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主线 1.分期(1)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2)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元朝的统一。2宋朝(1)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2)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3元朝(1)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2)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新变化。时空定位课前篇 自主学习课堂篇
2、合作学习课后篇 巩固练习素养篇 合作学习课时作业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中央派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2)设诸路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文官转运司3分散机构权力(1)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从不同
3、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参知政事四监司通判4抑制武将势力膨胀(1)北宋实行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2)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5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崇文抑武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辽与“岁币”(1)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2)北宋统一后,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3)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
4、防的安定。2党项与“岁赐”(1)北宋与西北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2)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燕云十六州岁币党项族3财政危机(1)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岁币、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王安石变法1范仲淹改革(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3)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1)时间与人物
5、: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原则与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的目的。(3)内容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取代募兵制。富国强兵征兵制(4)评价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
6、去,史称“靖康之变”。2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3南宋偏安(1)绍兴和议:宋高宗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2)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金朝临安绍兴和议拓 军阀留下惨痛教训不少藩镇名为唐朝管制,实为割据势力。识 宋初帝王之痛帝王的隐痛相权弱化皇权武人改朝换代豪族把持朝政注“二府、三司”识 帝王之喜宋太祖:兵也收了,财也收了,权也收了,我看你们谁还敢闹!释 通判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
7、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辨 边疆压力认识(1)加重了双方百姓负担。(2)战争带来空前灾难。(3)开支巨大造成国库空虚。(4)严重影响互市贸易、经济文化交流。(5)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拓 庆历新政败因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改革措施“太猛”;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最终导致新政的失败。辨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补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
8、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探究主题一 两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史料二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史料三(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探究点一:(1)
9、根据史料一和史料二,分析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2)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提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史料四(宋太祖)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适应皇权的需要,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原来的官称只是官品高低、俸禄多少的标志。政权集中于“中书”(政事堂、政府、东府),除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
10、事为宰相外,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与中书对称“二府”的枢密院(枢府、西府),则掌握兵权,兵权不归朝廷是宋太祖沿袭五代旧制的决策。宋代又沿袭五代旧制以三司使掌财政,使政、军、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点二:史料四反映了宋代政治的哪些特点?提示:大量保留先代官称。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脱离。政、财、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强化了皇权。1宋元对前代政治制度继承的表现及其原因(1)表现: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科举制、监察制度等。(2)原因:小农经济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思想上儒家思想仍居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和思想
11、的统一。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强干弱枝。(2)重文臣轻武将,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3)实行官、职、差分离,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探究主题二 北宋中期的改革史料一 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史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据
12、张载集探究点一:(1)史料一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的什么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冗官问题。影响:冗官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积弱局面。(2)史料二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怎样?提示:现象:冗兵。影响:冗兵带来战斗力低下,冗兵、冗费严重。史料三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探究点二:史料三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涉及哪些内容?提示:实质:要不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
13、、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2)积贫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3)积弱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2王安石变法
14、的影响(1)积极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内部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
15、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表中信息反映出宋代宰相出身于中低级官员或平民家庭的比例较多,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答案:B1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统一史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统一全国。当时,与北宋对峙的还有辽、西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特别是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一度处于战争状态,后虽议和,但北宋却承担了巨额的“岁币”负担。识 多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政治的特点。2宋代文官制度史 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宋太祖留下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
16、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识 文官制度的本质问题是国家选官制度,国家治理规范的体现,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反映,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3冗兵、冗官史 识 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是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成因。随堂训练题组 1 两宋政治的特点1如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秦汉两晋唐明清A三国 五代 B隋 五代C隋D三国 宋、元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发展到东汉后期,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进
17、入三国时代;宋朝发展到南宋后期,被元朝所灭,进入元朝时期,因此汉朝之后是三国;宋朝之后是元朝。这样在相应空格内应填入三国、宋、元,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答案:D2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D重文轻武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因此,答案选D项。答案:D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
18、著的阶段特征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的特征。因此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答案:B题组2 两宋的边疆危机与改革42019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某班前去参观“中国历代文物精品展”。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元明清馆 隋唐五代馆 辽宋夏金馆 魏晋南北朝馆ABC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
19、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因此,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故答案选D项。答案:D5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D用人不当解析:庆历新政激进的改革措施,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成为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B6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D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解析: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其变法措施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由于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但并未彻底解除社会危机,故C项与题意相符。答案:C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