向外围城区的变化是合理的。轨道交通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加快人口郊区化进程;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向郊区发展,改善市区的住房紧张状况;有利于改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17.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城市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必须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下图。(1)图中城市的“一身病”主要表现有哪些? (6分)(2)出现城市“一身病”的“病因”有哪些? (4分)(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治理城市一身病的措施。(10分)17【答案】(1)环境质量下降;水资源等短缺;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社会秩序混乱等。(2)城市化速度快,城市规模过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增加绿地面积;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等。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