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91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 第二节 演练2 课下限时检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10广东高考)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进制 ()A竞争B共生C寄生 D捕食解析:谚语中苗与草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相互之间为了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而发生斗争,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答案:A2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招潮蟹类厚蟹类沙蚕类泥螺类蛤类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物种数个

2、体总数物种数个体总数裸露泥滩518114212110214米草群落312290011000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答案:AD3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3、。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解析:甲曲线中,两种生物数量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所以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曲线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的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二者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一种生物数量上升,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以至消失,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属于竞争关系。答案:B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

4、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很少呈现均匀分布现象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答案:A5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

5、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中互相间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

6、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答案:A6(2012连云港统考)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解析:群落内的各种群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生态位,如此题中不同的鸟在树上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垂直(或水平)结构。若从X处进入的丁鸟与乙鸟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则两鸟间必然要发生竞争(种间斗争),以争夺有限的生活资

7、源,至于竞争结果则有多种可能。答案:D7(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8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

8、,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结构,对于单一物种不存在。答案:C9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本层属于主要的自养层,每层次上和土壤里的动物及细菌、真菌属于异养层,这说明群落内部具有一定的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B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间接或直接的营养关系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出分层现象,如森林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动物则因其食性和栖息场所而分布于不同层次上;群落

9、的水平结构则因光照明暗、地形起伏及湿度大小等因素而使植物和动物表现为水平镶嵌性分布现象。答案:D10(2012扬州统考)右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是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B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C群落的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解析:由图可知b数量大于a,可知选A错误;由图明显可知,两种群其中之一的增加导致另一种群数量下降,而后者数量下降又导致前者减少,a的变化随b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是一种捕食关系,b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10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

10、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解析:进行种群密度的估测时,要根据生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跳虫生活在湿润的环境条件下,而甲螨在水中易腐败变质。有共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就会构成竞争关系;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最大为20%。答案:(1)较强微小(2)B该

11、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12(10分)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互利共生B寄生C捕食 D腐生(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

12、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_,可能的原因是_。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答案:(1)BC(2)多(3)变大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13下面是科研人员做的两项研究,请作答相关问题:(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分别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与B图所示:S1种群与 S2种群的关

13、系是_。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在_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_。解析:(1)由A图可知,温度为15时,S1处于竞争优势;由B图可知,温度为25时,S2处于竞争优势。所以当环境温度发生T1、T2交替变化时,S1与S2的数量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长变化,且S1与S2的变化恰恰相反。(2)种群的补充量的大小应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此差越大,说明补充量越大。只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当处于D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答案:(1)竞争如图:(2)BD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容纳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