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新考纲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能够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
2、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1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3、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
4、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寒冷气候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从干燥的荒漠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风化壳逐渐加厚。(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比阴坡差。迎风坡:水分比背风坡好。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1 (2011广东文综)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
5、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答案C解析由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可判断该地区是石灰岩地区,且该地区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侵蚀,故不可能是受单一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应是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2014天津联考)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6、23题。2 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3 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答案2.A3.C解析第2题,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而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故B、D两项错误,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故C项错误。第3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
7、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读图,回答46题。4 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分解作用 D化合作用5 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6 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 BC D答案4.A5.D6.D解析第4题,若A为绿色植物,图中含义为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第5题,图中反映了森林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第6题,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8、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它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物质循环示意图能充分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分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把握物质循环的本质。物质循环类型多样,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是区别于其他循环类型的前提。例如,地壳物质循环是由岩浆生成各类岩石,然后再回到岩浆的过程。第二,要把握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运动变化的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第三,要注意物质循环过程中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抓住循环的重要环节。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9、的有机整体。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
10、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2009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1 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2 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答案1.D2.A解析第1题,从湖泊消亡过程图中可以看出,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周围的植被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水土流失可能会加剧;从第1幅图到第3幅图,湖泊深度越来越浅,直到消亡
11、。第2题,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
12、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解析第(1)题,图示沼泽位于山麓地带,之所以能获得稳定水源,与山坡天然植被关系密切。可从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第(2)题,由于速生桉树耗水量大,导致天然植被退化、沼泽萎缩。4 (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m。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
13、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解析回答本题时必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径流量减少导致下游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加剧,进而造成气候更加干旱,植被更加稀少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练出高分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1 反映自然地
14、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Aabc Bdef Cace Dbdf2 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答案1.A2.D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直接得出答案。第2题,江淮平原气候湿润,把旱地改为水田符合自然规律,不会加剧盐碱化。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3 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大 B气候变化
15、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4 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 B区域性C整体性 D差异性答案3.C4.C解析第3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56题。5 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 B C D6 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
16、的A BC D答案5.D6.A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表示汽车和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2。如果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或汽车等排放的CO2增多,都会使全球变暖更加明显。第6题,由图可以看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循环过程涉及到了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多个圈层。7 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为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制约性答案A解析南方季风区在气候、植被、水文等方
17、面都体现出了湿润多雨的特征,而这种多雨的气候使得当地发育了淋溶强烈的红壤。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89题。8 图中所代表的环节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增强、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9 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8.B9.B解析该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应用。第8题,根据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判断,土壤湿度增大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导致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蒸腾
18、作用加强,导致降水增加。第9题,图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两地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却差别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 B植被 C洋流 D下垫面11下列关于该地珊瑚大量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B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都是不变的C只有气候因素变化才能使生物因素发生变化D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具有整体性特征答案10.C11.A解析第10题,澳
19、大利亚大陆东岸(地)受暖流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西岸(地)受寒流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第11题,珊瑚大量死亡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气候要素对生物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213题。1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A流水作用增强 B冰川作用增强C风力作用增强 D变质作用增强1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增大河湖及其水量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A B C D答案1
20、2.C13.A解析第12题,据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这样会导致风力作用增强。第13题,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湖及其水量减少、晴天增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二、综合题14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请填写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气温日较差_;地表水_;地貌多_;土壤有机质含量_;植被_。(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简要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1、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少稀少(2)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欠发育、地表水少;风力作用强,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疏。第(2)题,黄土高原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由于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对黄土高原的侵蚀作用。第(3)题,归纳上面案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凌汛是河流结冰期间,冰凌阻挡河水,使河水水
22、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材料二甲乙两区域图(1)指出甲图和乙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带名称。(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甲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B地面变干燥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3)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解释黄河在两区域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答案(1)甲图:草原、荒漠过渡带,乙图: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从上至下依次为A、B、C。(3)由于植被的破坏,植被覆盖率下降;会使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沟谷发育,地表变得支离破碎。(
23、4)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解析第(1)题,甲图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地带;乙图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第(2)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第(3)题,植被破坏,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起土壤、大气、地貌等的改变。第(4)题,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两河段河流均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