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部编版(2019)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故宫的“走红”,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对于博物馆来说,收藏文物、研究文物,让昨天的历史能够经过今天完整地留给明天,是重要的;而让更多民众能够亲近历史,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样是重要的。有这样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以前故宫的厕所是收费的,每年能收入几百万元;游客要参观珍宝馆,也要花两块钱买一双环保鞋。对个人来说这样的收费可能并不高,但却让故宫显得没那么可亲可爱。如今,厕所收费早已_, 文化产品创收_,这样的转变,不仅是经营模式的巨大进步,更是发展思路的_。从_到俯下身子,从自带敬畏感到“萌萌哒”
2、“接地气”,更有亲和力、人情味的“人设”,不断拉近故宫与人们的距离。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展馆、展品,还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无论是通过充满趣味的文化创意实现知识的普及,还是通过传递400年老树的种子回望文人精神,都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故宫的老院长郑欣森曾说过:“( )”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处身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
3、肃面孔,而要建立与公众的联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和深度。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销声匿迹 如火如荼 殚精竭虑 板起面孔B.偃旗息鼓 如火如荼 改弦易辙 一本正经C.销声匿迹 风生水起 改弦易辙 板起面孔D.偃旗息鼓 风生水起 殚精竭虑 一本正经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B.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是话的文化。C.故宫是有文化的,因为生命是活的文化。D.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化传
4、播、文物展示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B.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C.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公众教育、文物展示、文化传播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D.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文物展示、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2、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自荐信(节选),信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自荐信尊敬的XXX学校领导、考官:你们好!我是XX学校2015级应届毕业生X X X,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视我的材料,我十分希望能够通过贵校自主招生考
5、试进而实现在贵校学习的梦想。.从小到大听见无数周围人对贵校的溢美之词,更加深了我对贵校的印象,所以我十分希望能够进入贵校的某个专业学习。展望过去,期望将来。如果能进入贵校学习,我希望能使自己收获真挚的友情,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得到最大的提升。此致敬礼!自荐人:XXX2018年X月X日3、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句子是“ , 。”(2)论语中提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 。(3)庄
6、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那:无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
7、,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
8、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
9、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 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秀才不出门,全知
10、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虽然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
11、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 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
12、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原题为实践论,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可以获得对于外界的真理性认识。B.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C.任何
13、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便无法取得成功。D.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一句无法实现的空话。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B.“知识里手”无视直接经验,不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C.文中指出,要更直接、更深入地
14、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自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D.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间取得的“知”。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水下六米的凝望苏沧桑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来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陌生的水城,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影。这是一月的湘湖。一切仿佛睡着了。睡意蒙胧中,它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水声,然后传来船夫的一句话,“这么个下雨天,雾又大,老人家还是回家待着好。”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湖看
15、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冬天上午十点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前行里,泼洒,勾勒。极静,极美。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
16、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月完全不同的故事。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我们不知道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遣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独木舟与我隔着一面玻璃,古老先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屏幕般的玻璃上一一闪现。我困惑八千年前的那根骨针,是用什么工具
17、钻的针眼?半根空心的玉璜,用什么钻的孔?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自己的故乡,我的根。故乡在海岛玉环,父母留恋家乡的小院和亲朋,偶尔来杭州小住。我每次回老家,都有一种越来地深的恐惧:他们百年之后,我还会踏进那个再也没有他们的院落吗?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静静躺在水下六米处,棕黑色的原木,已没有亮光。远古的先民,曾经乘着它去过很多地方,把古老的文明带到了比我们的想象更远的地方,比如南太平洋。更让人惊奇的是,2010年夏天,有人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如他们的祖先一样乘着一艘独木舟,沿着五万年前祖先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中国南方海边,来寻找他们的根。6名船员,有航海家、水手,也有人类学家
18、、动植物学家。整整1.6万海里的艰苦旅途中,他们上岛添购食物、淡水、水果,也在大海里捕捞、生吃海鱼,最后两天,一点食物都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小瓶水维持生命。他们与近十米的惊涛骇浪搏斗最后,他们来到了这里,水下六米深处这一条独木舟前,他们的“根”之前。“当他们看到独木舟时,眼睛都放光了,太惊喜了。”博物馆的人说。真想看看这些用生命来寻根的人。他们想要寻找的,其实不仅是这一艘独木舟,而是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从水下六米处出来,我在湖边遇见了一只鸟。它栖息在一块石牌坊上,是雕刻的,有着优美的体态和姿势,翅膀如飘带卷起。它是湘湖先民的图腾。我相信它就是湘湖的灵魂,这一片水
19、城因为一直有它,才能这么静美。在我长久的凝望中,这只鸟渐渐活了,飞离了我的视线,飞回了湘湖的一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瘦的柳树”与“清瘦的倒影”,描写出了一月的湘湖景物的特点,与后文初夏“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文章以画家的眼光来描写一月湘湖的景致,纵笔挥洒而自然贴切,有全景有特写,有静景有动景,突出湘湖的静与美。C.作者对初夏湘湖景物的描写是简笔勾勒,而对自己初夏游湘湖的感受、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笔调灵活多变。D.作者在水下六米处凝望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并由此产生许多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可见独木舟是全文
20、的线索。2.“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结合全文,说明句子中“东西”指什么。3.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对鸟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
21、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该怎样进校园?,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来源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政府文化职能研究,2016年4月13日)材料三:传统文化进
22、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
23、“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实在”,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材料四: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
24、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持续推进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25、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等问题B.校园文化活动设计方案、广大师生参与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还让平台激活教育潜力,促进教育教学发展C.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D.第二批传承学校31省全覆盖城区、县区和乡村全覆盖种类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占55%专兼职教师结合,成果展示助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
26、等方式好。B.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了解传统文化较多的教师不足1/3,这是影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但道重于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D.材料四侧重介绍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3.要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请以
27、“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D; 3.B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偃旗息鼓”,原意是放倒军旗,停止
28、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或停止批评、攻击等。第一处,是说“厕所收费”早已消失,应使用“销声匿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第二处,是说“文化产品创收”蓬勃兴旺,使用“风生水起”更为恰当。“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针、计划或做法。“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第三处,是说发展思路的“改变”,应使用“改弦易辙”。“板起面孔”,绷紧面孔,表示严肃、不悦或冷淡。“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第四处,从 “俯下身子”“自带敬畏感”等可知,此处是说故宫改变方式之前给人感觉有距离感,很冷淡,让人无法亲近,
29、应使用“板起面孔”。故选C项。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需要填写的是故宫的老院长郑欣森的一句话,从后面“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文化才不会被打入冷宫,而是一直热腾腾的”可知,此处应是强调“故宫”和“文化”的“生命力”,因为故宫代表着一种文化,文化只有在焕发生命的基础上才能体现活力,才能得以传播;A项,重点落在“文化”上,与前后语境不符,B项,选项“文化”与“生命”的关系说反了,C项,选
30、项把重点放在“文化”上,排除这三项,故选D项。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博物馆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更好地发挥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作用,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公众教育”语序不当,文物展示 、公众教育 、文化传播这三个词语要按逻辑先后的顺序排列,不能颠倒,应为“文物展示、公众教育、文化传播”。A项,“公众教育、文化传播、文物展示”,C项,“公众教育、文物展示、文化传播”,D项,“文化传播、文物展示、公众教育”,这些都存在语序不当
31、的问题。故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
32、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
33、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
34、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答案及解析:答案:“审视”改为“审核”; “进而”改为“从而”;“无数周围人”改为“周围无数人”;“溢美之词”改为“赞美”;“展望”改为“回顾”。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及准确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需要先行明晰这是一封自荐信,要紧扣“自荐”的特质。在语言表达上,尽量多用敬辞,涉及自身的表达,则应怡当运用谦辞。“审视”意为仔细地看,而此处语境为审查核对材料,因此应改为“审核”。“进而”意为继续向前,表示递进关系,而此处语境为因果关系,因此应将“进而”改为“从而”。“无数周围人”犯了多重定语语序不当的错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周围”应放在表示数量关系的定语“无数”之前.
35、因此应将“无数周围人”改为“周围无数人”。“溢美之词”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语,含有贬义。根据语境,此处应将其改为“赞美”。“展望”指向远处看,向将来看,估量事物发展的前途。此处语境为看过去,应将其改为“回顾”。 3答案及解析:答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路径图用结构式图表将事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因而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答题时要注意确定叙述顺序,不能遗漏方框里的词语,注意箭头走向,适当增补字词等。由图可知
36、,核心素养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作,且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4答案及解析: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2.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3.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解析: 5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 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
37、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解析:1.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2. 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因此要结合关键诗句,分点回答即可。从“故园今日海棠开”“一年过社燕方回”可知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从“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可知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从“万物皆春人独老”可知诗人对时光流 逝,年华老去的
38、伤感。 6答案及解析:答案:1.A;2.B;3.A解析:1.原文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而选项将“只有才”转换成“只要 就”。2.根据原文“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虽然在技术发达的现代可以实现这句话”可知,原文强调了“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是可以实现这句话的。3.原文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 7答案及解析:答案:1.D; 2.已离开了,将来不一定回去的故乡(或有几分遗忘又有几分难合的故乡情怀); 离现实太远或被遗忘了)的民族
39、的开创精神与远古文明(或历史)。3.开头对鸟飞向陌生水域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设置悬念;并引出游览湘湖的家人,过渡自然。结尾处对鸟的描写。照应开头;渲染神秘气氛,使文章结构严谨;以鸟象征湘湖先民的图腾、湘湖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解析:1.“独木舟是全文的线索”错。“独木舟”不是全文的线索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要点,把握中心思想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重要语句进行分析,联系所给语句的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东西在此处突出的是那些离走的人有几分遗忘又有几分难舍的故乡情怀,同时又是突出现实性的原因,那些民族精神、民族历史逐渐被人遗忘,表达一种缺类的人生。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
40、构,探究文本意蕴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题目的设问句行具体把握,开头部分鸟飞向陌生的水域,就突出了一种神秘的氛围,使得文章具有悬念感,自然引入了湘湖一家人,使得文本结构自然;结尾出对飞鸟的再一次描写,照应文本开头,增强文章表现力,同时使得结构更为严谨,从而揭示文本主题。 8答案及解析:答案:1.A; 2.B; 3.师资培养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思想理念方面:重思想内涵,大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资金保障方面:筹集专项资金
41、,利用网络资源。解析:1.说法绝对。避免“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等问题”并不是教育部发文的目的,而是教育部发文后,学校在开展活动中出现和面对的问题。2.A“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C“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说明不排斥开展一些活动。D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原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3.略 9答案及解析:答案:略解析:【作文立意】作文题目已经确定了
42、文章的立意,即要表达新时代的新青年如何在祖国的发展中成长的观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与新世纪的中国一同成长;岂能辱没我们成长的时代;中国的强大需要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做与时代同步的青年人等。【参考素材】中国最年轻的教授2010年,中南大学出了一位数学天才。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刘嘉忆 (即刘路),破解了沉寂20年的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3月,中南大学再次打破教授评选程序,聘请23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砌砖筑梦年轻的“工匠”梁智滨,19岁,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学生。2017年,这个小伙子把砌筑这项工艺发挥到极致他为中国代表团首夺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金牌,也为中国在该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要让大家看到,砌转也可以成为世界的状元。”梁智滨用他的经历向世人证明,只要拥有精湛的技能就可以让人生熠熠生辉。【作文立意】可供参考的立意角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追求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发展方向;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才能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