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分训练(一)文言文阅读课标23篇文言文集训一、十二章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节选自中庸)注审问:审慎地探问。明辨:明晰地分辨。笃行:笃实地履行。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友好C.弗措也措:搁置,终止D.有弗问问:求教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吾妻之美我者C.问之弗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虽愚必明虽有千里之能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分)(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2分)4.在学习方面,甲、乙两文提出的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5.甲、乙两文提出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3、(2分)二、陋室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将作大匠任隗举凤直言,到公车,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节
4、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注巫:古代以求神、占卜为职业的人。将作大匠:古代官职名称。公车:汉代官署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苔痕上阶绿()(2)无丝竹之乱耳()(3)不已()(4)投兵谢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有龙则灵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B.何陋之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家以农亩为业全石以为底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2)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2分)4.甲文的作者与乙文中的高凤都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2分)5.
5、甲、乙两文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的写作手法有何异同?(4分)三、爱莲说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王弘,字休元,琅琊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珣,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
6、无所就。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曰:“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节选自南史王弘传,有删节)注薨:死。燔:焚烧。就:上任,就职。帝:指宋武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亭亭净植()(2)不蔓不枝()(3)帝因宴集曰()(4)弘率尔对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以清悟知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此所谓天命此之谓失其本心C.为尚书仆射
7、为人谋而不忠乎D.百姓安之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分)(2)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2分)4.下面两件事分别表现了王弘怎样的优秀品德?其优秀品德可用甲文中的哪些句子来概括?(4分)烧毁债券,将家业交给弟弟打理。宴会上坦言回答武帝。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试分别举例说明。(4分)四、河中石兽(一)2019荆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8、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
9、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幻莫测的军队。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切断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3
1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的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他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
11、,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分)(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2分)(二)2019厦门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
12、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至。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则人事也。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麇:成群。 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3、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 ()(2)啮沙为坎穴()(3)象其形而名()(4)虽不能消弭()2.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B.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C.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D.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分)(2)至河暴涨乃麇至。(2分)4.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5分)五、三峡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
14、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
15、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峻:险峻。辨:分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B.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C.虽乘奔御风奔:奔跑D.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分)(2)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2分)3.甲文中三峡的山同乙文中夷陵的山各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4.甲、乙两文中均有引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六、答谢中书书阅读下
16、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避暑余校勘秘籍,凡四至避暑山庄:丁未以冬,戊申以秋,己酉以夏,壬子以春,四时之胜胥览焉。每泛舟至文津阁,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其尤异者,细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绿罽,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出宫墙才数步,即鬖髿滋蔓矣。岂非天生嘉卉,以等宸游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7、(3分)自 康 乐 以 来,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答谢中书书书:书信B.晓雾将歇歇:消散C.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D.其尤异者异:骇异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分)(2)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2分)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2分)5.甲、乙两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七、记承天寺夜游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18、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先是,余望此嶻嵲之峰,已觉其奇;及环其麓,仰见其盘亘之崖,层耸叠上;既东转北向,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欲一登而不见其径,欲舍之,又不能竟去。遂令顾仆停行李、守木胆于路侧,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少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竟:直接,毫不犹豫。削:陡直而平滑。少粘者:指吃进地里较牢的石头。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
19、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月色入户当户理红妆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C.间得一少粘者又何间焉D.无逾于此不敢稍逾约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断两处。(2分)其 上 甚 削 半 里 之 后 土 削 不 能 受 足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2)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2分)4.甲、乙两文都与“游”有关,但两文作者“游”的目的并不相同。请将这种不同简要概括出来。(4分)5.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请从语言运用方面加以简析。(4分)八、富贵不能淫(一)2019盐城阅读下
20、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
21、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同敞:张居正的曾孙。式耜(s):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往之女家()(2)或败奔()(3)同敞危坐不去()(4)适同敞自灵川至()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虽 异 室 声 息 相 闻 两 人 日 赋 诗 倡 和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行天下之
22、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富贵不能淫全文乙太原王霸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为友,后子伯为楚相,而其子为郡功曹。子伯乃令
23、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注令狐子伯:人名。郡功曹:古官名。耒(li):耕地用的农具。沮怍(zu):沮丧愧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父命之()(2)以顺为正者()(3)吾与子伯素不相若
24、()(4)见客而有惭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又何间焉B.父命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子伯乃令子奉书于霸今诸生学于太学D.投耒而归云归而岩穴暝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分)(2)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2分)4.乙文中的王霸与妻子的行为可用甲文中的哪两句话进行概括?(2分)5.乙文中王霸的妻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析。(2分)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25、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
26、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注九重:君门九重,意思是深宫之内。清晏:清和平静。历数:指国家的气运。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B.所以动心忍性佁然不动C.陛下以为可畏臣之妾畏臣D.忠正者不言进尽忠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公将鼓之B.管夷吾举于士欲报之于陛下也C.忠正者不言肉食者谋之D.莫以天下无事
2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2)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2分)4.在治国方面,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2分)5.甲、乙两文各是怎样总结出文章的观点(结论)的?(4分)十、桃花源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28、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
29、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选自苏轼文集)1.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则 已 化 为 争 夺 之 场 久 矣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1)阡陌交通()(2)处处志之()(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而寿益衰()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分)(2)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2分)4.乙文中,作者认为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是什么?(2分)5.两篇选文,都交代
30、了再寻桃源之事,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4分)十一、小石潭记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 京师花木最古者,首给孤寺吕氏藤花,次则余家之青桐,皆数百年物也吕氏宅后售与高太守兆煌,又转
31、售程主事振甲。藤今犹在,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其阴覆厅事一院,其蔓旁引,又覆西偏书室一院。花时如紫云垂地,香气袭衣。慕堂孝廉在日,或自宴客,或友人借宴客,觞咏殆无虚夕。迄今四十余年,再到曾游,已非旧主,殊深邻笛之悲。(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减)注给孤寺:寺名。慕堂:吕元龙,乾隆时举人,曾与作者同窗。觞咏殆无虚夕: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邻笛之悲:是哀念亡友的典故。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日光下澈澈:清澈B.乃记之而去去:离开C.或自宴客宴:宴请D.其蔓旁引引:延长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乃记之而去水陆草木之花
32、B.潭西南而望而伯乐不常有C.皆数百年物也皆以美以徐公D.其阴覆厅事一院其真不知马也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2)其架用梁栋之材,始能支拄。(2分)4.甲、乙两文通过写景,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5.甲、乙两文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用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2分)十二、北冥有鱼(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
33、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
34、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选自楚辞)注 下里巴人:楚国的民间俗曲。属:聚集在一起。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外还有宫和角。鬐:鱼的背鳍。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一处)(2分)岂 能 与 之 料 天 地 之 高 哉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B.安知臣之所为哉安求其能千里也C.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D.客有歌于郢中者至于负者歌于途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鹏之徙于南
35、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分)(2)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2分)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B.甲文中鹏鸟之所以要迁徙到南冥,是因为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池,是鹏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C.乙文中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D.乙文中的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而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5.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手法的作用。(3分)(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北冥有鱼全文乙惠子谓庄子曰:
36、“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注樗(ch):一种树。狌(shng):黄鼠狼。敖者:游玩的小动物。辟:躲开、避免。机辟:机关。罔罟(wng g):指渔猎的网具。斄牛(l):一种大型动物。1.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7、()(2分)A.怒而飞怒:愤怒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海水运动C.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树:栽种D.匠人不顾顾: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真无马邪B.鹏之徙于南冥也皆朝于齐C.大而无用呼尔而与之D.大若垂天之云水陆草木之花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齐谐者,志怪者也。(2分)(2)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2分)4.甲乙两文通过描写大鹏与斄牛,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分)5.从甲、乙两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人生追求?(3分)十三、虽有嘉肴(一)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38、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乙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奉议;官名,即奉议郎。奉思:思念。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外慕:学习之
39、外的各种贪恋。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2)然后能自反也()(3)诚能如是() (4)令心意不驰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
40、文,回答问题。甲虽有嘉肴全文 乙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注至学:求学。美恶:这里指天资的高下。博喻:广泛晓喻。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四代:指虞、夏、商、周四个朝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学半余幼时即嗜学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C.然后能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所以学为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虽有嘉肴虽乘奔御风,不
41、以疾也B.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C.而知其美恶再而衰,三而竭D.故师也者北山愚公者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分)(2)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2分)4.在写作手法方面,甲、乙两文结尾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做“老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2分)十四、马说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选自吕氏春秋)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标三处)(3分)祗 辱 于 奴 隶 人 之 手,骈 死 于 槽 枥 之 间,不 以 千 里 称 也。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虽有千里之能C.醉能同其乐D.曾益其所不能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3、4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分)(2)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2分)4.甲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刻画出统治者怎样的形象?(2分)5.比较甲、乙两文的内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人才观?(2分)十五、岳阳楼记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44、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
45、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节选自管同登扫叶楼记)注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至若春和景明()(2)微斯人()(3)南极芙蓉、天阙诸峰()(4)虽乡之所谓奇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或有邀予登览者二者不可得兼B.乃未始一至焉蒙乃始就学C.毕呈于几席皆以美于徐公D.骛远而遗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2)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
46、2分)4.甲乙两文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哲理?(2分)5.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十六、醉翁亭记2019枣庄改编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7、,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注涯:岸边。欧阳公:即欧阳修。构:搭建。直:当,临。洒然:洒脱的样子,形
48、容毫无拘束。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1)伛偻提携()(2)泉香而酒洌()(3)杂然而前陈者()(4)则必即丰乐以饮()2.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临溪而渔则必即醒心而望B.行者休于树所欲有甚于生者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无丝竹之乱耳D.醒能述以文者君子深造之以道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分)(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2分)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
49、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2分)5.甲文全文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乙文中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你觉得两篇文章中欧阳修所寄之“意”相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十七、湖心亭看雪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0、。”乙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节选自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注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净慈寺旁。轩豁可望:是说居然亭开畅,可以远眺。须眉:男子,这里指作者自己。六桥:指西湖苏堤内,有六座桥相连。萧疏:错落有致。石骨土肤:仅表皮为土层,下面是中空的石头(似太湖石,可以装饰园林)。1
5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B.净慈/之绝胜处也C.又紫阳/宫石D.安得/五丁神将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拏一小舟()(3)洞石玲珑若生()(4)巧逾雕镂()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2)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2分)4.甲、乙两文的景物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4分)5.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4分)十八、鱼我所欲也2019遂宁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52、,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53、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醨:薄酒。察察:洁白的样子。汶汶:浑浊的样子。皓皓:莹洁的样子。温蠖(hu):尘滓重积的样子。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1)故不为苟得也()(2)被发行吟泽畔()(3)所欲有甚于生者()(4)遂自投汨罗以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分)(2)举世皆浊而
54、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2分)3.请简要说说甲文是如何提出论点的。(2分)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4分)十九、送东阳马生序2019菏泽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55、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己告罄?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
56、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改动)注稼穑(s):指农业劳动。训:教诲,教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无冻馁之患矣()(2)假诸人而后见也()(3)余朝京师()(4)是甚可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皆集于此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B.不必若余之手录吾妻之美我者C.与之论辨蹴尔而与之D.言和而色夷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今诸生学于太学”相同的一项是()(2分)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帝感其诚。C.咨臣以当世之事。D.
5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撰长书以为贽。(2分)(2)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2分)5.甲乙两文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各是什么?(2分)二十、曹刿论战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楚春申君黄歇以荀卿为兰陵令
58、。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卿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注黄歇(前314前238),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生于江夏,楚国大臣,曾任楚相。临武君,生卒年不祥,战国时楚考烈王的封君,名失传。赵孝成王(?前245),名丹。赵惠文王之子。造父:善于御马的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59、4分)(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临武君对曰()(4)则造父不能以致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其乡人曰其真不知马也B.小大之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以荀卿为兰陵令向为身死而不受D.故善附民者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分)(2)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2分)4.在决定战争的胜负方面,甲乙两文共同的观点是什么?(2分)5.甲乙两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二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
60、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
61、其北鄙者矣。注鄙:这里指边境。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一处)(2分)臣 笑 邻 之 人 有 送 其 妻 适 私 家 者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A.臣之妻私臣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B.齐师伐我引师而还C.然顾视其妻元方入门不顾D.乃下令公寤其言,乃止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分)(2)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2分)4.邹忌和公子锄采取的劝说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文意加以分析。(4分)5.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具备哪些人为因素?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4分)二十二、出师表2019鄂州
62、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甲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乙郑苏仙梦冥府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
63、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辨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锋棱顿减。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囚:指去世的人。植:树立。举:上报(朝廷)。1.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有 一 官 公 服 昂 然 入 自 称 所 至 但 饮 一 杯 水 今 无 愧 鬼 神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2)咨诹善道()(3)但不要
64、钱即为好官()(4)锋棱顿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2分)(2)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2分)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寄臣以大事设官以治民B.陛下亦宜自谋无功亦无罪C.攸之、祎、允之任三载考绩之谓何D.察纳雅言避嫌疑而不言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3分)二十三、伯牙善鼓琴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5、。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兴国中,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选自补笔谈)注兴国:宋太宗年号。琴待诏:乐师,因琴技出色而待诏。朱文济:北宋著名琴师。慧日
66、大师夷中:北宋著名琴师,得朱文济真传,又培养了知白、义海等一批著名琴师。义海:北宋著名琴师,琴艺出众。辐辏(cu):文中指有很多学习琴艺的人会聚于义海身边。1.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分朗读节奏。(2分)乃 入 越 州 法 华 山 习 之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1)志在登高山()(2)卒逢暴雨()(3)积十年不下山()(4)士大夫多与之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志想象犹吾心也。(2分)(2)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2分)4.甲文中伯牙“善鼓琴”体现在哪些地方?乙文中义海是怎样刻苦学琴的?(4分)5.结合甲乙两文来看,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2分)课外文言文精选
67、写人叙事类一、2019苏州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
68、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注伯嚭(p):人名,吴国大臣。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兴师北伐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益疏子胥之谋自以为大有所益C.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D.乃兴师北伐齐 伐竹取道2.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与“败吴于姑苏”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败越于夫湫B.所欲有甚于生者C.战于长勺D.求二石兽于水中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69、(2分)(2)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2分)4.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野王二老者,不知何许人也。初,光武贰于更始,会关中扰乱,遣前将军邓禹西征,送之于道。既反,因于野王猎,路见二老者即禽。光武问曰:“禽何向?”并举手西指,言:“此中多虎,臣每即禽,虎亦即臣,大王勿往也。”光武曰:“苟有其备,虎亦何患。”父曰:“何大王之谬邪!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武王亦即纣于牧野,而大城于郏鄏。彼二王者,其备非不深也。是以即人者人亦即之虽有其备庸可忽乎!”光武悟其旨,顾左右曰:“此隐者也。”将用之,辞而去,莫
70、知所在。(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会关中扰乱()(2)既反()(3)苟有其备()(4)虎亦何患()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三处)(3分) 是 以 即 人 者 人 亦 即 之 虽 有 其 备 庸 可 忽 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此中多虎,臣每即禽,虎亦即臣,大王勿往也。(2分)(2)彼二王者,其备非不深也。(2分)4.野王二老劝刘秀不要继续向西捕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请加以分析。(3分)5.选文中的野王二老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4分)6.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桃花源记中的“隐士”和选文的“隐士”有何相同之处
71、?请概括作答。(3分)三、2019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
72、,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注嫚(mn):侮辱。瘳(chu):(伤、病)痊愈。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单于/尝为书嫚吕后B.欲/以为御史大夫C.上默/然惭D.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是()(2)贤()(3)恐()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2分)(2)夫陛下以一
73、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2分)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3分)四、2019南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文天祥屯潮阳,邹沨、刘子俊皆集师会之,遂讨剧盗陈懿、刘兴于潮。兴死,懿遁,以海舟导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帅麾下走海丰,先锋将张弘正追之。天祥方饭五坡岭,弘正兵突至,众不及战,天祥遂被执。刘子俊自诡为天祥,冀天祥可间走也。别队执天祥至,相遇于途,各争真伪,得实,遂烹子俊。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天祥不屈。弘范曰:“忠义人也。” 弘范由山东转而南,入大洋,与世杰之师相遇,薄之,且出奇兵断宋军汲路,世杰舟坚不能动。弘范乃舟载茅茨,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世
74、杰战觇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不爇,弘范无如之何。时世杰有韩氏甥,在弘范军中,弘范署为万户府经历,三遣谕祸福。世杰不从,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也!”因历数古忠臣以答之。弘范乃强文天祥为书招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固强之,天祥遂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止。天祥至柴市,观者万人。临刑,殊从容,问市人曰:“孰南面?”或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而死。年四十七。庐陵张千载者,天祥友也。天祥显贵时,屡以官辟,不就,临安既破,天祥自广还,过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千载当偕行。”既至燕,寓天祥囚所侧近,日以美
75、馔馈,凡三年,始终如一。且潜制一椟,天祥受刑日, 即以藏其首。人以为忠孝所感。(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注茅茨:茅草。 爇(ru):烧。署:委任。辟:召,征召。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天 祥 帅 麾 下 走 海 丰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文天祥屯潮阳()(2)弘范乃舟载茅茨()(3)三遣谕祸福()(4)千载当偕行()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段画线句的意思。(3 分)刘子俊自诡为天祥,冀天祥间走也。4.阅读全文,回答问题。(5分)(1)哪个词高度概括了文天祥的精神品质?(1分)(2)全文从哪几个侧面表现了文天祥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
76、(4分)5.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3分)五、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
77、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以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注飨:意思是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馈:指粮饷。五校大夫王陵:五校大夫,官职。校,古代部队每八百人为一校,五校为四千人。王陵,秦国大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昭王既息民缮兵既出,得其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秦军大克 既克(曹刿论战)C.今王发军虽倍其前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D.赵自长平以来 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2.下
78、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君不量百姓之力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B.今寡人息民以养士 何以战(曹刿论战)C.三军之俸有倍于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D.备秦为务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国内实,其交外成。(2分)(2)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2分)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赵未可伐也”的原因。(3分)5.武安君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分)6.本文和曹刿论战一文都是在讲述战争,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4分)说理明志类六、2019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猫说明薛碹余家
79、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维以伺,候其驯焉。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起而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已则伈伈泯泯,饥哺饱嘻,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也,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遵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之曰:“天之生材
80、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注铦(xin) :锋利。絷(zh)维:系缚。遽(j) :突然。比:等,待。伈(xn)伈:恐惧。泯泯:茫然无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匿形致己: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数(sh) :责备,斥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1)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2)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3)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
81、心亭看雪)C.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2分)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恐其噬己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遽起而捕之 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又亟往捕之而走A. B.C. D.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分)七、2018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
82、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
83、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用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选文有删节)迥异:相差很远。开:开导,启发。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倍蓰(x):数倍。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华:花。诡僻:荒谬邪僻。左国:左传国语。华腴(y):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璧,泛指珍宝。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xio)腹:腹中空虚。极:同“亟”,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时文固不可不读()(2)若朝华夕落()(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4)然后思通其义蕴()2.把下
84、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分)(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2分)3. 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八、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选自资治通鉴周
85、纪)注子击:人名,魏国的太子。而:若,如果。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遭田子方于道()(2)谓子方曰()(3)富贵者安敢骄人()(4)则纳履而去耳()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三处)(3分)国 君 而 骄 人 则 失 去 国 大 夫 而 骄 人 则 失 去 家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2分)(2)子击乃谢之。(2分)4.子击在遇到田子方到最后与他分别,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作答。(3分)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田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6.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说说田子方和邹忌在劝谏方式上有何异同?(4
86、分)九、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今健蓭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
87、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节选自汪琬传是楼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1)无不达也()(2)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3)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4)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古之善读书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B.上为天子所器重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C.翕然有名于当世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2分)(2)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2分)4.作者认为
88、什么样的人才是“善读书者”?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概括。(2分)5.细读选文第二段,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语段表达了作者对楼主怎样的感情。(3分)6.联系下面材料,分析材料表达的观点和选文的观点是否一致。(3分)材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写景咏物类十、2019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鱼苗二千。比年视之,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仅取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伺之,见一獭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明日浮
89、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若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选自明冯汝弼祐山杂说,有改动)注畜(x):畜养。比
90、年:到了一年。隈(w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獭(t):水獭。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头可一斤许()(2)网之,果得三百斤()(3)问鱼苗几何()(4)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1)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2分)(2)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3分)3.“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1分)4. 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3分)十一、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
91、,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节选自袁中道
92、游岳阳楼记)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时有小舫往来()(2)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3)既成()(4)诚不能无慨于心()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两处)(2分)昔 滕 子 京 以 庆 帅 左 迁 此 地 郁 郁 不 得 志 增 城 楼 为 岳 阳 楼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2分)(2)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2分)4.第一段中“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5.选文第二段写修建岳阳楼的滕子京典故用意何在?请简要作答。(3分)6.在范公的岳
93、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迁客骚人”没有达到这种境界,选文作者达到了吗?请分析作答。(5分)十二、2019德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慧庆寺玉兰记戴名世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
94、。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注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幽潜:指幽居避世。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1.下列与“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下列句子与“为人所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B.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C.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3.翻译下面句子。(3分)然非朱先生以太
95、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4.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参考答案】课标23篇文言文集训一、1.B解析 B项中的“好”应读“ho”,为动词,意思是“喜爱,爱好”。2.D解析 A项:中的“而”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可”“却”“但是”;中的“而”表顺接关系,可译为“而且”。B项:中的“者”可译为“的人”;中的“者”可译为“的原因”。C项:中的“之”代指“问”的内容;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D项:两句中的“虽”均可译为“即使”。3.(1)广泛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2)如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
96、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笃”可译为“坚定”;“切”可译为“恳切”;“仁”可译为“仁德”。第(2)题中的“果”可译为“如果”;“道”可译为“方法”;“愚”可译为“愚笨”;“柔”可译为“柔弱”。4.在做学问上,涉猎要广,要善于提问请教,要学会思考并坚持实行。解析 甲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博学而笃志”指出了博学和坚定志向的重要性;“切问而近思”指出了发问和思考的重要性。乙文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博学、发问、坚定志向和思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两文
97、在学习方面,都强调了博学、提问、笃行与思考的重要性。5.甲文直接提出观点;乙文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比较。甲文是语录体,每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乙文开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便是观点,开篇提出观点后,接下来围绕观点进行了充分论述。乙参考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
98、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二、1.(1)长到(2)使受到扰乱(3)停止(4)道歉解析 第(1)(2)两题中的加点字均属于词类活用,分别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长到”“使受到扰乱”。第(3)题中的“已”可联系课文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的“已”来解释,第(4)题中的“谢”可联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长跪而谢之曰”的“谢”来解释。2.C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项:中的“则”可译为“就”;中的“则”可译为“那么”。B项:中的“之”是倒装标志,不译;中
99、的“之”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中的“为”均可译为“作为”。D项:中的“于”可译为“对于”;中的“于”可译为“到”。3.(1)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或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2)坚决请求道:“仁义谦让,为什么丢掉它呢?”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第(1)题中的“鸿儒”可译为“博学的人”,“白丁”可译为“平民”,即没有功名的人。第(2)题中的“固”可译为“坚决”,“奈何”可译为“为什么”。4.二人都具有不慕名利、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解析 甲文主要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不陋”,进而表现室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乙文则通过劝邻止
100、斗、婉拒入仕、推让财产几件事表现了高凤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5.同:两文都采用了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异:乙文除采用间接描写(侧面描写),还采用了直接描写(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解析 本题考查两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甲文主要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与陋室主人的交往对象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德,属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乙文虽然以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为主来塑造“高凤”这一人物形象,但在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中也有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乙参考译文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少年时做学生,家中以种田为业。邻里有争财产的,拿着兵器相斗,高凤去劝解,(邻人)仍不停止,(高凤
101、)便脱去头巾叩头,坚决请求道:“仁义谦让,为什么丢掉它呢?”于是争斗者心受感动,放下武器向他道歉。高凤年老了,坚持志向不知疲倦,名声传播很远。太守连续召请,高凤恐怕不能逃脱,自称本是巫家,不应当做官。又假称与寡嫂因田产打官司,于是不出去做官。建初年间,将作大匠任隗推荐高凤敢于直言,高凤到公车之后,托病逃回家。他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给了兄长的孤子。自己隐居垂钓,在家中去世。三、1.(1)竖立(2)旁生枝茎(3)宴请(4)回答解析 第(1)题中的“植”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竖立”。第(2)(3)题中的“枝”与“宴”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可分别翻译为“旁生枝茎”“宴请”,其中“宴”可联系课文醉翁亭记
102、中“宴酣之乐”的“宴”来解释。第(4)题中的“对”可联系课文曹刿论战中“对曰”中的“对”来解释。2.B解析 A项:中的“以”可译为“凭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B项:中的“谓”均可译为“叫做”。 C项: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为“替”“给”。 D项:中的“之”无义,可不译;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3.(1)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自污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傅亮等一群人都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解析 第(1)题中的“独”可译为“只”;“染”可译为“沾染”;“濯”可译为“洗”;“清涟”可译为“清水”;“妖”可译为“过
103、分艳丽”。第(2)题中的“撰”可译为“撰写”;“辞”可译为“诗文”。4.第件事表现了王弘摒弃世俗、洁身自好的优秀品德,可用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进行概括。第件事表现了王弘正直坦荡的优秀品德,可用甲文中的“中通外直”进行概括。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能力。第件事中的“烧毁债券,将家业交给弟弟打理”说明王弘视金钱如粪土,远离世俗。这很好地印证了甲文中“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第件事发生在武帝举行的宴会上,大家都对武帝阿谀奉承,只有王弘坦言,这充分说明了其耿直率真的性格特征。甲文中的“中通外直”显然是对这一性格特征的直接描述。5.甲文用菊的隐逸从正面衬托,用牡丹的富贵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莲的
104、高洁;乙文用傅亮等人的趋炎附势反衬王弘的耿直坦荡,对比鲜明。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衬托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把握。甲文的主题是赞美“莲”“爱莲”,“菊”与“牡丹”均为衬托:“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乙文的主题是赞美王弘的高尚节操,却偏偏提及了傅亮等人,这也是衬托:用傅亮等人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衬托王弘的率真耿直。乙参考译文王弘,字休元,是琅琊临沂人。他的曾祖父王导,官至晋朝的丞相。祖父王洽,官至中领军(官职名)。父亲王珣,官至司徒。王弘小的时候就很好学,以聪慧出名。他的父亲王珣喜欢积聚财产,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等到王珣逝世,王弘就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一概
105、不收取债款,剩下的一些产业全部托付给他的弟弟们打理。当时,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守丧的人都不能等到服丧期满就被征召,只有王弘多次被征召都不就职。宋国建立,王弘任尚书仆射,掌管吏部,领彭城太守。后来迁任江州刺史,他减轻赋税和劳役,百姓感到安定。永初元年,王弘因为辅佐宋武帝登上帝位有功,被封为华容县公。永初三年入朝,晋升官号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在同群臣饮宴时说:“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一群人都撰写诗文,想要极力称颂武帝的功德。王弘直率地回答说:“这就是所说的天命,想要寻求它得不到,想要推开它也推不去。”当时的人都称赞王弘的回答简要而周全。四、(一)1.A解析 A句的含
106、义为:最终也没有找到。据此推断“竟”字的含义为“最终”而不是“竟然”,因此解释有误的一项应为A。2.C解析 A项中“于”是介词,“于”后的“河”是表示地理位置的名词,因此“于”的用法应为“介词,在”;B项中的“其”前面是老河兵对石兽位置的推测,所以后面的“其”应为“代词,他(的)”;C项中“以”承前面赵括谈论兵法的事情而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以为全天下没人能比得上他,所以“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D项中“而”前面是赵奢认为战场是事关生死的大事,后面写赵括谈论起来很轻松,两者含义相反,所以是转折。故正确答案为C。3.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对两篇短文的理解,与题干内容进行
107、一一对照,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即为答案。B项对寺僧和讲学家观点的陈述正好相反,所以正确答案应为B。4.(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了呢?(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解析 第一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非”注意分开,“是”是“这”的意思,“非”是“不是”的意思;第二句中的重点词语为“使”,是“假使”的意思,“将”是“担任将军,带兵”的意思。乙参考译文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
108、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切断他的粮道,分断赵军,赵军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二) 1.(1) 事物的道理、规律(2) 咬,在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3) 命名(被命名、
109、得名)(4) 即使解析 注意古今异义词“物理”和词类活用“名”等文言现象。2.C解析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这句话的意思是: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据此,可知该句的朗读节奏应为: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3.(1)人们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数里外的上游寻到了石兽。(2)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们)才集合到一起。解析 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本题中,应注意把省略的内容翻译出来。4.甲文告诉我们对待事情不可只凭主观臆断,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做出判断;乙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经验,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灾难发生后及时补救。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
110、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悟出的道理即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甲文中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鲜明地表达了观点,由此总结即可;乙文中“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说明了要在灾难发生前做好准备,事后及时补救,以减少损失。乙参考译文住在卫河岸边的人说:河堤决口的时候,河水中流必然凸起,高于两岸,但不知将在什么地方决口。到了棒椎鱼集聚在一起,那么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天就要决口了。父老们都这么传说,这条经验百无一失。棒椎鱼是因为它像棒椎而得名的。它平时不知在什么地方,下网下钩也捉不到它。到了河水暴涨之时,它们才集合到一起。护堤的人看见它们用头撞堤岸,好像千万个棒椎向堤岸猛捣,那么决口就是转瞬间的事了
111、。这不是天数吗?不过,唐尧时期的洪水,是天数;大禹实地勘察,因势利导,则是人事。只有圣人才能掌握天的规律;唯有圣人才不把过错推给上天。他们事事预算筹划,并在事后加以补救,这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祸患,但也必然有所挽回。五、1.C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C项中的“奔”本是动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名词,指“飞奔的马”。2.(1)春冬时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两岸山色的影子。(2)我曾往来行走过十来次,但看清这些远峰,也不过两次罢了。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的“素湍”可译为“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清”可译为“回旋的清波”。第(2)题中的“尝”可译为“曾
112、经”;“再”可译为“两次”;“耳”可译为“罢了”。3.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夷陵的山:连绵不断,奇形异势,陡峭险峻。解析 本题考查甲乙两文中描写对象的特征。作者在甲文中写山,较为概括,主要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语句从整体勾勒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作者在乙文中写山,则采用直接描写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多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夷陵之山的连绵不断、奇形异势、陡峭险峻。4.甲文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词,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寒的气氛;乙文引用关于“白马”的故事,为夷陵之山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解析 本题考查引用写作手法的作用
113、。甲文中主要引用的是渔者的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突出的是三峡的山高峡长的特点;“猿鸣三声泪沾裳”则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寒的气氛。乙文中主要引用了关于“白马”的传说故事,进一步增添了夷陵之山的神秘色彩。乙参考译文大江南岸有一座山,孤峰独秀,从江中仰望,削壁依天,险峻至极。袁山松当郡守时曾攀登此峰,临高凭眺。北边与夷陵县老城相望,老城南临大江。夷陵县北三十里有个石洞,名叫马穿。从前曾有白马从洞中出来,人们去追逐它,它又逃进洞里,循着洞走,直到汉中才出来。汉中人有马不见了,也曾从这个洞口重新出现,而二地相距远达数千里。袁山松说: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层层叠叠,多达数十或上百重,都
114、不知道山名;高的上千仞,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我曾往来行走过十来次,但看清这些远峰,也不过两次罢了。六、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 朗读节奏的划分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自”是介词,“康乐”是人,“未复有”是再也没有的意思,“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能够欣赏这种美景的人。每部分的意思划分完整,节奏就会准确。2.D解析 理解词语要结合上下文。作者对草在宫墙内如裁剪、宫墙外鬖髿滋蔓的现象感到很奇怪,所以“异”在这里是“奇怪”的意思。3.(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
115、世的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句的关键是理解“五色”,它是“各种色彩”的意思。(2)句“容”“意”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翻译时修辞方法不变。4.首先,两文中的景色都很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次,两文都突出景物像来自仙境,超凡脱俗。解析 理解景物的特点,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理解。甲文用“高”写山峰,用“清”写水,文末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乙文中用“容”和“意”写山水,用“入画”写花鸟,都突出了景物之美。甲文中的“仙都”,乙文中的“非尘境”都写出了景色的超凡脱俗。5.甲文借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不愿出仕做官的思想观点;乙文借对自然景物的宫墙内外不同的景象,委婉地表达出想
116、逃离皇宫的情感。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关键语句入手。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乙文“岂非天生嘉卉,以等宸游哉”表达作者想逃离皇宫的念头。乙参考译文我因为校勘皇室的典籍,共四次到避暑山庄:丁未年的冬天,戊申年的秋天,己酉年的夏天,壬子年的春天,四季的风景都游赏过了。每次泛舟到文津阁,只见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阴晴朝暮,千态万状,即使一只鸟一朵花,也可以写入画图之中。其中特别奇怪的是,沿坡连谷的细草,都是绿茸茸的像地毯一样,只有几寸高,整齐得像裁剪出来似的,没有一棵长短不齐的,园丁称这些细草为规矩草。出了山
117、庄围墙才几步远,这种草就参差不齐随意滋长了。这难道不是天生美好的草木,等待皇上来游玩吗?七、1.D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A项:中的“户”可译为“门”;中的“户”可译为“窗户”。B项:中的“寻”可译为“寻找”;中的“寻”可译为“最终”。C项:中的“间”可译为“偶尔”;中的“间”可译为“参与”。D项:中的“逾”均可译为“超过”。2.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山崖之上,极其陡峭,半里之后,山土像削过一样不能承受脚趾。根据意思,可将朗读节奏划分为: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仿佛有水藻和荇交
118、错其中,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双足绷紧,手指挂住,就像平贴在墙壁上一样,不能移动一步。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可译为“大概是”。第(2)题中的“帖”同“贴”;“移”可译为“移动”。4.甲文“游”是为了抒发自己被贬的凄凉、无奈、郁闷与愤懑之情;乙文“游”是为了探险,为了进行深入的科学考察。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中,作者“寻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绝不是为了欣赏夜景,而是为了通过欣赏景物,抒发内心被贬之后的凄凉、无奈、郁闷等复杂的情绪;乙文中,作者将游览石房洞山的细节描绘得非常细腻,对于作为旅行家与地理学家的徐霞客
119、来说,则主要是为探险与科考的需要。5.甲文语言较为生动,而且运用了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比喻,使得所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读来如见其物。乙文语言较为平实,主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来描写景物,读来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解析 本题考查两文的语言特点。相比之下,甲文的语言较为生动,如“庭下如积水空明”便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较为生动;而乙文语言较为平实,以写实为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乙参考译文这之前,我望见那座高峻的山峰,已经觉得它很奇特;到绕着它的山脚行走,仰见它盘绕绵亘的山崖,层层耸立,重叠而上;接着东转向北,忽然看到层层山崖之上,有个洞朝向东方,想登上去却找不到路,想要放弃又始终不忍离开。于是让顾仆放
120、下行李,在路旁守着木胆,我终于仰面攀登而上。山崖之上,极其陡峭,半里之后,山土像削过一样不能承受脚趾,用手指攀拉草根而登。不久,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幸好到了岩石上。然而岩石也不坚稳,踩上去马上坠落,手攀岩石也会坠落,偶尔遇到一块稍微坚牢一点的,双足绷紧手指挂住,就像平贴在墙壁上一样,不能移动一步。想上去既无处可攀,要下去亦无地可踩,平生经历的险境,没有超过这里的。八、(一)1.(1)同“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往之女家 ”就是“到了你的家”,“女 ”是通假字,同“
121、汝”,你,你的。此为课内学过的知识,比较简单;第(2)题“或败奔”的“或”是古今异义词,联系我们学习的马说中“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可知其在这里的意思是“有时”。第(3)题“同敞危坐不去”中“去”联系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可知在这里的意思是“离开”。第(4)题“适同敞自灵川至”中的“适”联系成语“适逢其会”可知“适”是“恰逢”的意思。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阅读句子,判断其大意,本句意思为“虽然处在不同的房间,但是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据此可以正确断句。3.D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助词,的/代词,指所
122、借书籍;B.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多用于反问句)/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C.连词,于是/副词,解释为竟然,居然;D.都是副词,实在;确实。4. (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经过了四十几天,张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解析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翻译。(1)句中的“以是”是“因此”之意,“服”是“敬服、佩服”之意,抓住重点词的解释,连词成句即可。(2)句“阅”的意思是“经过、经历”;“就刃”的意思是“靠近刀刃”引申为“就义”;“颜色”的意思是“脸色”,最后连词成句即可。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
123、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同敞被捕后,不投降、不偷生,被囚禁时坦然自处,就义时面不改色,这就是威武不能屈的表现。当然可以作为论据了。乙参考译文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败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之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瞿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瞿式耜。瞿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
124、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瞿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音,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四十多天后,张同敞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二)1.(1)教导,训诲(2)准则,标准(3)如,比得上(4)惭愧解析 第(1)题中的“命”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教导,训诲”;今义为“命令”或“生命”。第(2)题中的“正”可译为“准则,标准”。第(3)题中的“若”可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
125、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的“若”解释。第(4)题中的“惭”可联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的“惭”解释。2.D解析 A项:中的“焉”可译为“怎么,哪里”;中的“焉”是语气词,可译为“啊”。B项:中的“之”是代词,代“丈夫”;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C项:中的“于”是介词,可译为“给”;中的“于”也是介词,可译为“在”。D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可译为“就”“便”或不译。3.(1)他们发起怒来,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你怎能忘了自己原来的志向,反而因为儿女感到惭愧呢?解析 第(1)题中的“熄”指战争停息,太下太平。第(2)题中的“宿”可译为“预先,早先
126、”;“惭”可译为“惭愧”。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的综合理解能力。乙文中的王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这是甲文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后在妻子的规劝下,王霸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终生隐居,这是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体现。5.在丈夫思想有问题的情况下,她规劝丈夫:“你从小就重清廉、节操,不顾荣华利禄。令狐的高贵怎能跟你的高洁相比呢?为什么要忘记原来的志向而因为儿女感到惭愧呢?”可见她能积极看问题,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注重引导和规劝。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王霸将自己的儿子同令狐子伯的儿子进行对比之后,产生了惭愧之意,是妻子的一番规劝,让他重新端正
127、了看待问题的态度。可见,王霸的妻子是一个识大体、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乙参考译文太原王霸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王霸年少时就很有高尚的品节,光武帝的时候征召了他好几次,他也不去做官。他的妻子品行志向也是很好的。先前,王霸与同郡的令狐子伯交朋友,后来子伯当了楚国宰相,而他的儿子也在那地方做了功曹的官。子伯叫他儿子送信给王霸,随行的车马侍从,相当隆重浩荡。王霸的儿子那时正在田间耕作,听到有客人到,便放下锄头回来了。见到令狐的儿子,王霸的儿子感到沮丧惭愧,不敢仰望客人。王霸见到这种情况,脸上很是愧疚,客人离去后便久久地卧在床上不起。妻子感到奇怪,便问他原因,王霸开始还不肯说,妻子表示抱歉并一再追问
128、,王霸才说:“我跟子伯向来都不相上下,之前看见他儿子相貌服装都相当光鲜,举止行为很得当合适,而我的孩子头发蓬松,牙齿稀疏,不懂礼节,见到客人也感到惭愧,我们父子情谊深厚,不禁也觉得自己失礼。”妻子说:“你年少时就修持清正的节操,不羡慕功名利禄。现在子伯的高贵哪比得上你?你怎能忘了自己原来的志向,反而因为儿女感到惭愧呢?”王霸坐起来笑着说:“你说得是!”于是两夫妻便终身隐居起来。九、1.C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A项:中的“出”可译为“在国外”;中的“出”可译为“拿出”。B项:中的“动”可译为“使受到震撼”;中的“动”可译为“活动”。C项:两句中的“畏”均可译为“畏惧,害怕”。D项:中的
129、“言”可译为“直言劝谏”;中的“言”可译为“言论”。2.C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项: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中的“之”也是助词,无意义。B项:中的“于”可译为“在”;中的“于”可译为“给”。C项:两句中的“者”都可译为“的人”。D项:中的“以”可译为“以为”;中的“以”可译为“依靠”。3.(1)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所没有的才干。(2)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像您讲的那样。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所以”可译为“用这些”;“增益”可译为“增加”。其中,“动”“忍”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受到震撼”“使
130、坚忍”。第(2)题中的“诚”可译为“确实”。4.要重用贤臣。要居安思危。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指出了治理国家的条件:内有贤臣辅助,外有对手威胁;乙文则通过唐太宗与魏徵的对话,说明了“以人为本”与“居安思危”的道理。5.甲文首先举例论证,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磨难与挫折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乙文通过君臣对话,最后得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解析 本题考查两文的写作手法。甲文中,作者开篇列举了6位名人,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接着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与挫折的积极影响,然后
131、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没有经受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最后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中,唐太宗首先提出问题,然后魏徵就唐太宗提出的问题拓展分析,最后得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乙参考译文贞观六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我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完全看到天下的事情,所以委托给你们,作为我的耳目。不要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小心在意。尚书上说:可爱的不是国君吗?可畏的不是百姓吗
132、?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拥戴他做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真可怕啊!”魏徵回答说:“从古以来亡国的君主,都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常常像面临深渊、足踩薄冰那样做事,国家的运数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语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只,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像您讲的那样。”十、1.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则”常用在句首,其后可以停顿,“久矣”之前停顿。2.(1)田间小路(2)做记号(3)同“只”,仅仅(4)减短3.(1)土
133、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1)句,注意重点词语“平旷”“俨然”“属”;(2)句,注意重点词语“意”“若”“众”“独”。4.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文中“道极险远故寿”交代了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5.甲文再寻桃源不可得,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则来证明传说中的桃花源并非仙境,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解析 此题考查对选文主题的理解。甲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的寄托,寻而
134、不得是作者对理想的一份追求;乙文则是说明社会多是名利场,这一方净土是不存在的。乙参考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查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应该是避乱人的子孙,并非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有五世同堂的。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儿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桃花源应该也是这样
135、的吧。假如武陵太守得知然后到了那里,那里早就已经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十一、1.A解析 A项中的“澈”属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透”。2.C解析 A项: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这些”;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B项:中的“而”表修饰,可不译;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却”。C项:两句中的“皆”均可译为“全、都”。D项:中的“其”是代词,代“藤”;中的“其”可译为“大概”。3. (1)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2)支撑藤萝的架子是用栋梁之材搭成的,才十分结实。解析 第(1)题
136、中的“犬牙”是名词作状语,指像狗的牙齿那样。第(2)题中的“始”可译为“才”。4.甲文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孤寂凄苦之情;乙文通过写景,抒发了对亡友的悼念和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文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甲文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着力渲染了一种凄寒寂寥的气氛,这显然是在抒发被贬后的忧郁与苦闷之情。乙文描写吕宅的自然环境,并回忆了往事,作者既有对亡友的悼念,也有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5.甲文:清幽凄冷;乙文:幽静,香气袭人。解析 本题考查两文所描绘的景物的特征。甲文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幽凄冷的环境;乙文中的“藤
137、今犹在香气袭衣”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幽静、香气袭人的环境。乙参考译文京城最古老的花木,要属给孤寺吕家的藤花,其次就是我家的梧桐,它们都已经生存数百年了吕家那所宅院,后来卖给了太守高兆煌,高太守又转卖给主事程振甲。那株藤花如今还在,支撑藤萝的架子是用栋梁之材搭成的,才十分结实。藤萝枝叶形成的树阴覆盖着厅前的院子,它的枝节向旁边伸出,又覆盖了偏西书房的院子。藤花盛开时,犹如紫色的云朵垂在地上,香气都沾到人的衣服上。慕堂举人在世的时候,有时自己宴请客人,有时朋友借这个地方宴请客人,饮酒赋诗,几乎没有空过一个晚上。到现在四十余年过去,旧地重游,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主人,我不禁像魏晋时的向秀怀念老朋友嵇康一样
138、,伤感不已。十二、(一)1.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主谓停顿方式进行断句。该句翻译成“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远呢”。2.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这(这样)。B项,怎么、怎能。C项,大风/气息。D项,唱歌。3.(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2)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把话说完。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1)句“徙”:迁徙。“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上”:向上。(2)句“愿”:希望。“宽”:宽恕。“
139、毕”:完。4.C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属于高雅之曲,所以会唱的人少。5.甲文以大鹏南飞作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乙文宋玉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楚襄王所说“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的问题,得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解析 本题考查比喻的作用。从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相关句子,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注意要联系两文的主旨作答。乙参考译文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世人百姓都这么不称誉你呢?”宋玉回答说:“嗯,是的,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把
140、话说完。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应和的人也就越少。所以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凤凰向上腾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篱笆下面的雀,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远呢?鲲早晨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碣石山上晒背鳍,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长的水塘里的小鲵鱼,怎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呢?不光鸟
141、中有凤凰,鱼中有鲲,士人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有高明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脱世事而独自居处,一般的世人百姓又怎能知道臣的作为呢?”(二)1.A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中的“怒”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其古义是“振奋”,文中有“用力鼓动翅膀”之意。2.D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项:中的“其”是代词,代“鲲”;中的“其”可译为“难道”。B项:中的“于”可译为“从”;中的“于”可译为“到”。C项: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不译。D项: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都可译为“的”。3.(1)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2)悠然自得地徘徊
142、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志”可译为“记载”;“怪”为形容词作名词,可译为“怪异的事物”。第(2)题中的“彷徨”可译为“徘徊”。4.甲文:万物皆有所恃。乙文:万物皆有自己的用处。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通过写“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飞翔仍需有所凭借,阐述了“万物皆有所恃”的道理。乙文通过写“其大若垂天之云”的斄牛虽不能捉老鼠,但能力极大,阐述了“万物都有自己的用处”的道理。5.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追求“无为”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主题的综合理解能力。甲乙两篇文章,都能从某一角度反映庄子的思想
143、。例如甲文,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力,阐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而乙文中,通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则表现了庄子遵循万物自然发展规律与“无为”的思想。 乙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
144、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十三、(一)1.(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注意课内文言实词的积累,可以根据课内的积累做出答案。2.B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断句既要考虑句意,也要参照语法特点。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
145、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此题中,B项划分正确。3.(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4. 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考查了对文意的理解和比较
146、异同。虽有嘉肴是课内文言文,学生比较熟悉,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理解甲文主要是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论述的角度不同,要仔细研读文本,发现它主要是强调思考的重要,将两文的不同呈现出来即可。乙参考译文写给外甥奉议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思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时间,(用来)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贤”的称号。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
147、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这样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做,(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二)1.C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中的“学”可译为“教导”;中的“学”可译为“学习”。B项:中的“足”可译为“充足”;中的“足”可译为“值得”。C项:两句中的“师”均可译为“老师”。D项:中的“君
148、”可译为“国君”;中的“君”可译为“你”。2.D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项:中的“虽”可译为“虽然”;中的“虽”可译为“即使”。B项:中的“其”是代词,代“嘉肴”;中的“其”是副词,可译为“大概”。C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然后”。D项:两句中的“者”均为语气助词,起判断作用,可不译。3.(1)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2)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困”可译为“困惑”;“自强”可译为“自我勉励”。第(2)题中的“择”可译为“选择”;“慎”可译为“谨慎”。4.两文
149、结尾都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解析 本题考查两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甲文引用兑命里的话,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乙文引用记里的话,强调了慎重选择老师的重要性,强化了中心论点。5.示例:教学相长,既要懂得教人又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勤于学习。了解学生的天资,广泛地因材施教。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质。甲文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而乙文则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因此,围绕以上两点答题即可。乙参考译文 君子懂得求学有难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然后能够因材施教,广泛地晓喻。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能当老师。能当老师,然后才能当长官。能当长
150、官,然后才能当国君。所以,当老师,也就是学习当国君。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上说:“三王、四代,选择老师都很慎重。”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十四、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不要把意思划分零散。“奴隶人之手”“槽枥之间”“称也”都是独立的词语,不能划分开。2.B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例句中的“能”是“能够”的意思,只有B项中的“能”是“能力”的意思,与之不同。3.(1)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是辱没在奴仆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现在这里有日行千里的骏马,但如果遇不到善于相马的
151、人,仍然不会被当作千里马使用。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注意“虽”“祗”“以”等词语的意思,“虽”译为“即使”,“祗”译为“只是”,“以”译为“用”。(2)句中需要注意“今”译为“现在”,“良工”译为“善于相马的人”,“弗取”译为“不被当作千里马”。4.愚昧无知,自以为是。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语句,再归纳人物形象,最后用合适的语言加以归纳。先分析:动作描写表现此人站在了千里马面前,语言描写表现此人自以为判断出了天下无马,暗含着他以为懂千里马的意思;再统观全句,表现出此人其实不懂千里马。归纳概括出此人是一个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人。5.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152、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解析 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两文都认为千里马需要伯乐的赏识,这是它们对于人才的相同的观点,正是本题的答案。乙参考译文如今有日行千里的骏马在这里,但如果遇不到善于相马的人,仍然不会被当作千里马使用。善于相马的人与千里马,须互相依赖,然后才得以成名,就像鼓槌和鼓彼此相依一样。士人中也有超群出众的千里马。(他们)气节高尚、为正义而献身,这就是士中的千里马。能够让这些像千里马的人才发挥才能的,大概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十五、1.(1)日光(2)如果没有(3)至,到达(4)先前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第(1)(2)题中的加点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结合课文及课下注
153、释得出答案。第(3)题中的“极”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南极潇湘”的“极”解释。第(4)题中的“乡”同“向”,可译为“先前”。2.D解析 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项:中的“者”为代词,相当于“人”;中的“者”也为代词,可译为“种”“样”。B项:中的“乃”为副词,可译为“竟然”“居然”;中的“乃”为连词,可译为“于是”。C项:中的“于”为介词,可译为“在”;中的“于”也为介词,相当于“比”。D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3.(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2)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解析 本题考
154、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求”可译为“探求”;“古仁人”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或”可译为“或许”“也许”。第(2)题中的“之”可译为“的”;“骛”可译为“追求”;“遗”可译为“遗弃”。4.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主题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通过描写迁客骚人在天气变化时的“览物之情”,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讲述了作者登南京扫叶楼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人们:不应一味舍近求远,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许多我们应当发现却还未发现的东西。5.篇末发表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解析 本题
155、考查两文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甲文自“嗟乎”开始的整个自然段,全是抒情、议论,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末段也是议论,告诉人们不应一味舍近求远,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隐藏着许多我们应当发现却还未发现的东西。乙参考译文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急流汹涌的江流。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地方游览。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
156、,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锦。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
157、;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十六、1.(1)弯腰曲背,指老年人(2)清(3)错杂的样子(4)就,靠近,到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前三个均为课内知识,最后一个为课外。(1)“伛偻”本来指“腰背弯曲、驼背”,在这里属于借代,指老年人。(2)“洌和冽”二字要分清,“洌”是三点水,表示“清”;“冽”是两点水,表示“凉”。(3)“杂”指“杂乱、交错”;“然”指“的样子”。(4)根据语境和成语“可望不可即”推断,“即”可解释为“就,靠近,到”。2.B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两个“而”都是“表顺承关系”; C项中两个“之”都是“助词,无实义
158、”;D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项中两个“于”分别是“介词,在”“介词,比”。3.(1)容颜苍老,头发花白,昏昏地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1)句翻译时要注意此句是判断句,要翻译成“是”,其中“颜”指容颜,不是颜色。(2)句为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其可谓善于山泉之间取乐矣”,注意“谓”翻译为“称得上”。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答“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亦可)解析 本题考查
159、对主题的把握。根据甲文“醉能同其乐”可知, “太守之乐”是指以民乐而乐、与民同乐;根据乙文“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来看,“公之乐”是上指国家安定太平、政治清明,下指人民幸福美满、安居乐业。5.示例一:相同。甲文中欧阳修所寄之意是借喝酒的兴致,以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乙文中从“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一句可知欧阳修的“意”指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两篇文章的“意”实质都是立足百姓,心怀百姓。示例二:不相同。甲文欧阳修所寄之意是借喝酒的兴致,以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乙文中欧阳修所寄之意既有对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还有对君王、政治、天下万物的关注。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
160、针对两篇文章中的欧阳修所寄之意是否相同的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答相同,可从两篇文章的“意”实质都是立足百姓、心怀百姓的角度作答。如答不同,可分别从甲文所寄之意是借喝酒的兴致与民同乐,而乙文中所寄之意还有对君王、政治、天下万物的关注的角度作答。乙参考译文在滁州的西南方,一条泉水的旁边,欧阳公担任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在那里修建了一座亭子叫“丰乐亭”,他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它的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距离丰乐亭东面几百步的地方,找到一处山势高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只要欧阳公和州里
161、的宾客一道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他)有时喝醉或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四周,只见那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清新之景,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新之音,从而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想久待在这里而忘了回去。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了!虽然如此,欧阳公这样做的快乐,我却能解释它。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罚;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欧阳公的快乐,只是待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公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十七、1.D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A句应
162、在“莲花洞”之后停顿;B句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应在“之”后停顿;C句“又”是一个独立词语,应在其后停顿;D句“安得”是语气词,应在其后停顿。故选D项。2.(1)消失(2)撑(船)(3)活,鲜活(4)胜过,超过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根据课下注释解释“拏”字的含义,其他三个词语较为容易翻译。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2)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更有”和“晴雨烟月”的正确意思。4.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幽静清丽和游湖人的雅趣;乙文对自然美进行了独特的描写,描
163、写了湖水的清澈透明、杨柳的多姿迷人和洞石的玲珑若生。解析 甲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雾、天、山、水等自然之景进行白描,二是对以“我”为首的游湖人的雅趣进行了描写。乙文主要写自然之景,以写湖水与杨柳及洞石为主。5.两文均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解析 甲、乙两文同属于游记作品,均以记叙开篇。甲文结尾舟子的话属于议论,侧面表现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乙文末也属于议论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体现了作者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同时透露出作者对未知而美好事
164、物的向往与追求。乙参考译文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子开畅,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全部显现)。六桥的杨柳缭绕成网,好像是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是被孙内史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
165、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十八、1.(1)苟且偷生 (2)同“披”,披散(3)比(4)于是,就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苟得”可以用扩词法,如“苟”可以扩成“苟且”,“得”可以扩成“得到”,结合语境进而理解成“得到生命”,即“偷生”。第(2)题是通假字,首先指出所通的字,即“披”,然后说出意思,即“披散”。第(3)题是古今异义词,“于”在这里是“比”的意思。第(4)题“遂”是文言文中常见词。“遂”一般情况下译为“于是,就”,这需要平时熟记。2.(1)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
166、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2)全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语句通顺即可。(1)句重点词“是(这)”“勿(不)”“耳(罢了)”。(2)句重点词“举世(全世界)”“浊(浑浊)”“清(清白)”“醉(沉醉)”“醒(清醒)”“是以(因此)”。3.通过鱼和熊掌的关系,类比生与义的关系,从而引出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的论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为例,引出生与义的关系,这运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表明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从而提出本文观点。4.事例
167、示例:文天祥宁死不降,刘胡兰为保守党的秘密英勇就义,谭嗣同为变法慷慨赴死理解示例:在文中,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封建时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这种“礼义”反映了封建的道德观,在当时,对于社会的稳定、人们行为规范的约束有积极的作用。在今天,我们应当赋予“舍生取义”的“义”以新的含义。那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如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医护人员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挽救“非典”病人;如孔繁森同志为了藏族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第一问补充事实论据答题格式:人物+事件。注意事件要围绕“舍
168、生取义”的内涵来组织语言,简洁凝练地加以概括。第二问: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联系现实来谈,也可以只谈自己的理解,要注意体现正能量,言之有理即可。乙参考译文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
169、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然后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十九、1.(1)饥饿(2)借(3)朝见(4)这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馁”是“饥饿”的意思。第(2)题“假”是“借”的意思。第(3)题“朝”是动词,意思是“朝见”。第(4)题“是”是“这,这样”的意思。2.B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到
170、/比;B项中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跟/给;D项,表示并列,不译/表示转折,却。3.C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例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今诸生于太学学”,A项是判断句,B项是被动句,C项跟例句句式相同,正常语序是“以当世之事咨臣”,D项是省略句,应该是“再(鼓)而(气)衰,三 (鼓)而(气)竭”。4.(1)写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2)为什么带去那么多钱财现在都花完了?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翻译。(1)题注意“撰”翻译成“写”,“贽”翻译成“礼物”。(2)题注意“何”翻译成“为
171、什么”,“业”翻译成“已经”。5.劝诫年轻人要珍惜机会刻苦求学。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细读文章可知,甲文通过写自己求学艰难告诉马君则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乙文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二者合二为一即可。乙参考译文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为什么带去那么多钱财现在都花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
172、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仗恃有我的荫庇,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若这样,我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 光阴可贵,求学不易,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二十、1.(1)军队(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回答(4)达到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第(1)题中的“师”是名词,可译为“军队”。第(2)题的“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浅陋、目光短浅”。第(3)题的“对”可联
173、系曹刿论战中“对曰”的“对”回答。第(4)题中的“致”可联系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致”回答。2.D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A项:中的“其”代曹刿;中的“其”可译为“大概”。B项: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中的“之”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C项:中的“为”可译为“做”;中的“为”可译为“为了”。D项:两句中的“者”均可译为“的人”。3.(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第(1)题中的“肉食者”指当权者;“间”可译为“参与”。整个句子是一个省略句,完整句子应为:肉食者谋之,
174、(你)又何间焉?第(2)题的“故”可译为“因此”;“附”可译为“归附”。4.甲乙两文都认为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两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甲文中,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揭示了拥有民心才能打赢战争的道理;乙文中,“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荀况的观点:民心所向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5.甲乙两文均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对话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军事、政治远见。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人物形象的综合鉴赏能力。甲文通过写曹刿的一问两驳和鲁庄公的三答,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及对人民的重视与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希望依靠小恩小惠及神灵保佑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
175、见卓识。乙文通过描写荀卿与临武君论兵,全面表现出荀卿“以民为本”的政治远见与“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的军事思想。乙参考译文楚国春申君黄歇任用荀卿为兰陵县令。荀卿是赵国人,名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国国君孝成王赵丹面前辩论用兵之道。孝成王说:“请问什么是用兵的要旨?”临武君回答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动向,比敌人后发兵而先到达,这即是用兵的关键方略。”荀况说:“不是这样。我所听说古人用兵的道理是,用兵攻战的根本,在于统一百姓。弓与箭不协调,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协力一致,即便善御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士人与百姓不和、不亲附国君,即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
176、的把握。因此,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在于使百姓亲附。”二十一、1.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方式进行划分。该句翻译成“我是笑我的邻居曾经送妻子回娘家时的事”。文言文断句一般把主语和谓语划开。2.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偏爱/私家,即娘家。B项,都是“军队”的意思。C项,都是“回头看”的意思。D项,都是“于是”的意思。3.(1)大臣官吏以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的奖赏。(2)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边境了。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第(
177、1)句中“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第(2)句中“至(到达,这里指回到)”“伐(攻打)”“其(指代晋国)”“矣(句末语气词)”。4.都采取了设喻类比的方法。甲文中邹忌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乙文中的公子锄则故意发笑引起晋文公注意,继而说出邻人的故事,以此作比,暗示晋文公欲伐卫,同样有别国对晋国虎视眈眈,从而打消了晋文公伐卫的念头。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从题干要求看,是比较邹忌和公子锄劝说方法的相似之处。邹忌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矣”,委婉劝说齐王;公子锄则用邻人的故事讽谏晋文公,都采
178、取了类比设喻的方法。5.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邹忌进谏,使齐国出现安定昌盛的局面;公子锄劝说晋文公,使晋国免除一场劫难。由此看来,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齐威王和晋文公能虚心接受臣子的建议,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乙参考译文晋文公(与诸侯)出兵会师,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听说后)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笑什么。(公子锄)说:“我是笑我的邻居啊!当他送妻子回娘家时,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高兴地去(和采桑的妇女)搭讪。可是当他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竟
179、然也有人正招引着她。我正是为这件事而发笑。”晋文公(听了之后,)领悟他所说的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边境了。二十二、1.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三层意思:“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据此可断两处。2.(1)怠慢,疏忽(2)询问(3)只 (4)立刻(或忽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1)中的“慢”要结合前面的动词“责”来解释,与现代汉语的形容词“慢”区别开来;(2)中的“诹”和“咨”是同义复词,意思
180、一样,都是“询问,咨询”之意;(3)中的“但”是范围副词,不可按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为转折连词;(4)中的“顿”修饰动词“减”,是时间副词。 3.(1)(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失职之罪,以此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2)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以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1)中,“效”译为“有成效”,“则”译为“就”,“之”为结构助词“的”,“以”译为“来”,“告”译为“告慰,告祭”;(2)中,“植”译为“立”,“于”为介词“在”。“不更胜公乎?”是个反问句,要翻译出反问的语气来。4.B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B项中
181、两个加点的“亦”都是副词“也”的意思;其余三项分别为:A项,介词,把/介词,为了(用来);C项,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不译;D项,名词,言论,意见/动词,说。5.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解析 本题考查对选文主要观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从甲文中的“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当奖率三军还于旧都”“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以及乙文中的“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无功即有罪矣”等语句中可揣摩出作者倡导的关于如何做官的道理来。乙参考译文 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去世的人。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
182、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阎王笑着说:“设立官职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这官听了又辩解道:“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呀!”阎王又说:“你一生处处求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辜负了百姓吗?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辜负了国家吗?(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无功就是罪啊!”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刚来时的傲气一下子就消减了。二十三、1.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 解析 此题
183、考查正确句读的能力。“乃”常用在句首,“于是,就”的意思,其后需要断开;“入越州法华山”是一个动宾短语,与后面“习之”形成偏正关系,可断开。2.(1)意念、心情 (2)突然(3)累计(4)交游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1)题中的“念”是名词,译为“意念,心情”。(2)题中的“卒”可译为“突然”,后写为“猝”。(3)题中的“积”可根据字面意思译为“累计,积累”。“游”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中“游”的含义“交游”来作答。3.(1)(你)所描述的想象的(意境)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的一样啊。(2)白天黑夜手不离弦,终于掌握了弹琴的奥秘。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第(1)句注意关键词“志
184、”“想象”“心”的含义;第(2)句注意关键词“释”“遂”“穷”“妙”的含义。4.(1)志在登高山,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2)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解析 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再读选段,从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语句,再概括作答。5.蕴涵于琴音之外的意韵和旨趣。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结合语句“钟子期辄穷其趣”“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来分析作答。乙参考译文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琴待诏朱文济弹琴技艺天下第一。京城僧人慧日大师夷中完全学到了朱文济的技法,将弹琴技法传授给了越地的僧人义海。义海全面掌握了夷中的弹琴技艺,于是
185、来到越州法华山中潜心练习,谢绝人际交往,累计十年不曾下山,白天黑夜手不离弦,终于掌握了弹琴的奥秘。各地师从义海学习弹琴的人会聚而至,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达到义海的水平。义海现在已经老了,他的弹琴技法就此失传了。义海爱好读书,能写文章,士大夫们经常与他交游,然而唯独以擅长弹琴而闻名。义海的琴艺不仅仅在于声音,那种蕴涵于琴音之外的冷静深邃的意韵,是一般人所无法达到的。课外文言文精选写人叙事类一、1.C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A项,向北/北方;B项,更加/好处;C项,两个 “许”都翻译为“答应”;D项,讨伐/砍掉。2.B解析 例句与ACD均表示“在”,B意为“比”。3.(1)(阖庐)对太子夫差说:
186、“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2)(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第(1)句是省略句,要注意根据上下文找出并加上主语“阖庐”;“谓曰”翻译为“告诉”或者“对说”;“尔”译为“你”。第(2)句同样是“省略句”,注意加上主语“越王”;“使”在这里不能翻译为“使者”,应该译为“派、让”;“厚币”可根据上下文,推定为“厚礼”;“以”,译为“来”。4.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在伍子胥看来,越王勾践带着残兵败将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嚭请求讲和,把国
187、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是典型的忍受艰难困厄;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说明勾践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参考译文五年以后,(吴国)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迎战吴军,在姑苏打败了吴军,阖庐的脚趾负了伤,吴军退后。阖庐因为创伤恶化,病情严重,临死之前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晚,阖庐就去世了。夫差即位为王,任用伯嚭为太宰,操练士兵的战斗和骑射能力。两年后,(吴国)进攻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勾践带领余部五千人在会稽山屯驻,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用来请求讲和,愿意整个国家臣服吴国。吴王准备答
188、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道:“越王勾践为人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而采纳了太宰伯嚭的意见,与越国讲和。此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位,新立的国君很弱,便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只吃一个菜,生活朴素,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这正是想着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吴国拥有越国就好像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反倒去致力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威名大震,使得邹、鲁等国的国君大为慑服,然后班师回国。从此吴王更加不听伍子胥的谋划了。二
189、、1.(1)恰逢,恰巧碰上(2)返回(3)如果(4)忧惧、害怕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解释文言文词语,一定不能脱离语境,文言实词的释义一般情况下较固定,义项不会很多,可以联系上下文,选择具体的释义,给出合理的解释。第(1)题中的“会”字释义时可以联系句意,即恰逢关中地区发生战乱,由此可知,“会”字意为“恰逢”;第(2)题中的“反”为通假字,同“返”,返回的意思;第(3)题中“苟”字联系句意可知,应译为“如果”;第(4)题中的“患”字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字意思相同,是“忧虑、担心”的意思。2.是以即人者/人亦即之/虽有其备/庸可忽乎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前要
190、先明确句子本身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进行划分。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取代别人为王,到头来也被别人取代,虽然有防备,结果又如何?根据句意,可以将句子断为:是以即人者/人亦即之/虽有其备/庸可忽乎。3.(1)那里有许多老虎,我每次去捕捉猎物,老虎也会来追捕我,大王您不要去。(2)这两个开国君王,他们的防备不是不周密。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语句翻译要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第(1)句要注意重点字词“即”(捕猎)“往”(去)的意思;第(2)句要注意“备”(准备)“深”(周密)的意思。4.借继续向西捕猎会有猛虎袭
191、击来劝诫刘秀,虽然他曾经在过往的征战中取得胜利,但是派邓禹继续西进征讨关中叛乱被野王二老发现,他们的本意是给刘秀以警醒,叫他清醒一下,深刻考虑成功之后应该怎样治理天下。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野王二老列举商汤、周武王打败他人,但最终又被人取代的事例,可以看出二人意在警诫刘秀取代别人的人虽然有所防备,但最终也会被人取代,所以要思考怎样稳固自己的国家,而不能一直进行武力征伐。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5.参透世事的世外高人。他们看透了世道:即便能打败别人,但终究又会被其他人打败。所以他们干脆离开世俗的生活,但求自己心绪的宁静。不慕名利,心怀国家和百姓:他们虽然是隐士,但他们并不是对
192、世事漠不关心,他们凭借一己之力劝慰君主,目的是让天下安泰,百姓生活安康。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野王二老作为隐士,他们看透了世道,对治国理政等都参悟得明白真切,所以才会借捕猎警示刘秀;他们心怀天下,不慕名利,他们虽是隐士,但仍关心百姓疾苦,渴望以自己的力量成就国泰民安的美好局面。6.他们都是志向高洁的人,都有对安定和平、宁静祥和的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能力。桃花源记表明了作者对安定和平的和谐社会充满了向往,这与选文中的野王二老的期望是一致的,野王二老劝诫刘秀的目的在于停止征战,安抚百姓,让人们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参考译文野王有两位老人,不知道他们是什
193、么人。最初,刘秀占据河北与更始决裂后,恰逢关中地区发生战乱,刘秀便派将军邓禹前去征讨,把他送到大道上。回来的路上,在野王顺路打猎。在路边看见两个老人(野王二老)也在打猎。刘秀问:“何处可以去打猎?”二老指向西边,却说:“那里有许多老虎,我每次去捕猎,老虎也会追捕我。大王您不要去。”刘秀说:“只要有所防备,有老虎又有什么可忧虑的。”二老却说:“大王的话真是荒谬呀!昔日里商汤在鸣条打败夏桀,建都于亳;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建国于郏鄏。这两个开国君王的防备不是不周密。取代别人为王,到头来也被别人取代,虽然有防备,结果又如何?”刘秀明白了两位老人的意思,对近臣说:“这两位是隐士啊。”刘秀想要任用二人,
194、二人推辞后便离开了,不知道他们的踪迹。三、1.C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朗读节奏一般是按照意思来划分的。“上默然惭”这句话的主语是“上”,“默然惭”是谓语,主谓停顿,节奏划分应该是“上/默然惭”。2.(1)这(2)才能(3)担心,害怕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可以联系和借助课内的知识来推断这个词在当前句子里的意思。“是”的意思与“是非木杮”中“是”的意思相同,是“这”的意思。“贤”和“贤哉回也”的“贤”意思相近,可以解释为“贤能”“才能”。“恐”与“恐前后受其敌”的“恐”意思相同,都是“担心”“害怕”的意思。3.(1)(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2)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
195、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重点词语要解释准确。(1)句中,重点词“面”是“当面”的意思,“谀”意为“阿谀逢迎”,“摇动”意为动荡不安。(2)句里的“夫”是发语词,不译,“以”意为“因为”,“誉”意为“赞誉”,“毁”意为“毁谤”。翻译时,做到通顺连贯即可。4.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季布劝说文帝要明辨是非。性格:刚正不阿(直率、勇敢)。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和人物特点的能力。概括事件,首先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择要表述。如第一件事,起因是匈奴王单于写信侮辱吕后,事情的经过是樊哙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季布训斥樊哙这样会使天下动荡不安,事情的结果是
196、吕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简要概述就是“季布劝阻吕后讨伐匈奴”。注意概括的格式为“季布做什么”。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当中体现出来的,可以从季布劝阻吕后和与文帝的对话中分析,再简单表述。参考译文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迎合吕后的心意,都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祖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
197、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
198、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四、1.天祥/帅麾下/走海丰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天祥”是人名,是该句的主语,应该在此断开,句中的“帅麾下”“走海丰”都是动宾短语,做这个句子的谓语,不能拆开,应该分别在这两处断开。2.(1)停驻(2)划船(用船装) (3)派遣(4)共同,一起解析 第(1)题中加点的“屯”,根据其后面的宾语“潮阳”可知是动词,不可误解为名词“村庄”等。第(2)题中的“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能误解为名词“船”;第(3)题中的“遣”是“派遣
199、”的意思;“偕”结合“与子偕老”可知是“共同一起”的意思。3.刘子俊假称自己是文天祥,希望文天祥能有机会逃掉。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句子中的“诡”“间”“走”要重点译出,分别为“假装”“机会”“逃脱”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句意,尽量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结合文意,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4. (1)忠义解析 本题是对概括能力的考查。通过阅读,从文章第段结尾张弘范的评价“忠义人也”中,不难概括出“忠义”的答案。(2)示例:刘子俊诈称文天祥,掩护文天祥逃跑;弘范称赞他为“忠义之人”;临刑前万人送行;被囚后,张千载随行侍奉。解析 本题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文中除了对文天祥直接描写外,还有很多地方
200、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邹沨、刘子俊皆集师会之”,说明文天祥“忠义”影响力之大等,都是从侧面烘托了文天祥“忠义”这种精神品质。5.示例:讲道德、守规矩、明事理,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需要管住自己的“心”,努力做到贫贱不能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做到威武不能屈。解析 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理解能力的考查。从文章内容不难看出,文天祥的表现正符合孟子“大丈夫”的标准,所谓“大丈夫”,就像文天祥那样淡泊名利,坚守道德,此谓“富贵不能淫”;有坚定的信念,永不变色,此谓“贫贱不能移”;有宁死不屈的精神,永葆一颗赤胆忠心,此谓“威武不能屈”。解答时,围绕此意组织语言,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文天祥屯军在潮
201、阳,邹沨、刘子俊等人率军队与文天祥相会,于是在潮阳讨伐巨盗陈懿和刘兴。刘兴被杀死,陈懿逃跑了。(陈懿投降了张弘范,陈懿)凭借海盗经验给正率舟师由海路入潮州的元军大将张弘范充当向导。文天祥率领部下逃到海丰,先锋将领张弘正(张弘范的弟弟)追击文天祥。文天祥刚在五坡岭吃饭,张弘正的军队突然到了,众士兵来不及迎战,文天祥就被抓住。刘子俊假称自己是文天祥,希望文天祥能有机会逃掉。另一队人马押解文天祥到了,在路上(与刘子俊)相遇,各自争论真假(文天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于是活活将刘子俊煮死了。文天祥到了潮阳,见了张弘范,(张弘范的)左右命令文天祥跪拜,文天祥不屈服。张弘范说:“(文天祥)是个忠义的人。”
202、张弘范由山东转到南部,进入大洋,与张世杰的军队相遇,逼近宋军,而且出奇兵切断宋军汲水道路,张世杰的船搁浅不能动。张弘范用船装载上茅草,浇上膏脂,乘着风放火焚烧宋船,张世杰的战舰都涂上了泥,并绑上长木杆来拒火船,因而船没有被烧,张弘范拿他们没办法。当时张世杰有个姓韩的外甥,在张弘范军中,张弘范任命他为万户府经历,多次派遣他去向张世杰劝降。张世杰不答应,说:“我知道投降就能活命,而且可以享受富贵。但为国主而死,我是坚定不移!”于是历数古代忠臣作为回答。张弘范于是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孝敬父母,却教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继续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写了零丁洋诗给了张
203、弘范,诗的末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含笑而止。文天祥被押到柴市刑场,观看的有上万人。临刑前,他很从容地问人们说:“哪边是南面?”有人指给了他,就向南拜了又拜才死去。时年四十七岁。庐陵人张千载,是文天祥的朋友。文天祥显贵时,多次用官职征召他,都没去,临安攻破以后,文天祥被从广州押解回来,经过吉州城下,张千载来见他,说:“丞相这次去北方,我张千载当同行。”到达燕京以后,就寄居在文天祥被囚禁的地方附近,每天给他送好吃的,总共三年,始终像这样。而且暗地里做了一个木匣子,到文天祥受刑的那天,就用木匣收藏了他的头。人们被他的忠孝所感动。五、1.C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204、。A项,已经/已经;B项,战胜/战胜;C项,发动/出发;D项,从/从。故选C。2.A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助词,的/助词,的;B项,表目的,用来/介词,凭借,用;C项,与相比/在;D项,作为/指心理活动,所想之事。故选A。3.(1)赵国国内财力充实,外交活动成功。(2)秦昭王想要派武安君(统兵),武安君声称有病推辞不去。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句要注意“其”代指赵国,“内实”“外成”分别指“国内财力充实”“外交活动成功”。第(2)句要注意“使”(派)
205、,“不行”(不去)的意思。4.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了整顿军队,休养生息,消费掉了国家的资财;而赵国在战后经过整顿,国内财力充实,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成功的外交关系。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第二段主要是武安军向秦昭王阐述不可以攻打赵国的原因。从“以靡其财”“以生其财”以及“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等词句可以看出武安君对比分析了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情况,然后得出了“赵未可伐也”的结论。作答时,对相应的词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5.直言敢谏、头脑清醒:他能够清楚地分析出长平之战后秦赵两国不同的形势,而且向秦王阐明不能攻打赵国的原因。有勇有谋,忠心耿耿:面对秦王的错误,能够直接进行驳斥,而且面对
206、失败,他以违抗君令向秦王进言。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面对秦王执意攻打赵国的决定,武安君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顺应君意,而是条理清楚地向秦王分析了不能攻打赵国的原因;面对秦国的失败,他没有放弃谏言,通过违抗君令来向秦王劝谏,这说明他有勇有谋,对秦王、对秦国很忠心。6.能否把握战机;国君是否能够听从臣子正确的意见或建议。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能力。选文中武安君在战前向秦王分析了秦赵两国的形势,认为此时不应该攻打赵国,但秦王一意孤行,最终秦国惨败;秦国败在秦王没有听取武安君的意见。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战前让鲁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战争中又让鲁公明白“一鼓作气”的重要,最终鲁国取得胜利
207、。鲁国胜在战前、战中都把握了战机;同时鲁公信任曹刿,听取了曹刿的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参考译文秦昭王已经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也得到修治之后,又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攻打赵国。”秦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挨饿,您不估量百姓的承受能力,要求增调军粮前去消灭赵国。现在我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蓄积粮食,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攻打赵国,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武安君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惨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给以厚葬,受伤的给以精心的治疗,有功绩的设酒食给予为慰劳,百姓借机会请客大快朵颐,消费掉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的人得不到
208、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号,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努力生产,多生资财。现在大王能够派出双倍的军队,我料想赵国守备力量队也会超出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才退朝,用谦卑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向四方派出使节,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交好。他们处心积虑,同心同德,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活动成功。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秦昭王说:“我已经派兵了。”于是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军进攻赵国。王陵战败,损失了四千士兵。秦昭王想让武安君统兵,武安君却声称有病,推辞不去。说理明志类六、1.(1)共同,一起(2)正好,恰巧 (3)忽
209、略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1)题“相与”的意思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意思一致。(2)题“适”在这里是“恰巧”的意思。(3)题“舍”结合句意 “忽略他的缺点”,可知应是“忽略”的意思。2.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来判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A项,“而”是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B项,“而”是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C项,“而”是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与例句中的“而
210、”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而”是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3.A解析 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含义。句表明猫的外形类有能;句猫让鼠害怕,说明猫类有能;句猫尽管捕的是小鸟,但可以看出猫捕获猎物的能力;句写猫不作为;句鼠害如故说明猫无能;句,猫不捕鼠只捉鸡说明猫无能且有毛病。4.我正感到奇怪,可是又有小鸡经过堂下,猫又急速去捉住它然后逃跑了,家人追过去时小鸡已被吃了一半多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放在原文当中,结合语境来翻译。另外还要注意这句话当中的一些关键词,根据课内迁移我们知道句子中关键词“方,刚刚”“怪,奇怪”“复,又
211、”“亟,马上”“啮,吃”的意思,再根据语境适当调整词语顺序,让译句意思通顺。5.告诉我们:上天创造人总是不完美,有才能的人总是在某些方面有缺点;人如果没有才能,而缺点不少,那就成为废物了。启示:我们应当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启示。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只猫不抓老鼠只吃鸡的故事,意思就是有些东西或是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再根据内容谈启示,不要像猫那样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一个对别人或社会有用的人。参考译文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
212、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它,等候它驯服。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都)屏息不敢出洞有一个多月。后来认为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便放了它。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越)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它没有什么
213、作为的。”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像以前一样横行。我正非常奇怪呢,但是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那猫)又马上过去抓了它就跑。(仆人)追上去,已经咬了一半了。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我的)面前,数落它道:“老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便鞭打它后将它放走了。七、1.(1)本来(2)像(3)全、都(4)通晓、理解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需要在学习文言文时,积累记忆文言词语的含义,再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具体的含义。2.(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2)你们这些人对
214、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第一句重点词“安,怎么”“益,好处”; 第二句重点词“于,对于”“猛省,猛然省悟”。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的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从原文中找到关于问题的区间,在第一段的开头部分,找出表述理由的语句“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
215、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原因是“壮年所读,不能持久”“ 幼年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幼年记忆力强,印象深刻。4.读书务求成诵;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联系上下句理解该句的意思。通过上一句“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可知作者认为不必也不可能读遍天下文章,不在贪多。通过“但读得一篇,必求”可知,作者主张对于好文章要精读,熟读成诵,理解内涵,学以致用。参考译文大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认知知识还没开导,天真纯洁,读的书即使很久也不温习
216、,偶尔提起时,还可以背诵数行,如果是壮年时读的书,一个多月后就忘记了,一定不能长久记忆。所以六经、秦汉的古文,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必须幼年时读,壮年后,即使花费数倍的精力,最终就如影子和回声一样,不能持久。从八岁到二十岁之间,时间不多,怎么可以荒芜放弃,或读那些不需要的书呢?这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固然不可以不读,也必须选择那些典雅纯正、道理正确、词语充裕,可以经历二三十年后没有错误、弊端的书籍阅读,像那些朝华夕落,经不起推敲的、内容浅陋无知的、荒谬邪僻失去体统的、取悦于一时的作品,怎么可以在珠玉难以交换的岁月去读这样没有好处的文章呢?怎如诵读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以及读几篇两汉丰美有文采的文
217、章,作为终身受用的宝典呢?我希望你们将平时已经读过的书,看作珍宝一般,一个月内,必须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怎么可以全部读完呢?只要读得一篇文章,一定要可以背诵下来,然后思考明白其内在的意义,能够使之在自己的手中运用自如,这样,人的才气就能自然地散播出来。如果曾经读过的书,读完后完全不能举出其中的词句,那是“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词句而不能运用,那是“食物不化”。二者与腹中空虚没什么不同。你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猛然省悟。八、1.(1)道路 (2)对说(3)怎么(4)离开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能力。第(1)题,“道”是“道路”的意思,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第(2)题“谓”字的意思
218、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谓其妻曰”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对说”;第(3)题的“安”是“怎么”的意思,马说中有“安求其能千里也”;第(4)题 “去”的意思是“离开”,小石潭记中有“乃记之而去”。2.国 君 而 骄 人/则 失 去 国 /大 夫 而 骄 人/ 则 失 去 家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之前应该先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分析句子的层次。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国君如果对人骄傲,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骄傲,那么就将失去封地。根据句意,可以将句子隔断为: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3.(1)失去他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君的待遇对待他的。(2)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
219、歉。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句中的重点字词为“以国”,以国君的待遇 。第(2)题中的重点词为“谢”,道歉。翻译时要注意这些重点字词的含义。4.初遇时是恭敬,发现田子方不还礼时是生气,最后是被田子方所折服。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从“下车伏谒”可以看出子击对田子方的恭敬,从“子击怒”可以看出他的气愤,从“子击乃谢之”可以看出他被田子方所折服。5.田子方是一个机智善言、爱国忠君、育人有方的人。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田子方路遇给自己施礼的太子,却不回
220、礼,让人很意外,但从后文他的话语中,可知他是为了告诉太子作为有权势的人,要戒骄戒躁,如果骄傲自满,最终必定会被推翻的道理。他的一番举动和循循善诱的言论,可谓用心良苦,目的是警戒统治者,可见他机智善言,忠于君主,育人有方。据此概括作答即可。6.示例:田子方是以反驳子击,来教导子击治国之道;邹忌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两者都善用劝谏技巧,语言含蓄委婉,通过类比的方式劝谏当权者,使人乐于接受。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能力。文章中田子方对子击的劝谏方式不是直谏,而是通过对“富贵者骄人”进行反驳,告诉子击当权者不能骄傲自满,否则会灭国亡家;邹忌则是以切身
221、经历设喻,讽谏齐王。二者都善于运用劝谏技巧,都能委婉含蓄地劝谏当权者,都达到了很好的劝谏效果。参考译文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骄傲,那么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君的待遇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用大夫的待遇对待他的。那些贫贱的士人,如果谏言没有被采纳,行为也和人家不投机,那就穿上鞋子离去好了,到哪儿去不能成为贫贱之士呢!”子击于
222、是向田子方道歉。九、1.(1)做到(2)现在(3)敬重(4)好处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义。解释文言文词语,一定不能脱离语境,文言实词的释义一般情况下较固定,义项不会很多,可以联系上下文,选择具体的释义,给出合理的解释。第(1)题联系句意可知,句子要表达的是:没有不能做到的。因此,“达”的意思为“做到”。第(2)题的“今”与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中的“今”字意思相同,为“现在”。第(3)题,联系句意,可知句子表达的是“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效法”,故“矜”意为“敬重”。第(4)题,“益”的意思与出师表中的“有所广益”意思相同,意为“好处”。2.D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223、解答此题,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文言文常用词语的掌握来判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各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一致。A项,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被”/名词,指心理活动,所想之事;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都是“像”的意思。故选D。3.(1)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2)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
224、译为辅。第(1)句中要注意重点字词“闻”(听到的教诲)“善”(善于)等的意思。第(2)句要注意“循”(遵循)“可”(妥当)等的意思,同时要注意“何不可之有”是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为“有何不可”。4.开始博览群书时不炫耀自己的广博,最后专攻一门时不抱残守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将所学都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第一段主要分析了善读书者的行为,即“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作答时,理解这个语段的含义,然后将其进行概括即可。5.赞扬楼主能运用从书中得到的知识来行事处事,所以上得天子敬重,次为朝中官员敬
225、重;褒扬他传书给后代的行为。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文章第二段主要是对楼主的行为的介绍,承接第一段的内容,突出了楼主能够将从书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事业和功绩中,并得到了天子和朝廷士大夫的敬重,同时他能够传书给后代,让他们从中受益,表达了作者对楼主的赞赏和钦佩。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6.不一致。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在学习中“学”和“思”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而选文主要论述了读书最难的是能够从书中获得立身处世之道,并身体力行。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主要是说明读书学习的方法,即“学”与“思”缺一不可。而选文虽然也是讲读书方法,但作者强调的是读书贵在从书中学有所得,并身体
226、力行。所以二者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参考译文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缺。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流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现在健菴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
227、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得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写景咏物类十、1. (1)表示约数(2)用网捕(3)多少(4)从前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许”在量词的后面,表示约数,如我们学习过的核舟记中“高可二黍许”中“许”。“网”本义是“鱼网”,名词,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网捕”。“几何”是固定词语,表示多少。如:人生几何。“向”,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我们学习过桃
228、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向”就表示“从前”。2.(1)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2)水獭固然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1)句重点翻译“余”“谓”“食”等词语。(2)句重点翻译“固”,“岂”等词语。3. 养的鱼太多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由“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可知,是畜养太多鱼。4.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能根据放养鱼的数量确定投放草料的量;知晓暑月不能给鱼喂草;知晓一年四季鱼的生长规律。解析 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分条简述,就是在理解西乡人的分析的基础上逐条列出,“鱼
229、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此经验一:看水色知收成。“此池止可畜二百石”此经验二:池塘决定养鱼量。“入草六七担”此经验三:给鱼喂草的数量。“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说明特定时间不能喂草料,此经验四。“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说明四季鱼生长情况不同,只有根据季节进行喂养,才有大收成,此经验五。参考译文我家东园有一庭小山,小山四面是水池,(我)在里面条了两千石鱼苗。到了一年的时候查看,每条鱼一斤左右,第二年两斤左右,第三年就有三斤的鱼了。(可我)只获得了几条鱼,池塘里就没有剩余的鱼了。只看见残缺的鱼身和烂的鱼骨散落在山隈。我仔细探查,发现一只水獭藏在水沟中,(却)无法捕获它。我认为是水
230、獭吃了我的几千斤鱼。我又在塘桥池畜养了一千八百石鱼苗,池塘大约两亩,第一年就有了两斤的鱼。第二年六月的一场暴雨过后,有三条死鱼浮在水面,每条四斤左右,第二天又浮起来十七条鱼,第三天浮起来二十四条鱼,我急忙取来几桶粪汁倒入池塘中,这种情况才停止。到这年冬天,塘中的鱼就养了两年了,张网捕鱼,我认为应当捕到几千斤鱼,当时有一个西乡人在身边说:“大约能捕到三百斤鱼。”捕上后,果然只有三百斤鱼。我问其中原因,他说;“鱼多水的颜色就会发红,这里的水色发白,所以知道。”他问我放了多少鱼苗,我说一千八百石。西乡人说:“多啦!这个池塘只可以畜养两百石鱼,投放六七担草。夏天大雨之后,不能再授放草料,鱼吃了草,肚子
231、就发胀,受不了就会把头插在淤泥中死去。夏天热,鱼不怎么生长,春秋季长身体,冬天长脂肪,一年下来大鱼五斤,小鱼四斤,一条都不会少。如果畜养太多,鱼就会渐渐死亡,数量越来越少,存活的鱼也不再生长。”西乡人因为是以养鱼为生的,所以知道得非常详尽。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原来也是因为畜养太多而死亡的。水獭固然会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呢?如果没有西乡人的话,水獭也要蒙冤了啊。十一、1.(1)不时(2)从前(3)已经(4)确实,实在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释义。解释文言文词语,一定不能脱离语境,文言实词的释义一般情况下较固定,义项不会很多,可以联系上下文,选择具体的释义,给出合理的解释。第(1)题
232、中的“时”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时时而间进”的意思相同,“不时”的意思;第(2)题中,“昔”字联系句意,可知是“从前”的意思;第(3)题中的“既”与桃花源记中的“既出”相同,可译为“已经”;第(4)题中的“诚”与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相同,可译为“确实、实在”。2.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前要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根据句意划分层次。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句子有三个层次,介绍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因此根据句意,可将句子断为:昔滕
233、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3.(1)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2)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所作为而发的感慨。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重点文言语句时,要注意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其中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是关键。第(1)句要注意重点字词“泫然”(伤心流泪)“自已”(自己控制自己)的意思;第(2)句要注意重点字词“盖”(大概)的意思。4.这个句子通过视觉写景。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风和日丽的天气湖面的平静以及水面的开阔,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惬意、畅快。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234、能力。“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意思是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小船比作蝇头小字,表现了湖面的开阔,同时用“白练”形容“湖面”,说明湖面平静。句子从视觉的角度表现了洞庭湖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下的美,借此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恬静、畅快。5.通过写滕子京的典故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个人生活、政治遭遇处处不得志的人生感慨。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文第二段写了滕子京的典故,同时后文又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两相对比,作者认为滕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而自己已经四十多岁
235、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做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面对这样的遭遇,便觉得更加的凄惨、悲凉。所以作者是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对身世环境以及身世之悲的感慨。6.没有。因为作者由景生情,看到景物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思想感情随之受到了外界自然景物和自身得失的影响;而古仁人真正做到了感情不受外界影响,有开阔的胸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迁移的能力。范仲淹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的是古仁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从文中“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等句子可以看出作者面对外界自然环境和
236、自身得失时表现出了多愁善感的情感,这与古仁人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没有达到古仁人的境界。参考译文我们游览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熨烫过一样平坦。不时有小船来来往往,如蝇头小字写在白色溪水的绢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汩汩有声。很多船只排阵而来,很是快捷。傍晚如炮车般的黑云升腾,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抑了。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宴请宾客同僚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
237、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募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在后面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朝廷如此用人,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
238、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十二、1.B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解答时,先明确题干中虚词的含义。本题干中“以”的解释为“因为”。A项,“来”;B项,“因为”;C项,“认为”;D项,“用”。故选B。2.D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先明确题干中句子的句式。本题干中的句式为被动句。文言句式“者”“也”为判断句式,所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式,D为被动句。故选D。3.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或凭借)太史的身份(或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寺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语句翻译的时候,要紧扣关键词语,把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多音节词语。根据
239、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通顺流畅。本题中把握关键词“然”“以”“重客”“则”“竟”。注意翻译出太史后省略的“身份(或名望)”。4.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篇文章把荒凉的慧庆寺玉兰和热闹的虎丘玉兰做了比较,名满吴中的虎丘玉兰已经枯萎了,而默默无闻的慧庆寺玉兰却在荒凉的寺院中越来越茁壮,这使作者感慨很多。揭示出认识事物要靠自己的观察,不可被表面的虚名所迷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完成人生的大使命,成就一番大事业,须隐
240、才藏智,才能致远。参考译文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终究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丁亥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玉兰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