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86956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练习生物试题(12.2)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B.一位农民将干的植物种子埋在潮湿的土壤中后并没有生长。将种子浸入水中,以洗掉大量种皮中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C.植物生长调节剂易挥发、无残留,应大力推广D.用适宜浓度2,4-D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根2.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桃的种子被虫蛀后,果实发育不良 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松树宝塔状的树形A. B. C. D.3.赤霉素

2、可以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间接促进植物生长。图1是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的实验方法,图2是生长素合成与分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1中放在两个相同琼脂块上的幼苗尖端的数量应该相等B.若对1号幼苗施加了赤霉素,则放置琼脂块的去尖端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若继续探究赤霉素提高生长素含量的机理,则可以提出以下假设: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赤霉素抑制生长素的分解、赤霉素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同时抑制生长素的分解D.若赤霉素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来提高生长素的浓度,则可以提出假设: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基因的转录,从而翻译出更多的生长素4.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

3、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正确的是A.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内源生长素的干扰B.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只有一种即: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C.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D.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特定部位产生,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5.为提高棉花纤维的长度,研究者取开花前2天(未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A)和开花当天(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B)在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分别给予不同的激素。实验结果见下表。上述实验表明A.两种激素均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B.受精与否决定了棉花胚珠细胞的分化和伸长

4、C.只要添加两种激素棉花细胞就能分化和伸长D.两种激素共同使用和单独使用的结果不同6.下图所示苹果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各阶段激素变化情况,其中是细胞分裂素,是生长素,是乙烯,是脱落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果实生长发育成熟是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结果B.乙烯只存在于成熟的果实中C.果实发育的各阶段中有相应的激素单独起作用D.脱落酸在果实的衰老阶段中含量最高7.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过年时影响广州市人口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迀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

5、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调査方法只有标志重捕法8.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集群分布的特征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下列对集群分布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 B.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C.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D.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比例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

6、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10.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曲线aB.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最适的人口数量为55亿C.资源或空间有限是曲线b与曲线a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D.如果环境条件恶化下去,人口增长趋势将表现为曲线c1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S型曲线。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12.如图是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J”型增长的数

7、学模型Nt=N0t。中,种群数量增长率保持不变,为B.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C.由A到B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由B到C种群数量越来越多D.C点之后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变化1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14.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

8、争强度弱强弱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率生率大于死亡率C.甲种群在tl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1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将维持基本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种群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

9、下总是相同的16.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为更好计算个体数量应将样方中其它植物拔除B.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时,应防止标志物脱落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四边上的菌体。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可镜检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17.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示规律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B.d点表示种群密度

10、最大C.b点后出现环境阻力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18.下列图示中属于年龄组成增长型的是(中纵坐标代表年龄,横坐标表示各年龄段人都占总人口的百分比)A. B. C. D.19.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弯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天数数量(104/mL) 组别开始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异湾藻一一孔石莼11012.43.21.10异湾藻一一缘管浒苔1026.025.622.412.4异湾藻一一鸭毛藻1026.340.145.359.6对照组1026.751

11、.459.672.4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0.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21.动物争夺配偶,噬菌体侵染细菌,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 捕食 捕食 B.捕食 捕食 捕食C.种内斗争 寄生 捕食 D.捕食 寄生 捕食22.下列各项中,对种的生存有利的种内关系是A.褐马鸡营群居生活,遇敌害时,强健的雄性个体把鹰

12、引开,使母鸡,幼鸡逃离敌害B.某草本植物侵入一个新地区后,就分泌酸性物质,抑制土壤中的固氮菌和蓝藻菌的发育C.大鱼有时吃小鱼 D.草食动物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23.桦树林中出现了一些云杉幼苗。云杉长成后,其高度超过桦树,桦树因不耐阴而逐渐死亡,桦树林最终被云杉取代,这一群落演替过程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 B.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适者生存C.云杉的进化水平比桦树高 D.云杉的结构比桦树复杂24.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山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

13、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B.影响因素不同C.起始条件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26.在某适宜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最可能是A.甲、乙均增强 B.乙强甲弱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27.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鱼种1单养0.420

14、.120.010.45混养0.050.350.050.55鱼种2单养0.430.230.010.33混养0.400.120.040.4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 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A. B. C. D.28.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某野生鱼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A.和 B.和 C.和 D.和29.针、阔叶林混交,对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逐年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Y值,作曲线如右图,下列有

15、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马尾松与山毛榉存在竞争关系B.混交后的混交林要比人工单纯林更能抵抗虫害C.a、d年份的优势种分别是山毛榉和马尾松D.根据曲线能推论出:混交林中的山毛榉比马尾松更适应当地的环境30.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二.非选择题

16、(共40分)31、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胚芽的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C下培养2d,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培#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2)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 。(3)用切去尖端的胚芽作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且能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实验步骤如下:a.将胚芽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A和B两个相同的培养皿中;b.A培养皿中培养液不加激素,B培养皿中培养液加一定浓度生长素和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c.每隔12小时测胚芽的长度,48小时后,计算胚芽

17、伸长长度的平均值,并绘制曲线该同学所做实验不能准确说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请补充 。32、(1)如果调查的是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了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样方面积为1平方米)组别12345678910株数0332233943经实际询问有2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 和 组。如果这两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样方大小应 o取样的关键是做到 。(2)调查小组确定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个样方,图中圆圈表示蒲公英个体分布。请计数 。(3)块农田长100m,宽30m,在对该地块中的荠菜种群密度调查时,设10个样方,那

18、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三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 m,地宽的 m处。(4)在对某地麻雀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6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志环后放掉;数日后,又在该地捕获麻雀45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15只。这种调查方法称为 ;该地区约有麻雀 只。若第一次捕获做好标记放掉后,部分个体的标志脱落,那么,所得的数值比实际值 。33.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它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稻鸭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1)由物种丰富

19、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 。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 地位下降。(2)种群具有的特征有 (填序号)。死亡率垂直分层现象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水平镶嵌分布复杂的种间关系迁入率(3)05年此地的植物被烧,几年后出现新的群落,其演替的类型是 。演替中群落的变化是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E.有规律 F.不可预测(4)右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