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9135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单元素质升级检测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51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小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然,这里的“小康”与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小康”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历来的训诂家们认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百姓太辛苦了呀,让他们休息一下吧。”不过,我们也不妨将其设想为一种告诫:不要让老百姓过得太艰苦。至于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则是记载于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其中描绘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图景:大同社会是一个财

2、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则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从古代儒家的思想渊源看,描述的是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由氏族社会向生产分工的文明社会的转化,是一个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也是一个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儒家学派从历史循环论出发,幻想着返回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大同生活。但到了近代,自进化论传入中国,“小康”就成了通往“大同”进化历程的中间环节。例如,根据戊戌变法的思想领袖康有为的说法,小康之世是社会从多灾多难的乱世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世界的一个中间驿站人类要从乱世进化到太平之世,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小康之世的阶段。为了宣传其历史进化

3、论思想,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方式,声称自己在孔子著作春秋中发现了“微言大义”,在他看来,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每变一世,则愈进于仁”,即社会是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小康),再由“升平世”进到“太平世”(大同)的。(摘编自张翼从“小康社会”到“中国梦”)材料二:与中国共产党在此前历史阶段上的理论创新相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全局观”的问题上,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目标是强调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要注重“全面性”。首先,历史地看,“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最早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设计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就是要

4、把中国社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是,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发展空间狭窄。我们的“小康社会”建设在现实上只能偏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集中力量改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局面,竭力实现中国社会在经济层面的单向度“小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今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具备了“全面”建成的可能。以此前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基础,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完整回归邓小平同志最初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成了我们要尽快完成的工作。其次,小康社会建设必须有尽可能广泛的覆盖范围。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克服城乡

5、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部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同时,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覆盖中国最为广泛的百姓群体,涵盖中国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也就是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既要有经济发展,还要有社会进步。只有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收入、医疗、社保、教育、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社会发展难点问题得到不断改善,我们期望的全面小康社会才有建成的可能。因此,总体来看,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全面”,对这一“全面”概念的把握,体现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表现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局观”思想的完整把握。(摘编自徐晓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哲学意蕴)材料三

6、: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小康”,这一亿万人民日益耳熟能详的时代语词,以它特有的吸引力,激励与召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国大步迈向未来。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景的真诚向往,党团结带领人民规划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在拼搏苦干中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越走越宽广,小康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

7、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小康的宏伟蓝图壮美似锦。这是一个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八年间,特别是全面小康进入决胜阶段之后,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截至2019年底,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可以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可以实现摘帽。这不仅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是一份世界减贫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绩单。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大攻坚战齐头并进,全面小康渐行渐近。“蓄之既久,

8、其发必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被压抑的创造激情如江河奔涌的释放,这是新中国70年无惧风雨、高歌猛进、大踏步跟上时代的传奇,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无比优越。(摘编自求是社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小康”作为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理想,最早见于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B从儒家思想渊源看,小康社会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但与“大同”社会一样也靠礼仪关系维持。C“民亦劳止,汔可

9、小康”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反映了对人民的重视。D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概念与现在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内涵有所不同。【解析】根据原文“大同社会是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则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也是一个理想社会”,不能断定小康社会“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以前的儒家学派对返回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大同”生活存在幻想,直至进化论传入,“大同”才成为“小康”的后续进化历程。B康有为以春秋为依托,提出“小康”之世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最终将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之世。C全面建成小康社

10、会,意味着各地区、各民族要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D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这一概念,体现了我们党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局观”上的进步。【解析】“实现共同富裕”但不“同步”,全国各地都绝对地“齐步走”,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现实。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D)A“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B“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D“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解析】材

11、料二的观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注重全面性”,作者在原文中强调了不能只是“在经济层面的单向度小康,必须有尽可能广泛的覆盖范围,要覆盖中国最为广泛的百姓群体,涵盖中国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D项没有强调全面性的任何一方面。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示例:视角新颖,从马克思主义“全局观”这一哲学角度来论证;角度多维,分别从覆盖的领域、覆盖的人口、覆盖的区域等角度来论证;思路清晰,从引论、本论到结论;方法多样,如对比法、因果法等。(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_5你如何看待中

12、国共产党对“小康”思想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要点:传承传统文中“小康”的优秀思想。赋予“小康”思想以新内涵,从而焕发了其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小康”社会最终实现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_(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13、。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

14、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

15、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

16、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A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巨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C文章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D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

17、56年5个月零4天”,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直接抒发了胜利的自豪之情。【解析】A项,“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错。C项,关于原因的叙述“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错误。D项,“说明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错误。7下列对文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B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

18、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C“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具体到“零4天”,一方面清楚、准确地写出了我们百年的屈辱史,另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做出的努力。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当年英国殖民者是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的,现在他们必须仍从海上离开。这句话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浓缩了香港的百年沧桑。【解析】“当年英国殖民者是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的,现在他们必须仍从海上离开”理解并不够深入,应理解为“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香港和平地回到祖国的怀抱”。8请举

19、例说明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4分)答:_例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表达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意思对即可)_9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示例:标题双关。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

20、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选材独特。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比较新颖,并且可以自然地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注重细节。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如时间精确到分等。(意思对即可)_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6分)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 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

21、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

22、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竹子是

23、“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

24、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

25、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

26、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文章有删改)10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

27、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解析】D项,“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前文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因为学习却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这次井冈山之行有很多感悟,井冈山对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启迪。所

28、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故选D。11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C“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解析】C项,“魂归故里”错,是革命老人曾志“魂归井冈”。12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

29、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述。(4分)答:_示例: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_【解析】示例: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

30、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13“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6分)答:_示例: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_【解析】题目是,“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关键是理

31、解“敬畏”和“心安”。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

32、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二、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故乡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河。小河流经之地溪草茂密,柳竹成行

33、,小河在柳竹的庇护下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一路向前。在河岸较窄的地方,一个石板桥横亘于小河之上。小桥长不足十米,宽不足两米,三根桥柱牢固地支撑着上面厚重的桥板,远远看去,小桥厚厚墩墩,结实无比。小桥很平常,但老辈人讲过很多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_,但与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桥面被时间的刀锋深深地剜出的一道道痕迹就是明证。小桥两头岸石叠加,依岸而立,两棵参天的榕树紧紧拥抱着坚硬的岸石,使小桥有了牢固的基石与依靠。小桥一端的榕树下,有一间小房子,_,却十分精致,青瓦粉墙,房内沿墙根修有马蹄形的石凳,老辈人说那是专为路人休憩而准备的。小河中的流水经历一路的艰辛与洗涤,明澈

34、而亮丽,清爽而甘甜,这是上天赐予故乡人的甘露。每到月光明亮的夏夜,小桥就会热闹起来。老人们饭后拎着马扎、摇着蒲扇来到榕树下,或是讲古,或是论今。孩童们仿佛来到了儿童乐园,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1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B)A比喻拟人对比B比喻拟人排比C拟人对比对偶D比喻对比夸张【解析】“小河在柳枝的庇护下”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若一条蜿蜒的银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他们跑着,笑着,闹着,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又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材料中并没有使用对比、对偶的修辞手法。15文

35、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他们又跑又笑又闹,折了柳枝去逗弄水中的游鱼,又捉迷藏、踢毽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示例:原文运用排比的手法,更形象地写出孩童们嬉戏内容的丰富;原文中由短句到长句,句式的长短富有节奏美。(每点2分)_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_示例: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_房子虽然小(每处2分)【解析】解答此题,可联系横线前后的句子来推断答案。处,横线前提到“皇帝下江南从此路过的故事”,横线后说“但这座小桥相承的石板路曾经是古驿道却是千真万确的”,据此可推

36、断,横线处应填写“虽然不知道故事的真假”之类的内容。处,横线前说“有一间小房子”,后面是“却十分精致”,所以横线处应填写“房子虽然小”之类的内容。1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2019年9月3日,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剧院座无虚席。一束光波伴着袅袅烟雾倾泻而下,照亮了舞台上席地而坐、身披铠甲的将军。悠远的古琴声拉开芭蕾舞剧花木兰的序幕。芭蕾舞剧花木兰凭借唯美浪漫的色彩、精湛曼妙的舞姿、跌宕起伏的剧情,将中国传统英雄故事与西方经典技术完美融合,征服了纽约的观众。美国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今天的中国接续历史又承接当代,因而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

37、答:_示例:2019年9月3日;芭蕾舞剧花木兰在纽约演出;它融合中西艺术之美;让美国观众看到了更加自信和开放的中国。(每点1分)_18下面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和寓意,不超过120字。(4分)注:冰墩墩左手心有心形图案。答:_示例:构图要素: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胸前有冬奥会标志。(2分)形象寓意:(1)冰雪外壳,象征纯洁、坚强,展示了冬奥会的特点;其憨厚外形意喻敦厚、健康,象征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忍的意志。(2)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3)整体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的精神。(2分,答出两点即

38、可)_三、写作(50分)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金秋十月,某市教育局一如既往评选“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读书益智、益德、益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一本好书,就似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中外名言无不以读书的价值启迪人们。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的说:“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

39、”有的说:“我们在阅读啊,刷题不也是一种阅读吗?”还有的说:“我们只要升学率,不要什么书香这,书香那的。”类似的说法远不止这些。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或者面向本校(统称“新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或者你身处书香校园,请给你的校长(统称“新华中学校长”)写一封感谢信,多角度表达你的理解和认识,感恩与敬佩。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联系考生读书阅读的实际情况,针对性

40、强,很有教育意义。试题虽设置了明确的写作任务,但欲完成此任务,又必须根据以下写作指令来进行:情境指令书香校园下对“读书阅读”的思考;文体指令演讲稿或者书信;主题指令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或者感恩校长建设书香校园;对象指令新华中学的同学/校长;内容指令结合材料内容中的现象,深入思考;目的指令体现你对阅读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多角度表达你对书香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对校长的感恩与敬佩。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如果缺少思路,就必须回到材料文本,认真反复阅读,方可在材料中寻到思路。比如,既然读书的意义是“益智、益德、益人”,考生就可以把这三条作为文章的分论点,而刘向、欧阳修、歌德、高尔基这些名人语

41、句则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或者事实论据来支撑论点。此外,材料还列举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生对读书阅读的错误认识,考生可以合并归纳,作为反面论点进行“驳论”,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就在材料中,考生必须加强材料作文的文本意识。参考立意:1感恩书香校园,读书修身强国。2阅读,益智、益德、益人。3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4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5热爱阅读,从我做起。6书香校园,涵养人生。7热爱阅读,继往开来。【范文展示】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十月,学校一如既往地让书香沁满校

42、园,而一些同学却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读书占用了他们大量课外时间;认为考上大学即可,现在读不读书也无所谓;认为除了考试,其他“读书”没有太大用处正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便是想告诉大家: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同学们,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熏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

43、“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地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同学们,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愚,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同学们,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同学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尚有青春,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