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妈妈诗海拾贝 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析】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为词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感情深挚,凄婉哀伤。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前五句分别从时间(十年)和空间(千里)两方面直叙死生隔绝的思念;后三句通过假设写生死离别的相思。“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出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煎熬,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词人形象,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下片写梦。词人抓
2、住“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段,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千种哀愁、万种凄凉尽在其中。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语林撷英一、名篇名句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2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高尔基)二、隽言妙语在最无助的人生
3、路上,亲情是最持久的动力,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情感路上,亲情是最真诚的陪伴,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温馨和安慰;在最无奈的十字路口,亲情是最清晰的路标,指引我们成功达到目标。 亲情是雨,带走烦躁,留下清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没有“白头生死鸳鸯浦”的轰轰烈烈,却也使“夕阳无语为之动”;没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却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的亘古永恒;没有“身似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的长相守,却有“但愿人长久,
4、千里共婵娟”的默默祝愿飘落的雪花带不走凝固的记忆,穿越时空的凝重进入不会老去的岁月,蓓蕾般地默默等待,夕阳般地恋恋不舍,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深处折射出“亲情”两个字。(亲情散曲)一、读对字音1单音字蝙蝠(bin)(f)庇护(b)嫣红(yn)踱到(du) 酿酒(ning)2多音字角屋角(jio)弄调弄(nng)角色(ju)里弄(lng)拾拾回(sh)亲亲人(qn)拾级而上(sh)亲家(qng)二、写对字形三、用对词语庇护 保护庇护:着重于“庇”,指有意识有目的地掩护。保护:着重于“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对象较具体,常指人或物,如生命财产、名胜古迹、矿产资源等。作者卡片姓名闻一多生卒年18
5、991946字号称谓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友山,笔名一多籍贯湖北浠水相关资料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主要作品有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诗集红烛死水,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姓名刘半农生卒年18911934字号称谓原名刘复籍贯江苏江阴相关资料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主要创作有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汉
6、语字声实验录等,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姓名江非出生年1974字号称谓本名王学涛籍贯山东临沂相关资料2002年参加过诗刊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获北京文学奖、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是中国“70后诗人群”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傍晚三种事物水是怎样抽上来的中秋节到北方去一只蚂蚁上路了等背景呈现1也许葬歌1926年秋天,闻一多只身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职。这年冬天,他的长女,四岁的立瑛不幸夭亡。闻一多得到这个消息时,已经快过年了。他连忙赶回浠水老家。没进家门,就先打听立瑛的墓地。回到家里,看到立瑛的遗物,很动感情,他陆续写了忘掉她我要回来也许,悼念自己的爱女。2一个小农家的暮1920年,在文
7、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狠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3妈妈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20世纪最后20年,一批批生长在乡村的青年背起母亲们为他们收拾的行囊,涌进城市,打工或者读书,他们穿行在现代都市里,感受到光电声色的绚烂,震惊于各种物质文明的奇观,接受了现代文化,尤其是娱
8、乐文化的巨大冲击。他们知道了另一种生活,一种与乡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他们似懂非懂地明白了财富的生产过程和奥秘。于是,当他们再回头来看过去的乡村生活,再审视母亲一生没有走出的那块土地,那永远劳累而贫穷的命运,他们内心有着很大的遗憾和失落、惆怅和茫然。作者是一个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诗人,他以都市之子和乡土之子的双重视角再来看妈妈背柴火的身影时,心里充满了煎熬与辛酸。也许葬歌1结构图示2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点拨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他宁愿相信孩子是“哭得太
9、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所以,用“也许”一词。整首诗的构思就是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关键字,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但这“睡”毕竟只是诗人的自我安慰,所以用“也许”真切地表达父亲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与无奈。一个小农家的暮3结构图示4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哪几幅画面?表现了这个小农家怎样的特点?画面特点农妇夜炊图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融融,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妈妈5结构图示6诗人通过哪些描写表达了对妈妈的感情?点拨“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10、,诗人通过对妈妈背柴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民以食为天,食即柴米油盐,也就是说拾柴本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通过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其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进而感受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也许葬歌1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亡女的情怀?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点拨(1)选取了“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等意象。(2)选取这些意象符合环境特点,营造了童话的氛围和意境,凸显父爱的深挚。2这首诗结尾处“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
11、缓缓的飞”中的“轻轻盖”“纸钱儿缓缓的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拨用“轻轻”“缓缓”等叠词营造了无比轻柔又无比哀伤的氛围。尽管诗人假设孩子是睡了,但毕竟掩盖不了残酷的现实,于是只好最后一次满怀爱意地让黄土轻轻盖上孩子的身,“纸钱儿缓缓的飞”把全诗的不忍与伤心不舍的情感展示得格外鲜明。3诗人在诗中有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为什么?点拨诗人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因为诗人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所以诗中只流露出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受到其内心的悲伤哀痛之情。虽然全诗没有悲伤的字眼,但那却是诗人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的结果,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12、把对女儿深沉的爱表现出来。一个小农家的暮4一个小农家的暮为什么把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点拨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描写平淡,而诗意盎然。有的评论说,诗人所写的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世外桃源”,美化了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这是一种误解。作者当时并非不知道农村的贫富对立,也并非不知道农民生活的苦楚,应从生活的多样化去理解这种“农家乐”。这大概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农家,两夫妻在劳作之后晚炊时,享受一下小家庭的融融和和,也不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这
13、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有关。距离,使诗人把记忆中的农村生活的表象美化了,变得更加温馨美好,更加让人思念。5这首诗写了一个农家的日常生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点拨(1)妻子:“嫣红的火光”下“嫣红的脸”,“闪红”的“青布的衣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美丽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心地是善良的。(2)丈夫:“从田里回来”的细节,体现了他俭朴勤劳的特点。写他“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询问“新酿的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丈夫的善良、可亲,对生活的满足。妈妈6诗歌选取了大量和妈妈生活毫不相干的现代化文明的产物作为意象,作者这样构思有什
14、么用意?意象“地铁”,“电车”,“玛丽莲梦露”的照片,近距离的“飞机”,“银行的点钞机”,“国家的印钞机”用意这些在都市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一个偏远农村的妇女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表现了妈妈生活的窘迫和视野的局限,暗示着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差距妈妈在现代文明面前处于失语状态,都市文明在悄悄地注进她孩子的头脑,妈妈只能一如既往地以生命的韧劲面对艰苦的人生,真切地表现了朴素、坚韧的女性生命态度也许葬歌“也许”一词贯穿全诗。作者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从而悉心呵护,不许阳光拨眼帘,不许清风刷眉,甚至冥想女儿在地下倾听着大自然最优美的歌声。把痛失爱女的巨大悲痛的洪水化为缓缓流动的清泉,貌似舒缓的节奏中,
15、隐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怆与无奈,进而表达出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一个小农家的暮诗歌以质朴无华的口语化语言,精心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为读者再现了三个恬淡的农家生活画面: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以陈述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静穆和谐而又拙朴的农家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妈妈诗歌以对比和白描的手法,以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地铁、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的照片、银行的点钞机等城市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与妈妈封闭落后的农村生活进行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中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从而反衬出妈妈面对艰苦生活的坚韧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妈妈的思念与赞美。
16、也许葬歌1重视韵律节奏闻一多很重视诗的音乐美。此诗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都是用一种温柔的轻缓的语气写成的,就如平时催眠的儿歌一般,让爱女静静地“睡去”。2善于锤炼动词闻一多很重视炼字,擅长使用动词。如第一节中写“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咳嗽”“号”“飞”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界生物的叫声和行为特点。第二节中“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拨”“刷”形象地描画出阳光刺眼、清风吹面的感觉。学以致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妹妹苏
17、小妹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他们在“轻风_细柳,淡月_梅花”的横线上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庭坚随口吟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后,苏东坡也接着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听后,摇摇头说:“你们的两句诗,从意义上说,动词都选择得较好,但从整体意境上看,所选的不是那个最贴切、最准确的动词。”于是,她随口说出了这两个动词,苏东坡、黄庭坚听后连连称赞:妙!妙!妙极了!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答案:这两个动词是“扶”和“失”。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这“
18、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一个小农家的暮1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诗歌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几个典型的农村生活的场景,这些画面充满了田园风情,读之让人心生向往,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传达出作者对静穆和谐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质朴自然语言的运用如“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以一个农民的口气直接问出,在直白中显出几分淳朴的韵味,以一种原生态的画面给我们展示出农村生活的简单与淳朴,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以致用2“五四青年节”快到了,请用质朴的语言编一则祝福的短信发给朋友。答案:(示例)五四青年节快乐指南:有一颗
19、博大心,做两件高兴事,吃三餐对味饭,睡四季美容觉,日子五颜六色,生活七荤八素,幸福十拿九稳。五四青年节快乐!妈妈1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用大量的城市化意象与农村封闭艰辛的生活进行对比,使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和妈妈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读之惊心动魄。城市的意象不仅反衬了农村生活的艰苦,更反衬了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坚韧与乐观的人生态度,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2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用似乎是得意炫耀的语气对妈妈进行疾风骤雨的诘问,先突出妈妈对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的无知,塑造了一个什么都没见过、什么都不懂的妈妈形象。最后,却用重笔点出妈妈的勤劳、朴实与坚韧,使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在妈妈身上彰显无遗,让人读之
20、落泪。学以致用3请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一位人物形象,100字左右。答案:(示例)她的额头爬满了皱纹,一点不知爱惜自己的容颜,她的两鬓染上了白霜,一点不在乎岁月的残酷,她的手掌布满了老茧,一点不知劳作的辛苦,她的衣衫老旧褪色,一点不知享受物质的美好。而她却用最辛勤的劳动和爱,抚育我们成长,带给我们欢乐。她就是我们的母亲。爱是生命中的源泉。诗人必须是能够细腻地体会到爱的人。贺新郎表现的是革命者的家庭生活。这首诗以磅礴大气的胸怀和浪漫优雅的气质歌颂了爱情的力量。有人认为革命者没有真正的爱情,这是对人性的误读。革命者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自有爱情的坚贞。闻一多的也许葬歌表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在任
21、何时代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仅是一种骨肉的亲情,也是一个时代的人情缩影。人类血脉的传承生生不息,江非的妈妈感人至深,妈妈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依旧以“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的生命韧性面对生活。正是这朴素、坚韧的生命的后代,他们走出山村,带着妈妈特有的坚强、傲骨走向现代文明。适用话题“亲情无价”“永远的亲情”等。“鱼雷”闻一多叶兆言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为了批判古代,是为了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这番话是在闻一多死后才说的,闻先生地下有知,大约会很喜欢。闻一多生前曾对臧克家说过:“你诬枉了我,
22、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毒的芸香。虽然两者都藏在书里,它们的作用并不一样。”闻一多的著名,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能否静下心来做学问,从来就是一种缘分,不是什么人都能获得这份荣幸。闻一多算不上科班出身,留学前,他学的是外语,去美国留学,学的是美术,业余的兴趣则是写新诗,所有这些准备,和后来的一头扎在古文献堆里做死学问,似乎都挨不上边。一个人最终是否有所作为,开始时学什么并不重要,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考察他的生平,写新诗和投身民主运动,时间都不长。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
23、“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闻一多从美国回来,先担任中央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后来又任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院长,任职时间都不长,其中的重要原因,和这两所学校的保守学风分不开。一个写新诗的人在大学里没有什么出路,在老派的教授眼里,仅仅会几句外文和弄劳什子新文学,都是没有学问的表现。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们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
24、中,压根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在一些文章中,他甚至把儒家、道家和土匪放在一起议论:“我比任何人还恨那些故纸堆,正因为恨它,更不能不弄个明白。”他身上保持着真正的“五四”精神,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和什么样的东西断裂。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为了深入研究,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词一个字大坐冷板凳。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学问基础,根本就不明白他究竟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
25、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有人就算陷进去了,也是一种书呆子似的陷入,稀里糊涂一头钻进去,变得很愚蠢,再也拔不出来。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为吃饭的本钱,成为谋生的手段,就像作家的专业是写作一样,为写作而写作,为发表文章便不考虑一切后果,所以研究和写作,不是因为内心的迫切需要,而是因为从事这些专业。换句话说,研究和写作对于自己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种巧合。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
26、也许和他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仿佛的专家学者,很难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他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四十八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着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
27、永恒的死亡: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曾说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他浑身疼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他的地壳。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闻一多的世界观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独裁。天赋人权,不可侵犯,是可忍,孰不可忍。李公朴被暗
28、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过去的十多年里,他一直埋头书斋,是中国最传统的读书人,与世隔离,现在,沉寂的火山突然爆发,他拍案而起,成为最激烈的民主斗士。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一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据目击者说,那天本来不准备安排闻一多讲话,可是他很激动,跳上台去,言辞激烈地说了一通,演讲词后来被收进了中学课本。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
29、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凶手对他连开几枪,其中一枪击中头部,白色的脑浆流得到处都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一位著名的教授,光天化日之下被打死在大街上。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缓缓/潺湲湖沼/诏书蝙蝠/一叶扁舟 连累/硕果累累B刷子/洗涮 庇护/麻痹揭露/露出马脚 剥皮/必必剥剥C调弄/调动 亲人/亲家号叫/发号施令 踱步/审时度势D颤抖/颤栗 背回/背带嫣红/蔫头耷脑 拾回/拾级而上解析:选A。A项,hun/yun,zho/zho,bin/pin,lei/li;B项,shu/shun,b,l/lu,bo/b;C项,tio/dio,qn/q
30、ng,ho/ho,du;D项,chn/zhn,bi,yn/nin,sh/sh。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葬歌”,很容易写得呼天跄地、声嘶力竭,感情一泄无余;而也许葬歌却写得这样深沉,这样柔美,令人一唱三叹,回味不尽。B这是一首名诗,篇幅不长,但意境深远,远到你的想象力、理解力发挥尽了,还不能挖决完它的余味,它印证了诗歌创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千古定律。C1920年春开始,刘半农到英法等国学习、研究,孤身羁旅,思乡心切,写下了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个小农家的暮等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D写妈妈的诗,真可谓比比皆视,但妈妈这首诗依然能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其特别之处就是以城市化的视野写农村。解析:
31、选C。A项,呼天跄地呼天抢地,一泄无余一泻无余;B项,挖决挖掘;D项,比比皆视比比皆是。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节目包装独具匠心:舞台设计前卫,嘉宾和观众和谐互动,比赛形式显示着浓浓的中国风。B海博会上,各国商品汗牛充栋,让观众大饱眼福,来自意大利的巧克力、韩国美食、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等展品品种繁多,令人应接不暇。C在阿拉比这样一位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领导人的带领下,阿盟会走向哪里,在目前的西亚北非动荡局面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值得关注。D对那些在魔兽世界游戏停服期间百无聊赖的网游玩家们而言,这一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温情的帖子成了消解心
32、中郁闷和寂寞的一剂良药。E. 开发商越界从农民的耕地上挖沟,并将污水引向鱼塘,本就理亏;农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阻止他们继续破坏耕地,当然无可厚非。解析:选BE。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对象错误。E项,无可厚非:指不可以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和原谅。也说“未可厚非”。此处应用“无可非议”。A项,独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使用正确。C项,精明强干:指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使用正确。D项,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使用正确。4请阅读北岛的迷途,下列对诗歌的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
33、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解析:选D。“你”“眼睛”同指一种事物,作者说的“眼睛”,可能是“迷途的诱惑”。二、课内阅读阅读江非的诗歌妈妈,完成第56题。5作者为何说“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答:答案:同样是女人,玛丽莲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表,可以尽情享受青春,
34、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她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妈妈是一个在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着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外边的世界对她来说是隔绝的,她属于农耕时代。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劳作的母亲形象的代表。6全诗20行有15行写现代文明,只有5行写妈妈的生活状态。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感情的?答:答案:作者通过对妈妈背柴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为自己的家庭任劳任怨地操劳的贫困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在城市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作者内心
35、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辛酸,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三、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10题。口供注闻一多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注】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口供是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死水初版分为四个部分,这首诗独立于四部分之外,显然,带有序诗的性质。7闻一多说过:“黄昏与秋是传统诗人的时间与季候。”这首诗同样显示出他的这一追求。请联系诗歌
36、的具体内容,说说诗人的这一“追求”。答:答案:“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是黄昏的写照;“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这是秋的标志。诗人偏爱浓重的色彩,如“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等等。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一幅幅画面是那样绚烂多彩:白石,青松,大海,一簇簇菊花。8诗中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请赏析“驮”字和“织”字的妙处。答:答案:一个“驮”字,一个“织”字,动词用得奇崛,却十分传神,使诗的画面极富动感。9简要分析“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一句所蕴
37、含的思想情感。答:答案:“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一句,除了暗示诗的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个在书斋里的书生,并且是一个偏爱民族文化传统的诗人之外,还因为有了一个“苦”字,使得全诗平添了一番苦涩之感。10“纵然”一词反映了诗人的哪些特征?答:答案:志向纯净高雅、坚定不移,即诗中所谓的“白石的坚贞”。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造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境界:“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有英雄主义的人格理想。“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有民族主义的情怀。“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闻一多素爱菊花,他曾把菊花盛开的景象视为祖国昌盛的象征,这里的“
38、菊花”亦有此意。有自甘寂寞的人生态度。“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雁门胡人歌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B颔联生动地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地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
39、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生活之景。解析:选C。C项,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1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答案:第一问: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四、语用创新13下面是一幅优秀摄影作品,请
40、认真观赏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请你用文字向没有观赏过这幅作品的人介绍这幅摄影作品的画面。答:(2)从手或脚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写一段话。答:解析:(1)此画面很简单,只有一双手与一双脚,显然,就这样介绍是不行的,应该让人了解到这一组合所蕴含的深意,以及给人的感受。(2)用第一人称主要是便于抒发感情。在抒情时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答案:(1)(示例)画面很简单,就是一双大人的手捧着一双婴儿的小脚。但是,那双捧起来的手形状像心,给人以非常温暖的感觉;那双小脚在手心里,让人觉得是那么安全与幸福。(2)(示例1)孩子,妈妈的手是你成长的温床,是你人生的港湾。无论你长多大,走多远,妈妈都会永远呵护你。(示例2)妈妈,我在你温暖的手心里成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遭遇什么事情,我都不会害怕与畏惧,因为你是我永远的避风港。14请将下面一个小农家的暮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100字左右。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答:答案:她在灶下煮饭,身后是天蒙蒙亮的时候她出去砍的山柴。早晨的山里那么冷,只有回到家,回到这个灶膛前,她才能感受到一丝丝暖意。这个时候,火已经烧得有些旺了,柴火发出必必剥剥的声响。灶门里嫣红嫣红的火光,闪烁着,映照着她嫣红的脸颊,又闪红了她一身青布的衣裳。-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