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914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口腔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唾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血液和组织液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详解】口腔上皮细胞属于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人体不同部位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

2、。2. 下列物质中,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是血红蛋白钙离子神经递质尿素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研究表明,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详解】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错误;钙离子可以位于血浆中,是参与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物质,正确;神经递质位于突触间隙中,即组织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正确;尿素可以位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物质,正确;因此,本

3、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区别,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血浆蛋白属于血浆中成分,属于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3.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有误的是A. 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机体会发生组织水肿现象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尿素、神经递质、激素、CO2、呼吸酶等C. 生成和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相等D.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

4、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3.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详解】A、血浆渗透压降低,则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则会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出现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

5、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C正确;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血浆和淋巴都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生存环境,D正确。故选B。【点睛】4.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B. 内环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内环境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及调节。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的的调节下,各器官系统正常运转维持的,是机体保持正常

6、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血浆的成分稳定时只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部分,A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机制调节下,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的结果,这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础,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错误。【点睛】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内环境稳态则血浆稳态,血浆稳态内环境未必稳态;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5. 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及兴奋恢复的过程中,膜内电位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

7、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据此答题。【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当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内为正电位;兴奋过后,受刺激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选D。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6. 下列对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B.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C.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D.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答案】A【解析】【

8、分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判断出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进而判断各选项。【详解】由于兴奋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A错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正确;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正确。7.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有的神经递质需要血液的运输才能到达作用部位B.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都需要经过核

9、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参与C. 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过组织液中的扩散过程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D.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或运走,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递质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神经递质的成分及作用类型,难度中等。【详解】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并发挥作用,A错误;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都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参与,神经递质都是小分子,其合成与释放过程不需要核糖体参与,B错误;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过突触减小的组织液中的扩散过程才能作用于

10、突触后膜,C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分解或运走,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点睛】易错知识点拨:1.各种神经递质都是小分子,其合成与释放过程不需要核糖体参与,但需要经高尔基体形成突触小泡,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不能把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理解为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释放过程等同。2.按功能可将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神经递质和抑制型神经递质两大类,兴奋型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抑制型神经递质(如-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受抑制,因此不能理解为各种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都会使后膜兴奋。8. 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

11、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 意识丧失的病人大小便失禁,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详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这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此时并没有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A错误;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这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B错误

12、;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这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与低级中枢无关,因此不能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C错误;D、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而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意识丧失的病人大小便失禁,意识恢复后可控制,D正确。故选D。9.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B. 反射活动发生的基础是反射弧结构完整C.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

13、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详解】引起反射活动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A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要完整,B正确;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有突触,因此,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都要经过突触,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递质参与反射活动中兴奋的传递,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再根据题意作答。10. 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是效应

14、器,是感受器B. 分别电刺激、,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C.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以及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均需消耗ATPD. 丙释放兴奋性递质后,乙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根据突触或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详解】据分析可知,是感受器,是效应器,A错误;电刺激,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刺激,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B正确;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

15、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丙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乙后,使乙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弧的组成结构,以及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再根据题意作答。11. 下图表示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 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C.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 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后膜一定产生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机制:兴奋达到突触前膜时,突

16、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再通过突触间隙组织液的运输,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或者抑制。【详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小泡的膜使其与细胞质中其它物质隔开,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A正确。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以胞吐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引起兴奋或抑制, C正确。综合上述,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这与递质种类有关,D错误。【点睛】易错点: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导致钠离子内流,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则兴奋,否则可能是抑制。12

17、. 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B. 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C.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D.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大脑皮层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分布的部位,具有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感知外部世界、语言、思维、记忆、学习等功能。【详解】排尿中枢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A正确 。言语区的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它受损时,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

18、语症,B正确。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高级功能,C正确。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点睛】难点:当言语区损伤时患者表现的症状要理解。V区受损后,会产生失读症,无法理解阅读到的单词的意义;H区受损后,会产生感觉性失语症,患者听得见但听不懂别人的话;S区受损,患者虽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W区受损,书写能力受损或丧失,患者不能以书写形式表达思想。13.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广C.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D.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

19、致的【答案】A【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正确;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B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是一致的,D错误,14. 下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原因是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B. 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C. 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D. 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20、【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若该物质是血糖时,ab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食物的消化吸收;bc段血糖浓度降低的原因是合成了糖原、血糖的氧化分解等;cd段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糖原分解。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详解】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食物的消化吸收。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作用降血糖的结果,A错误;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如果X是CO2,cd段时,CO2浓度增大,呼吸作用增强,CO2作为

21、化学物质参与调节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最终使呼吸作用增强,C正确;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D正确。故选A。15.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种物质都是A.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B.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其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22、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淋巴因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详解】正常人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不一定都是蛋白质,A错误;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错误;人体内的激素需要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淋巴因子需要与相应细胞表面受体结合,C正确;人体内的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以再回收或酶解,不能继续保持活性,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的异同,以及参与的

23、生命活动,再根据题意作答。16. Graves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 (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 产生TSAb的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C. 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值D. 下丘脑和垂体的某些细胞也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4、(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的机制,A正确;产生TSAb这种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Graves疾病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 (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因此,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值,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作用,患者血液中的促

25、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C错误;由于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因此,下丘脑和垂体的某些细胞也具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Graves疾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其原因是机体产生某种抗体 (TSA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效果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再根据题意作答。17.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B. 高位截瘫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 成年人若缺乏甲状腺激素,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会降低D. 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

26、体液的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生命活动的调节。【详解】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A正确。高位截瘫的患者,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失去了对膝跳反射的控制能力,但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错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影响,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若缺乏,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降低,C正确。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的调节,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D正确。【点睛】理解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和脊髓低级中枢之间的神经联系。它们通过上下行传导束联系,高位截瘫损伤了上下行传导束,切断了大脑和脊髓损伤部位以下神经中枢的联系。18. 当

27、人的血压升高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由此判断这一调节属于A.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B. 神经一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C. 神经调节,正反馈调节D.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理解反馈调节的机制。【详解】血压升高时,刺激是由反射弧的感受器接受的,因此这一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而调节的结果引起心跳减慢和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这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因此选D。【点睛】注意区别:神经调节的特征是感受刺激的结构是感受器,体液调节的特征是刺激物是激素等化学物质;正反馈表现为越强越强,负反馈表现为以强

28、致弱,趋于稳态。19. 正常人处于寒冷环境中,会发生的生理反应是A 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B. 肾上腺素分泌量减少,机体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C.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机体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增加D.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机体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体温调节机制。体温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外界温度变化导致体表散热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机体调节只是缓冲了这种变化。【详解】在寒冷环境中,低温刺激温度感受器,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下,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促进组织细胞代谢产热增加,缓冲了因散热增加而导致的体温下降,使体温恢复平衡。所以A项正

29、确。【点睛】难点:因散热改变导致产热改变,但产热的改变不会逆转散热的变化。20. 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体温恒定就是指体温保持不变B.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调节该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 炎热时,人体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D. 某病人体温一直维持在39,说明其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体温及其平衡调节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明确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大小关系对体温变化的影响,知道体温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体温恒定是指体温在正常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调节该

30、行为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炎热时,人体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C正确;某病人体温一直维持在39,说明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点睛】易错知识点拨:1.包括体温平衡在内的机体稳态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能把体温平衡理解为静态的、绝对不变的体温。2.正常人体不管处于何种环境条件,只要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机体的体温就能实现相对平衡;反之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机体的体温就会升高,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机体的体温就会降低。21. 关于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他们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

31、生的C. 免疫排斥属于免疫异常疾病D.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即发生增殖分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要求考生明确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知道各类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功能,明确免疫排斥反应属于正常的免疫功能。【详解】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他们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B错误;免疫排斥属于正常免疫功能的表现,C错误;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错误。【点睛】误认为免疫活性物质都来源于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

32、溶菌酶等,其中抗体来源于浆细胞,淋巴因子主要来自于T细胞,而溶菌酶可以来自于唾液腺细胞或泪腺细胞;浆细胞和T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唾液腺细胞或泪腺细胞则不属于免疫细胞。22. 抗体和淋巴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关于抗体和淋巴因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抗体与某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细胞免疫B.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 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D. 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知识,要求考生明确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成分及来源,正确区分各种免疫细胞的功

33、能,进而正确答题。抗体与某单细胞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物质,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质,C错误;效应T细胞可以和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D错误。23.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说法正确的是A. 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B. 体液免疫中有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中同样有B细胞参与C.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D. 体液免疫中有二次免疫,细胞免疫中同样有二次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根据病原体的种

34、类,两种免疫各自有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详解】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说法正确的是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吞噬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以吞噬处理裂解的靶细胞,A错误。体液免疫中由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淋巴因子,但细胞免疫中没有B细胞参与,B错误。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从而使之失去藏身之所,C错误。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记忆细胞都可以增殖分化发生二次免疫,D正确。【点睛】易错点:不能把两种免疫隔裂开,对于胞内寄生的病原体须在两种免疫配合下才能把病原体消灭。24.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

35、噬细胞B. T细胞和B细胞的产生部位相同,成熟部位不同C. 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 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及各细胞的功能。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它们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详解】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属于血细胞,A错误。T细胞和B细胞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成,B细胞在骨髓成熟而T细胞在胸腺成熟,B正确。吞噬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B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C正确。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点睛】注意:免疫

36、细胞有特异性和非特性免疫作用之分;B、T细胞起源相同而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25.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给动物注射某种细菌后从其血清中获取物质乙,该物质可以特异性与该细菌结合。则这两种物质分别是( )A.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B.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C.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D.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答案】B【解析】【分析】1、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

37、(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详解】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因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给动物注射某种细菌后,能够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而从其血清中获取的物质乙可以特异性与该细菌结合,所以物质乙是抗体。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若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

38、茎表现为背地生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n,其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A. mXnB. XmC. nXiD. Xi【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题图显示,图中表现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对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而且图中m、n浓

39、度虽然不同,但表现的生理效应相同,而且表现为高于最适浓度时,生长素浓度再增加,表现为对生长素的促进效应减小,且当生长素浓度高于图中的浓度i时,对幼苗的生理效应表现为抑制生长。【详解】题意分析,若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茎表现为背地生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这些都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关,由于重力的影响,生长素在茎内发生横向运输,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现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n,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表现为小于n,且促进生长的生理效应低于n,然后才能表现出茎的背地生长现象,根据图示可知符合该条件的X的范围是小于m,因为从图示结果可以看出m、n浓度虽然不同,但表现出的生理效应相同,即B正确。

40、故选B。【点睛】27. 艾滋病是由于患者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B. HIV侵染T细胞,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造成影响C. 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它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 HIV可以通过吸血昆虫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答案】D【解析】【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

41、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详解】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A正确;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因此,HIV侵染T细胞,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造成影响,B正确;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HIV不会通过吸血昆虫在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传播,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再根据题意作答。28. 甲同学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乙同学吸人某种花的

42、花粉便会打喷嚏、发生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没有明显遗传倾向B. 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C. 乙同学的发病原理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同D. 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答案】D【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过敏反应消退较快,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A错误;甲同学第一次吃这种海鲜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才会发

43、生过敏反应,B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与乙同学发病原理不相同,C错误;由于甲乙同学都发生了过敏反应,因此,给甲乙同学的建议是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过敏反应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与自身免疫病的区别,再根据题意作答。29. 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在赤霉素的诱导下,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淀粉酶,此过程会受到脱落酸的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B. 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C. 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脱落酸含量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

44、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的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详解】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相互拮抗,A正确;赤霉素和脱落酸传递信息,但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种子萌发,因此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较高的脱落酸含量,C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

45、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赤霉素和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根据题意作答。30. 下列有关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其合成的前体物质为色氨酸B.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这是其生理作用两重性的表现C. 光照能影响胚芽鞘尖端和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D. 在植物体内既能极性运输,也能横向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向光性的原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运输。【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它是由色氨酸

46、经系列代谢生成的,A正确。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这是其生理作用两重性的表现,B正确。胚芽鞘尖端有感光能力,但琼脂块没有。所以光照能影响胚芽鞘尖端但不能影响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C错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能极性运输,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也能横向运输,D正确。【点睛】易错点:琼脂块不是生物组织,不像胚芽鞘,没有感光能力。31. 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芽生长的怍用效应和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甲图中的a点所对应的乙图中生长状况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通过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的实

47、验,考查图表理解能力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图甲中横线以上表示促进,浓度小于b时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而大于此浓度时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浓度大于c时,表现为抑制。图乙中,与无外源生长素对照, 表现为促进, 表现为抑制,与对照组一样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图甲中a点时表现为促进但作用较弱,对应图乙中,选D。【点睛】关键点:图甲中以横线为参照进行分析,图乙中以对照组为参照进行分析。32.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可提高芹菜的产量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风梨,能使凤梨提前上市D. 用一定

48、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答案】D【解析】【分析】题目涉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详解】生长素既可以防止落花落果,也可以疏花疏果。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A正确。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茎的生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可提高芹菜的产量,B正确。乙烯利是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风梨,能使凤梨提前成熟、上市,C正确。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要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应使用赤霉素处理种子,D错误。【点睛】易混点:

49、赤霉素和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生理作用是相反的;生长素和乙烯对果实的生理作用,前者是促进发育,后者是促进成熟。33. 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甲最可能代表乙烯B. 激素丙最可能代表生长素C. 用激素乙的水溶液喷施水稻苗,能使水稻患恶苗病D. 激素丙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答案】A【解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分析题图可知,甲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因此甲是脱落酸;乙是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故乙为赤霉素

50、;丙能促进生长和形成无子果实,所以丙为生长素,A错误,B正确;用激素乙(赤霉素)的水溶液喷施水稻苗,能使水稻患恶苗病,C正确;激素丙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D正确。34. 关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B. 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C. 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无法极性运输D. 无光环境中,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及运输方向,要求考生知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运输方向有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等不同类型,其

51、中极性运输不受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横向运输则受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能量,因此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表现为根向地弯曲生长,茎背地生长,B正确;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C错误;无光环境中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D正确。35. 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IAA外,还有NAA(-萘乙酸)、IBA(吲哚丁酸)B. 从赤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赤霉素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证

52、实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C. 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中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从而抑制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通过多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共同调节实现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答案】C【解析】【详解】A、NAA(-萘乙酸)属于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B、植物激素必须是由植物体内合成,从赤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赤霉素不能证实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B错误;C、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从而抑制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正确;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通过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共同调节实现的,不一定是协同作用,也可能是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C。36.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53、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酵母菌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 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C.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当设置一个不加酵母菌的对照组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计数小方格的内部和四条边上的酵母菌【答案】B【解析】【分析】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可定为10mL)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于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

54、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据分析可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A错误;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为自身前后对照实验,不需要设置一个不加酵母菌的对照组,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计数小方格的内部和两条边及两条边夹角上的酵母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再根据题意作答。37. 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现将此两

55、种象鼻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象鼻虫种群数量(以两种象鼻虫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环境条件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湿热1000干热1090湿温8614干温1387湿冷3169干冷0100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A. 竞争B. 捕食C. 寄生D. 互利共生【答案】A【解析】【分析】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

56、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通过“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介绍和表格中“湿热、干冷”等环境下甲、乙两种象鼻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知道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竞争,A正确;两种象鼻虫都以面粉为食,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没有捕食关系,B错误;两者没有寄生关系,C错误;据分析可知,两者之间也没有互利共生的关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间关系的类型和含义,以及判断依据和相关实例,再根据题意作答。38.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或植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地中蚜虫的种群密

57、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査B. 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C.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 使用标志重捕方法时,由于方法不当造成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一方面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宜条件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详解】草地中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合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査,A错误。对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不能使用样方法,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査,B正确。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总面积,而不是甲地的面积,代表甲地蒲公英

58、的种群密度,C错误。使用标志重捕方法时,计算公式:估算值(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所以由于方法不当造成被标记的个体部分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点睛】关于标志重捕法的误差分析,关键要理解和记准计算公式:估算值(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这是又快又准判断的前提。39. 下列关于群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在一片森林里,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就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的群落B. 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的垂直结构要复杂C.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 群落中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群落及群落演替概念,以及对

59、群落垂直结构的理解。【详解】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A错误。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相比之下,森林生态系物种繁多,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植物分层分布,上层植物利用较强的光,底层植物用弱光,提高了生态系统对光的利用率,群落中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点睛】易错点:群落一定是全部生物,从类群上讲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讲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0.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森林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

60、,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乙地后来成为旅游景点。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 若没有外力干扰,气候适宜,甲、乙两地都可能重现森林C. 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山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 人类活动可能影响乙地的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详解】甲地火灾后还有基本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乙地

61、的植被被彻底的毁灭,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两地原本是森林,说明气候适宜。若没有外力干扰,甲、乙两地虽然演替的速率不同,但都可能重现森林,B正确。甲地植被恢复快,在地表适合苔藓生长的条件出现的早,而乙地火山岩上的演替首先要经历地衣阶段,有了土壤条件,才会出现苔藓,C错误。人类活动如踩踏、开采等都会影响乙地的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点睛】区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关键看有没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能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关键看气候条件尤其是水分条件是否具备。二、填空题41.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的局部示意图,A处施以电刺激,B处电位计测膜电位变化,图乙为给予一次刺激,所测得的结果。据图回答(1)图

62、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的形式传导,其中,ac、cd段曲线升高的原因分别是_。(2)结构为_,其内的信息分子是_。(3)突触后膜是一个神经元_的细胞膜。A树突 B轴突 C细胞体(4)表示能接受信息分子的_。信息分子与其结合后,最终会导致突触后膜_。(5)若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B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_。(6)突触由甲图中的_(填图中的数字序号)构成。兴奋只能由传递到,不能反向传递,其原因是_。【答案】 (1). 电信号 (2). Na+内流、K+外流 (3). 突触小泡 (4). 神经递质 (5). A或C (6). (特异性)受体 (7). 兴奋或抑制(发生电位变化) (8). 发

63、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9). (10). 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少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题图分析,图甲AB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是突触小泡、突触前膜、是突触间隙、为突触后膜、是神经递质的受体,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

64、隙、突触后膜组成;图乙:ac是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期间Na+内流,cd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是K+外流造成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递,其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1)图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其中,ac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曲线升高的原因是Na+内流。(2)结构为突触小泡,小泡内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根据完成传递后的效应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3)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因此,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膜或者胞体的细胞膜,AC正确。

65、(4)表示能接受信息分子的(特异性)受体,信息分子与其结合后,最终会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发生电位变化)。(5)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兴奋沿神经纤维传至B,B处会检测到电位变化,电流从会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6)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即由甲图中的构成。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点睛】熟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辨析图中关于突触的结构以及膜电位变化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前提。42. 下面左图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进食(食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右图为人

66、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中曲线_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AB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剌激胰岛_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促进右图中的代谢途径_ (用图中序号回答),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_机制。(3)脂肪细胞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4)某班级同学进行“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该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_模型,之后,可以再根据活动的体会构建_模型。(5)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饮水增多的症状,原因是血浆中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血浆渗透压_,剌激_,将信号传至_,产生

67、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答案】 (1). 甲 (2). B (3). (4). (负)反馈调节 (5). 是 (6). 物理 (7). 概念(数学) (8). 升高 (9).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10). 大脑皮层【解析】【分析】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

68、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题图分析,曲线图中,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是80-120mg/dl,甲曲线的血糖浓度明显超出正常范围,所以甲曲线代表糖尿患者,乙曲线代表正常人。AB段血糖浓度降低,应该是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过程,进而使血糖浓度降低。2.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

69、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详解】(1)正常人血糖在80120mg/L,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是正常人血糖曲线,甲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由于血糖含量升高剌激胰岛B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促进图2中的代谢途径,从而降低血糖,实现了AB段的变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3)根据胰岛素的作用进行分析,胰岛素能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摄取、利用和储存,所以几乎全身的细胞都是胰岛素的靶细胞,当然也包括脂肪细胞。(4)某班级同学进行“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该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可以再根据活动的体会构建概念

70、模型,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掌握。(5)糖尿病患者的血浆中葡萄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血浆渗透压升高,剌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将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补充水分,因而会出现多饮的症状。【点睛】熟知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以及血糖的来路和去路的平衡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43.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类似物2,4-D溶液对迎春枝条进行了一些相关实验,他们首先按照图1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图2是实验结果。(1)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_。(2)实验步骤:配制2,4-D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的2,4-D

71、溶液各9ml,具体如图1所示。据图所知,对号试管中的2,4-D溶液还应进行的操作是吸走1mL溶液,该操作是为了控制_变量,体现了实验设计的_原则。分组编号:选择生长状况相同,芽的数量相同的迎春校条若干,随机均分成_组。处理枝条: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2种简便的方法是_和浸泡法。浸泡时,把迎春枝条的_浸泡在配置好的2,4-D溶液适宜时间,深约3厘米。其中对照组用_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_,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结论:由图2可确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_。实验结果_(填“能”或“不

72、能”)体现2,4-D的两重性。【答案】 (1). 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迎春枝条生根的影响 (2). 无关变量 (3). 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 (4). 6 (5). 沾蘸法 (6). 基部(形态学下端) (7). (等量的)蒸馏水 (8). 平均生根数 (9). 10-11mol/L10-10mol/L (10). 能【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题意分析,在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

73、验时,要设置含有适宜浓度的浓度梯度去处理扦插枝条,根据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找到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由图2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1mol/L10-10mol/L之间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 mol/L。【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为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迎春枝条生根的影响。(2)由图1分析可知,号试管中溶液吸走1mL溶液,为了保证无关变量一致,实验设计体现了遵循等量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

74、量原则。根据图2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共设置6组,其中一组是对照组,其余是实验组。用2,4-D溶液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在用2,4-D溶液对迎春枝条进行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对照组需要用等量清水或蒸馏水在相同条件下处理相同时间。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每组迎春枝条的平均生根数,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由图2实验结果可确定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10mol/L。实验的最后一组生根数低于对照组,其余各实验组生根数据高于对照组,故该实验能够体现2,4-D的两重性。【点睛】本题要求学生具

75、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能正确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设计中的步骤的操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4.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1)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 量的计算公式是Nn=_。“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其中的含义为_。(2)上图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种内竞争最激烈是在_段;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_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_点。(3)下图中甲曲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_(

76、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_导致的。【答案】 (1). 2n (2). 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 de (4). a (5). b (6). 等于 (7). 被淘汰的个体数(或: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 (8). 营养物质缺乏【解析】【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77、。【详解】(1)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呈指数增长,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n= 2n。“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其中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2)上图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内竞争最激烈,对应的是图中的de段;害虫治理的时间越早,越容易消灭,因此,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a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3)图示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群增长的曲线种类,以及关键点的含义,在生产中的相关应用,再根据题意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