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3课 学 案学习目标1. 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经过;2. 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3. 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4. 分析近代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重点:1.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难点:1.戊戌维新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探学新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 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经过: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 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3)结果: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 的序幕。2、高潮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
2、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 诏书。(2)过程: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清政府中的 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3)结果: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 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 (4)作用: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 的发展和 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5)失败原因: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 ,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
3、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学而致用:题1、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创办强学会 B.创办实务报 C.维新思潮兴起 D.公车上书题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道B.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宣传天陚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二、
4、义和团运动1、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日益加剧。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2、 发展:(1)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以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 的举措。 (3)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 。3、结果:在 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 思想,也
5、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 的深渊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学而致用:题3、“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题4、著名维新人士容闳认为,(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这表明其()A.肯定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正义
6、性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指导意义C.批判义和团反帝斗争的盲目排外性 D.希望义和团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三、 八国联军侵华1、 过程:(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 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 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大批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 。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3)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 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 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2、 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7、,继续派兵 ,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 。3、“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学而致用:题5、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题6、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
8、象表明( )A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 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 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标志: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 ,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内容:(1)惩办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 ;(3)将北京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 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
9、止 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 等。 3、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 丧失最严重、 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4、影响: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3)在北京设立的 ,实际成为“国中之国”;(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 完全形成。 学而致用:题7、下图为北京某历史时期的地图,该图可以印证( )A.北京成为通商口岸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允许在京开设工厂 D.北京使馆界的设置题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
10、响是()A. 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占领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随堂训练1、“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希望参与政治模仿西方议会政治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反对君主专制A.B.C.D.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3、著名学者秦晖教授曾撰文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11、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4、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5、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A.太平军的北伐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
12、争6、梁启超于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至1901年12月止)。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 报刊涉日内容大部分是向日本学习;然而后期则是仇日和谴责日本内容居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惊醒了国人 C.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更加理性D.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加重了民族危机7、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断绝之处。 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D.
13、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答 案一、学而致用题1答案及解析:答案: 题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深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开辟”;B项错误,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是辛亥革命,D项错误。 题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排他”是指抵制西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则是典型的非理性的“排他”,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
14、制夷、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均是向西方学习,不属于“排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的非理性的排他意识 题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等同于北美独立战争,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发生于美国独立之后,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盲目排外,C项不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项不正确。 题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还没有全部丧失,故A项错误;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的民族抵抗意识还没有全部丧失,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时清政
15、府的民族抵抗意识还没有全部丧失,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故D项正确。 题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可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民众对清政府日益淡漠,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故答案为A项。B项,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信息体现了下层民众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满,但未反映政府官员的态度,该项中“朝野共愤
16、”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题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材料中的“使馆”“兵营”可印证辛丑条约的内容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各国可派兵驻守,D项正确;北京在近代没有成为通商口岸, A项与史实不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开设工厂的信息,C项可排除。 题8答案及解析:答案:C二、随堂训练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要在中国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分析选项,均合题意,所以应选B。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运动很快失败.A项没有达到.B、C两项也仅限于口头,只是在思想启蒙和促进人民觉醒方面起
17、到了作用。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 的口号,反对西方的侵略,排斥西方的文明,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材料中讲述了“强大的社会动员”“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而缺乏广泛群众基础和并未明确反帝的辛亥革命并不能体现这两个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
18、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而非反对列强侵略,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把她赶出了深宫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将太后赶出了北京城,故选D项。太平军没有攻下北京,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政的是皇帝,而不是太后,B项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太后的支持,C项错误。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提炼材料的核心:1900年5月之前是以学习日本为主,此后是以谴责日本为主。1900年5月刚好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其中日本和俄国出兵最多,故选择A项;B、D项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故均排除;C项与之不构成因果关系。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从“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京师至山海关”分析此引文出自辛丑条约,其影响之一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