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过程、影响;2、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知识梳理】一、法西斯主义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1、法西斯主义的建立建立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形成亚洲(日本)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鼓动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既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过程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欧洲(德意)背景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德国国内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
3、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过程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3、绥靖政策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局部战争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也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
4、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投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全球战争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家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三、
5、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影响)1、雅尔塔体系含义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评价积极雅尔塔体系以
6、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联合国地位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二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性质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衰落遭受致命打击,国力严重消耗。美苏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在战
7、争中赢得很高威望。国际格局二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知识拓展】一、多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二十年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街,德国随着其经济政治势力的迅速增长,强烈要求从英、法、美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的本性)。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3、具体原因:(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德国一直都想打破凡尔赛
8、体系的束缚,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也深怀不满;极端民族主义是内在动力(2)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朕的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3)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分散性、孤立无援、配合不力使法西斯国家侵略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历史传统: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二、欧洲战场和亚太战场的比较:欧洲战场亚太战场爆发1939.9德国突袭波兰 1931.9.18九一八事变 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 1941.11日
9、军突袭珍珠港 联合1942.1 联合国家宣言 转折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6中途岛战役 反攻1943.7-8库尔斯克 1944诺曼底登陆 1942.8-1943.2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1945年雅尔塔会议加速胜利1945.5.8德国签署投降书 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1、相同点(1)都是大规模国际战争的产物(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2)都以召开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新格局和新秩序);(3)都有几个大国操纵,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有
10、大国强权政治色彩。(4)都在各自体系下成立相应的国际组织(国联、联合国)(5)都有处置战败国的内容(6)都调整了战后国际秩序(7)都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华盛顿体系存在的矛盾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中隐含的矛盾有:美苏之间的争霸、世界其它弱国与美苏两强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8)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9)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和平。(10)存在的时
11、间都较短暂,都在50年以内(11)系的建立和解体都因各国势力消长的变化有关2、不同点:角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在战争完全结束后两年内召开会议确定的在战争还未结束,就召开一系列会议到战争结束后不久确定的国际关系。中心力量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英法起着主宰作用以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对立主体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单个冲突力量抗衡具有集团对峙与冷战特点。建立基础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国家意志体现了英、法、美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调整的关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性质(正义性)是分赃
12、、瓜分殖民地和反苏的国际关系体系,除了暂时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外,别无进步性;具有反法西斯主义和建立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所以具有进步性。涉及国际关系影响的范围涉及欧洲、中东、远东地区和太平洋的关系涉及全球的国际关系,涉及到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尤其英美、美日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除美苏争霸外,更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体系解体后对世界格局影响解体是由于德、日两国法西斯对外扩张和英、法、美长期纵容造成的。它的解体就意味着二战正式爆发;解体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的多极化发
13、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四、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点具体背景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新社会主义国家。战争目的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使世界人民面临着生存问题。性质从总体上看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结果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相同点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