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2、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3、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
2、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D.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4、历史不会自己发声.而语言则展示了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历史画面,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关键词。下列属于我国20 世纪60年代的关键词是( )A.咱们为国家捐架飞机,你看中不中B.我虽然不是一名头头,但“红卫兵”这个名称是我发明的C.一颗红心两个准备,考上了感谢邓小平D.10亿人民9亿商,还有一
3、亿待开张5、1974年10月,毛泽东指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经八年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11月又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抓住这一有力支持,在1975年开展了大规模整顿,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好转。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由此“文化大革命”逐步结束B.毛泽东对“文革”错误曾有局部纠正C.毛泽东、邓小平政见基本一致D.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前奏6、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D.要建设社会主
4、义市场经济7、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B.拨乱反正,顺应民心C.改革开放,发展经济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9、发展社会主
5、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0、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A.逐步完善民主制度B.人大制度得以恢复C.健全各项法律制度D
6、.确立依法治国理念11、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村经济的发展B.民主政治的发展C.城市化水平提高D.城乡人口的变化12、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7、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民主太少,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为了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这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材料三 邓小平说,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过去我们都不
8、足”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律师在街头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材料二 浙江省绍兴上虞东关街道村委会换届选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2.材料二中浙江省绍兴上虞东关街道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法律依据是什么?3.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根据中国的国情.正确认识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指导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的建设,因而认为其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故选择A项。B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C项是中共十三人的内容,故排除;D项与题目要求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符。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仝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
10、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 3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探索。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体现,故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重工业基础薄弱,针对这种情况,“五”计划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1956年处于工业化初期,还谈不上重工业比重过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方针,不能体现“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故B项错误;对农业所有制性质的改造开始于1953年,故C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
11、: A从捐飞机可以看出不符合19世纪60年代的情况,C发生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D发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强调“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对邓小平整顿予以一定支持,这些做法是对“文革”中 “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动乱”的局部纠正,由此得出答案 为B项。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革”的教训。“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釗遭到严重破坏,其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故A项正确。 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停止批邓”“冤狱一理”都是拨乱反正的体现;此前 “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国家物资供给困
12、难,人民生活困苦,故“生产狠狠抓”,也是拨乱反正,B项正确。AD都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题干并没有提及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是邓小平的一段讲话,不能体现“法制不断完善”,排除A;根据“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体现了推进依法泠国的决心,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 9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
13、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故选项A符合题意;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B项错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C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故D项错误。 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制建
14、设在逐步完善,故A项正确;人大代表在“文革”时期无法正常行使权利,“文革”后人大代表恢复了原来的权利,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的是投票方式的变化,与法律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投票方式与依法治国理念无关,故D项错误。 1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差异与民主政治发展程度有关。从题干信息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所代表人口数趋于一致,这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B项。 1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由材料中“1986年”“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可知,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属于基层直接民主选举,只有C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
15、会制度采用间接选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所以A、B、D三项都不能入选。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表现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公民人身遭到迫害:司法部门纷纷陷入瘫痪:人大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党的规工制度、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2.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3.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
16、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解析:1.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文化大革命的危害。2.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文化大革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历史教训。3.可从前提和保障两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 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民主与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两个方面,民主是核心,法制是保障,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不行,没有健全的法制也不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注意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关键信息是“村委会”“选举故其法律依据是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材料一体现的是法制,材料二体现的是基层民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促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