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8758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质量检测(一)高考仿真检测(一)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

2、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山水画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

3、,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主要靠理智、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

4、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成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

5、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德”,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而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使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D屈原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元、明、清的画家用梅、兰、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解析:选AA项,“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表述有误。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宋

6、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处,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C和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他也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解析:选DD项,“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理解有误,原文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而中国“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3根据文

7、中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陶醉在大自然中,怡神悦性;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畅神”说应运而生。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思考型的,有功利性因素。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的看法印证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D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解析:选AA项,“比德说”“应运而生”分析有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

8、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鱼的故事张炜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岸边早排好了长队

9、,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父亲从

10、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

11、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

12、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

13、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她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

14、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解析:选BA项,原文中鱼姑娘只是向“我”托梦,并没有劝告捕鱼人;另

15、外坠海而死的只是当天出海的五个捕鱼人,并非全部。因此“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及“都坠海而死”的表述,均与原文内容不符。C项,原文中强调捕鱼很多,主要是展示了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之丰及人们劳动丰收的快乐,而非暗示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这样理解不够全面。D项,原文中父亲并没有“不以为然”,而是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父亲也没有发生意外。因此“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的分析是不恰当的。5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勤劳纯朴。靠捕鱼为生,每天很早起来拉“黎明网”,一天都要拉好多次的网,每

16、一次都得“费劲地拖”。(1分)坚忍乐观。拉网捕鱼的工作非常艰辛,但他们没有怨言,反而非常享受劳动的快乐。(2分)见识短浅。对捕捞不知节制,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6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小说以鱼为线索,把事情串联起来,清晰明了,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引人深思。(3分)内容丰富,深化主题。通过捕鱼的故事,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通过吃鲜美的毒鱼差点丧命和梦见小鱼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3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7、9题。(12分)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

18、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批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

19、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绝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

20、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

21、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有删改)相关链接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所迷惑,他通过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

22、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使传主形象更真实。B文章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C相关链接部分,介绍了刘节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和成就,以及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使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形象更为丰满。D文章最后一段,写刘节在儿子刘显曾20岁生日时,告诉他感情要专一,并在当天亲自来学校接儿子回家过生日,体现了刘节对儿子深沉的爱。解析:选

23、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交代刘节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一向民主、宽容,因此,接儿子回家过生日及对儿子说的话,是要表现其对待家人的平等、民主。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

24、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D“文化大革命”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记录,可见他处世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E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传承刘节先生的风骨,能激励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专注于做学问,不计较个人荣辱,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操守,改变社会风气。解析:选BEA项,“史学界”应为“岭南史学界”;C项,没有心理描写;D项,原文为“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9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5分)答:_答案: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化大革命”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

25、,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答出1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

26、,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

27、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

28、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解析:选B根据前后文的语境以及一些虚词,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B“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

29、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D“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解析:选CC项,“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

30、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解析:选CC项,“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5分)译文:_(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5分)译文:_答案:(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关键词“编次

31、”“缮雉堞”“粗立”)(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关键词“既解围”“亲援”“有隙”)参考译文: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赵率教被经略袁应泰赏识,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天启元年(1621),辽阳被攻下,赵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赵率教不敢贸然进去,走到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

32、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郊外。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城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赵率教所招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赵率教)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他)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膙子。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赵率教了。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官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赵率教带兵抗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

33、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他)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赵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赵率教派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入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七年(1627)五月,大清官兵包围了锦州,赵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环城固守,发射大炮,死伤了不少清兵。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官兵由

34、大安口南下。赵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赵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灭了。(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赵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赵率教作为一名战将,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夏夜姚合闲斋深夜静,独坐又闲行。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断猿时叫谷,栖鸟每摇柽。寂寞求名士,谁知此夕情。14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

35、分)()A诗歌题为“夏夜”,却无一字着“夏”和“夜”,真可谓不着痕迹。B颔联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描绘了密树丛中静态的月影和疏篱外动态的水声,共同展现了夏夜户外的宁静。C断猿意为孤独悲啼之猿,颈联中“断猿时叫谷”既冲淡了山谷的幽静,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D诗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平仄相错,诵读时有音乐的美感。E尾联表现了作者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解析:选BDA项,诗中无“夏”字,但有“夜”字。C项,“断猿时叫谷”借猿声反衬了山谷的幽静。E项,尾联表现的是作者的寂寞和无知己的孤独,不是“心怀天下、想招揽人才为己用的远大理想与抱负”。15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36、)答:_答案:孤寂和知音难觅的伤感。(2分)前两联叙述静夜中一人或坐或行看到眼前一幅夏夜宁静冷寂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颈联描写了断猿哀鸣、栖鸟摇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哀伤;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孤寂之情和世无知音的感慨。(4分)(三)名篇句名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己亥杂诗中,“_”一句传达出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爱国之情,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2)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_”,那么“_”。(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答案:(

37、1)化作春泥更护花(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成果。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中西医的争论一直深陷孰优孰劣的怪圈,常常容易犯顾此失彼的错误。十八大前,反腐制度的实际效果与现阶段不可同日而语,可见,该项制度作用如何,不取决于制度本身有多神奇,而是取决于巡视派出机关的反腐决心。天灾人祸已然让人痛心,而随后一些不良媒体或别有用心之人制造出的骇人听闻的谣言,更是让人愤怒。“阿尔法围棋”确实赢了,但这不是一个平等的

38、比赛,因为“阿尔法围棋”肯定研究过李世石的棋谱,对李世石知己知彼。读书要有心,有心者能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持之以恒,学识就会由此登堂入室,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ABC D解析:选C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此处不合语境,应用“厚此薄彼” 。同日而语: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比较,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使用正确。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应用“耸人听闻”。 知己知彼: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

39、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不能与“对”搭配,应用“了如指掌”。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使用正确。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使用正确。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二十年前满是农田的城乡接合部,到如今五方杂处的“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发展历程浓缩了当今时代的巨大变迁。B与一般智能机器人不同的是,情感机器人会更有目的地获取与情感相关的有效信息,如人的表情和动作,语音的高低、强弱等。C清代扬州知府伊秉绶曾用各种食材将扬州炒饭升级,而他发明伊面的故事,也就是现代方便面的前身,更为人熟知。D不

40、但影片美人鱼表现了人类和人鱼之间一段单纯美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从“人鱼”这一特别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自己。解析:选BA项,成分残缺。应在最前面加上“从”。C项,搭配不当。“故事是现代方便面的前身”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把“不但”放到“影片美人鱼”后面。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_科技发展日新月异,_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_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级太阳风暴等。生命体_庞大如恐龙,_能在一夕间灭亡殆尽。_人类必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A因为所以还/也于是B虽然/也如果都所以C虽然但还即使也因此D即使然

41、而又即使也于是解析:选C第处,“科技日新月异”与“人类的命运十分脆弱”之间形成对比,因此二者为转折关系。第处,照应上文“除了”,应填“还”。第处,“庞大如恐龙”是假设情况,与第处“在一夕间灭亡殆尽”构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所以应填“即使也”。第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应填“因此、所以”等词语。综合以上分析,C项为最恰当的答案。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_。中式画框选材一般用原木,用木材本身深沉和美丽的纹理烘托映衬国画的布局与留白,_。特别是中式画框采用古老的

42、榫卯结构,_。国画完成之后,装进合适的中式画框里,能够获得更高的艺术美感。答:_解析:回答这类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上下文的内容。这段话主要介绍了中式画框。第一个空格,前文写一幅完整的国画要更美观,便于保存等,那么空格的内容就应该是人们要如何做;从后文介绍中式画框可知,空格处的内容应该与“要有一个精美的中式画框”相关。第二个空格,前文写中式画框的特点,后文继续介绍中式画框,由此判断空格的内容是画框与国画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空格,前文表述的是画框的榫卯结构,后文写国画与中式画框的完美结合,那么空格的内容是强调中式画框的特点,即中式画框具有东方文化的魅力等。答案:往往离不开一个精美的中式画框使

43、画框与国画相得益彰更具有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21下面是某校党委“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答:_解析:题干明确指出,这是某校党委“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要求考生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认真观察构思框架可知,该演讲比赛的时间为6月30日,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其中,组织工作包括确定规模、奖项设置和地点;宣传工作包括采用传单广告和校网站、校广播站、校报三种报道形式。依次表述即可得出答案。在组织文字时,应注意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且不超过90个字。答案:“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拟于6月3

44、0日举行,赛事需要组织和宣传。组织工作需联系校礼堂,选拔10人参赛,最后评出5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发传单广告及在校网站、校报、校广播站进行报道。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毕业典礼致辞时,向一名女生真诚致歉。复旦大学某学院一名女生在拍毕业照时帽子掉在了地上,低头捡时错过了合影的瞬间。虽然摄影师当场补拍了一张,但后来发到同学们手里的却还是那张缺了一人的合影照。女生去找学院要求重印所有同学的毕业照,学院却推说是照相馆的责任,让那位女生自己去交涉,还说那女生小题大做。杨玉良校长就此事寄语同学们带着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爱走向社

45、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本题为现实材料作文题。一名毕业生因捡帽子错过了合影的瞬间,引起了后来的争执和院方对责任的推卸。学院说女生小题大做,这是对个人缺乏尊重和关爱的表现。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一声道歉,一句寄语,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没有尊重,人与人之间又怎能有真诚信任?如果缺少关爱,世界又怎能散发出生机与活力?据此,构思时,便可以围绕“尊重与关爱”这一核心立意进行思考,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也可以选择“责任”与“勇于认错”等立意方向。参考例文尊重,让世界更精彩“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

46、体现。”在善良丰富高贵一文中,周国平如是说。杨玉良校长对那个女生的尊重,使他赢得了极大的尊重。如果他也像学院那样推卸责任,则很有可能让那个女生带着冷漠与自私走入社会。尊重,是一种美德,需要精心呵护,才能开出芬芳的花朵。懂得尊重的人,便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样的人,也会受到同样的尊重。这让人想起了当年法国的王后玛丽安东涅特。大革命的浪潮推翻了王室的统治,王后成了阶下囚。丈夫被处死,儿子也被处死了。在她走上断头台的时候,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她轻声地向对方道歉。这是一种品质,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正是这种品质,使得玛丽安东涅特王后成为真正的精神贵族,获得了后人永远的尊重。尊重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47、调和剂。带着尊重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这样,便会在心灵上获得一种陶冶,在品质上获得一种提升。如果不尊重其他生命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命也会处于孤独的境遇之中。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是传统美德的一个缩影。当时的礼部尚书张英不仅没有因为区区几尺宅基地闹得邻里反目,反而以一种退让的举动展示出为人的高风亮节。他的做法,折射出古人在精神领域的宽容与尊重。这里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正是这条仅仅宽六尺的小巷子,让我们真正意识到一种精神的力量。懂得宽容与尊重,坚守传统美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丰盈,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站在这些精神贵族的肩膀上

48、,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辽远的世界。然而,真正的贵族,却不会因为站得高便得意忘形,而往往带着一种谦恭的态度,低垂着头颅,怀着对每个人的尊重,走着自己该走的路。尊重的本质是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这种爱,不仅对人,还包括对世间万物,哪怕是一棵小草。奥地利的小草就获得了这种尊重。白天有人关心它们是否晒到太阳,夜里有人关心它们能不能安然入睡。如果有人为提升景观的观赏效果,在草坪上安装几盏灯,政府部门就会马上出面,用法律的手段为它们主持公道。生活在这里的小草,谁能不羡慕呢?生命没有尊卑贵贱,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生命,我们自己的生命才会得到尊重。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整个世界便会处处充满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