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测试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修建军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实则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以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更肃穆、更动情。对于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礼本身不是目的,礼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完
2、美的差序结构。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是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当代一般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突出他思想的人道主义的一面;但从文化渊源上看,他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
3、,在逆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的政策,“案田而税”“相地而衰征”,惠民以利;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为了把法贯彻到底,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至此,中国三代以来的礼乐政治展示了自己的边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那里,发展出了“王道”;而在以管仲为代表的法家政治家那里,膨胀为“霸道”;二者之间巨大的张力实际上代表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那就是王霸互用,霸王道兼之。但另外的执政卿大夫
4、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弃圣绝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至此,春秋时期的主要文化流派都已生成。这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的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了,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间形成了
5、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长、繁衍。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1下列有关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继承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基本框架的春秋主导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文化。B孔子全面而深入地继承了周礼,他主张“礼不下庶人”,并扩大了礼的范围。C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礼不单单是一种日常礼仪,更应该是一种道德之心。D管仲主张礼法并举,德法并用,较之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有时效性。解析:题干要求是第一、二段,所以要认真阅读这两个段落,然后把四个被选项依次代入原文,与原文
6、进行对照。B项,“他主张礼不下庶人”,错,文章第一自然段第四行说的“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可以看出。AC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二自然段。所以正确答案是B。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能够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差序结构,所以维护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变成了礼的主要目的。B以“王道”为主,付之以“霸道”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实质。C管仲既讲究德的重要性,又接受民本思想;既讲究礼,又不放弃强权政治,所以管仲的思想充满了复杂性。D老子看到了政治背后的虚无,以“无为而治”的“道”的思想应对社会的政治政策带来的社会危害。解析:B项
7、,根据选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那就是王霸互用,霸王道兼之”,可以判断该项是错误的。AC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所以正确答案是B。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政治文化思想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历来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B管仲所提倡的“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C儒家、法家尽管文化走向不同,但是其核心部分都属于一种政治文化,目标是安抚民众,改造社会,稳固统治,伸张王权,而老子的道家文化,则对龌龊功利的政治文化深恶痛绝。D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
8、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他们相互制约,相克相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生命活力。解析:A项,“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政治文化思想带有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涉及,“但是历来把孔子的思想支点归结为仁”,限制成分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说的是“当代一般把”。BC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所以正确答案是A。答案:A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9、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
10、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
11、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B.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C.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D.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解析:根据文意,结合“之”“亦”“被诬当罢”等重要提
12、示词语断句即可。标点为“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答案:A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
13、“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答案:A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
14、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解析:“在他的影响下”为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依据。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 _(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_参考答案:(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帖然”,服服帖帖。)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
15、祭祀。(补出全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份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
16、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
17、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告倒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
18、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89题。别宋常侍隋尹式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
19、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留别王维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_解析: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鸟声、风声,而啼鸟声、风声如泣如诉
20、,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_解析:尹诗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孟诗语调低沉,有对
21、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参考答案: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与“思”的关系辩证论述的两句是:“_,_。”(2)李白在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诗中用“_,_”两句表达了乐观和自信。(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_,_。”参考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乙选考题
22、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潭清水张炜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知怎么才好。小
23、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徐宝册和老六哥二人每人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来。小林法很快吃掉一个,又慢悠悠地去吃另一个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那里有一潭清水。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
24、父对管教他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一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这个小小的瓜铺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瓜魔,因为他一来,徐宝册和老六哥总乐于为他摘最大的西瓜。有一天,老六哥说:“听人讲,村里的土地以后都要搞责任承包了还没讲瓜田承包不承包呢。”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包的事,让他们去一个开会。傍晚
25、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时分才回来。老六哥笑模笑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他问:“六哥,承包给咱们了吧?”老六哥点点头:“不承包给咱们,谁敢揽这技术活儿?我一发话,会上没说二话的。没跟你商量,我就代你在合同上按了手印。我早算准了,咱们年底每人少说也能赚它五百块钱!”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可是吃瓜时,老六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徐宝册扳过老六哥的膀子问:“六哥,你身上有些不对劲儿?”老六哥只是吸烟。“你不吱声我也知道。你掐一掐手指骨节就生出来的计谋,我都知道!你心里想心事,嘴上只是不说!”徐宝册盯着他的脸,硬硬地说。老六哥磕打着烟锅,板
26、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经孩子。”徐宝册哼一声,扭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这是他们最不愉快的一次。这一天,他们简直没有说上几句话,只顾各干自己的事情了。终于有一天他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一个搭档吧。咱俩在一起种了多年瓜,我今天离去对不起你哩,你多担待吧!”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去了瓜魔又常常去园里找他玩,两人像过去那样睡在草铺子里,半夜点火烧起鱼汤一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宝
27、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潭清水!”徐宝册没有作声。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瓜魔的眼睛一亮:“那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徐宝册点点头。一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一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1983年5月写于济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一些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
28、真心喜欢;老六哥则是因为小林法是一个好劳力,可以帮他们干活,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鱼。B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一反过去的做法,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对待小林法的态度也变了。C小林法是一个寄养在叔叔家的孤儿,不喜欢读书,生活于他来说就是一片大海,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他之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D和老六哥闹翻后,徐宝册离开了瓜地,和别的人一起承包了一个葡萄园,这样,小林法又可以和他在一起了,他们过着悠闲惬意与世无争的生活。E小说结尾巧妙,构思独特。结尾写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其中“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一句含蓄隽永,引读者思考、回味。解析:C项
29、,“他之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原因表述不全面,作为孤儿的小林法喜欢去瓜地,还有与徐宝册和谐相处的原因,更因为他忘不了那潭清水。B项,“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属于主观臆测。D项,“他们过着悠闲惬意与世无争的生活”与原文不符,徐宝册承包葡萄园不可能与世无争。“闹翻”一词,程度重了。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2)小说中的徐宝册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_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从
30、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参考答案:勤劳:在热天的中午巡视瓜田。有爱心,体贴别人:关心疼爱小林法;正直善良:对老六哥污蔑小林法的人格予以反击;对老六哥势利的做法不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小说写到了“一潭清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解析: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结题: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
31、细节。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参考答案:照应标题。“一潭清水”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好生活与人情。小说以“一潭清水”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在情节多个关键处写到了“一潭清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一潭清水”衬托小说中的徐宝册、小林法的人物形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4)有人说,小说主要人物不突出,除了徐宝册还有小林法、老六哥,作者这样安排冲淡了中心人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_解析:此题的答题方法: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为
32、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代评,可以分三步走: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总结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小说这样安排人物是恰当的。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小林法、老六哥作为主要人物徐宝册的衬托,一正一反,突出了中心人物。有利于小说情节的安排。小说通过徐宝册、老六哥、小林法三个人的分与合,巧妙地设置了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主题思想。小说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安排多个人物,展示广阔的社会层面,有利于表现这一场巨大的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气象大家叶笃正2005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
33、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
34、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1950年1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
35、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2005年,91岁高龄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几百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
36、正的学生,但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叶笃正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他还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2002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
37、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 “国际气象组织奖”。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B. 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中国此领域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C. 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
38、的。D叶笃正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他获得了 “国际气象组织奖”,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气象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解析:A项,“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未必是钱三强的观点。C项,“更光彩”不是贡献大,这是叶笃正对别人贡献的肯定和赞美。D项,叶笃正获奖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的气象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参考答案:EB(2)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的贡献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_解析: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
39、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本题的第一点在第 3段,第二点在第4段,第三四点在第6段。参考答案:他带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成员画了第一张天气图,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他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并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他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他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
40、3)“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这种治学精神在叶笃正后来的治学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_解析:本题的有效信息集中在2、5段,解答时,要锁定答题区间,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参考答案:打破常规的教学:他的学生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一切从事实出发,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朝前看:1984年,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4)“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41、。”这句话体现了叶笃正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8分)_解析:“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这句话如此淡然,表现了他的谦逊;这只是“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表现的是叶老的开拓进取精神;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则说明其对事业的热爱和奉献。参考答案:淡泊,谦虚。叶笃正在气象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如此高的奖项,却如此淡然,表现了他的谦逊。在所里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开拓进取。叶笃正说这只是“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表明他认为科学无止境,我们还应该朝前看,正是这种精神让他
42、在年近古稀还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热爱事业,乐于奉献。90岁高龄,仍愿意和大家一起做研究。91岁,每周一三五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第卷表达题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黄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二,当记者问到原因时,负责人说:“主要是对游客的意见_,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会代表_,会场秩序良好。央视春节晚会上,香港年轻魔术师周家宏表演了一段纸牌魔术,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_,都被他熟练而精湛的表演吸引住了。A
43、洗耳恭听倾耳注目倾耳而听B倾耳而听洗耳恭听倾耳注目C洗耳恭听倾耳而听倾耳注目D倾耳注目倾耳而听洗耳恭听解析: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倾听,态度谦卑。倾耳而听:侧着耳朵,细心静听的样子。倾耳注目:认真听仔细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答案:C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都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有园上、离家近、上得起,但目前两者在经营理念上却存在着较大差距。B许多人的办公桌椅高度存在问题,久坐会产生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先把办公桌调整到合适的高度,
44、再调整座椅的高度。C春节前记者走进某医院烧伤整形科病房,看到护士们忙碌不停,而病人中婴幼儿及老年人居多。护士反映,近一个月以来儿童烧烫伤是主要就医人群。D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为了应对收入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传统的办法是实施再分配和构筑社会安全网,这样做的缺点是打压了人们的干劲。解析:B项,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是“高度”,后几句的主语是“人”。 C项,主宾不搭配,应把“儿童烧烫伤”改为“烧烫伤儿童”。D项,成分残缺,“应对”后缺少宾语。答案:A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侧向思维,在写作上就是不同领域不同思路交汇,在交汇处获得新的观点,找到新的解决问
45、题的办法。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脑可以同时在几条线或几个方面进行多路思维,_ ,萌发出新事物。如海军和陆军两条思路的交汇处,便产生了海军陆战队这个新军种。A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就会在交汇处产生新的思想火花B几条线路一旦交汇,新的思想火花就会在交汇处产生C如果一旦几条线路交汇,在交汇处就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D. 在交汇处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前提是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解析:由横线后面“萌发出新事物”可知,这是“产生新的思想火花”结果。从衔接自然的角度考虑,A项最为合适。答案:A16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五个字。(6分)我校曾推行小班化课
46、堂改革实践,要求教师尝试把课堂学习权还给学生,少教多学,少讲多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结果引来一片质疑和阻拦。_。有一些家长在论坛发帖,并联名到学校来阻拦。我们坦率面对,主动邀请意见强烈的家长前来沟通。有家长质问说:你们这不是把我们的孩子当小白鼠吗?_。有更多的家长则质疑:“既然课改那么好,为什么其他学校不搞改革,为什么许多名校不搞改革?”实际上,我们教育工作者队伍中,转变思想、理念和作风,接受新的变化和革新_。据说,不少学校课改项目遭到家长和社会反对,推行不下去,主要是一部分思想还没有想通的教师从中发挥了负面作用。还有的则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顾虑重重,畏缩不前,导致校长和老师们不敢“轻举
47、妄动”。_解析:通读语段,把握文意,第处应填写压力来自家长和学校内部之类的内容,第句也是以家长的身份表达对课改的反对。第处应填写问题严重之类的内容。参考答案:有的来自家长,有的来自内部我们的孩子不允许做你们课改的牺牲品比起家长来,还要艰难和被动得多(意思相近即可,6分)17就下面一段文字找出表达上的毛病并改正。(5分)老师,此时此刻,多少往事仍历历在目。课堂上,您循循善诱,抛砖引玉,开启着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您精心呵护,无所不至,提供给我们成长的沃土。如今,您离我而去,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发愤学习,争取早日成材。_解析:要注意语言的得体,词语的褒贬色彩和适用范围等。参
48、考答案:“抛砖引玉”改“悉心指导”;“无所不至”改“无微不至”;“离我而去”改“退休在家”;“音容宛在”改“形象平凡而高大”。六、写作(60分)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有个富商在散步时遇到卖旧书的年轻人,就将钱塞到年轻人手中。没走多远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能摆摊乞讨为生,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我才找到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也有一些事物,我们
49、司空见惯看似微不足道,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蕴涵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写作提示:本道作文材料,第一段介绍具体事例,第二段归纳升华第一段的内涵,点明本则材料的主旨。审题立意首先要理解关键词“微不足道”的含义,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微不足道的东西,一般指我们生活中的细微末节,而细微末节的花朵常常开放在生活
50、花园中不为人注意的地方,细微末节的影子往往或隐或显于芸芸众生的举手投足之间。它,需要我们用聪慧的双眼去观察;它,需要我们用睿智的心灵去体味。其次,抓住关键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蕴涵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进行立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比如,材料中的富商“没走多远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和言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观念,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可以说,本道作文题写作要善于以小见大表现主题,构思应遵循“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美好情感、深刻哲理”“深深地震撼心灵”这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51、角度一:从“富商”的角度,写关爱与尊重。关爱他人从心开始,同情不如鼓励,施舍(帮助)要注意保护受施者的尊严富商在关爱别人的同时注意别人的感受,没有只顾自己,冒犯他人的人格。关爱他人要从内心尊重他人的人格,真正的关爱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给予。审题时抓住关键句“(富商)就将钱塞到年轻人手中。没走多远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就此可以领悟富商的这一细节揭示的是“关爱与尊重”的关系,关爱即关心爱护,尊重即敬重理解。角度二:从“年轻人”的角度,写自尊与自信。即尊重自己,相信自己。人穷不能志短,神圣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不向别人卑
52、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有了自尊和自信才活得有尊严。坚守自己的尊严,相信自己,他活出自己的精彩。从这个角度,可以写写议论文,对“什么是自尊和自信”“人为什么要自尊和自信”“怎样做到有自尊和自信”等问题,可以层层推进展开论述,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角度三:从综合的角度,写关爱与尊重的力量。年轻人虽然看起来地位卑微,但他靠辛勤劳动,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因为富商懂得尊重别人,不霸道,有修养他不经意的举动和言语,让年轻人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才取得日后骄人的成就。不难想象,没有那句尊重鼓励的话,富商当初即使再怎么关爱年轻人,年轻人的思想也断不会出现巨大的转变,进而发迹,这是关爱与尊重的力
53、量啊!例文:神圣的尊严吴名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得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尊严,是一个人的颜面,是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的某种东西。这种颜面不是虚荣的面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某些东西。尊严,是一种操守,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通过自尊自爱,从而得到他尊他爱的美好感受。尊严
54、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不可亵渎,我们应该捍卫尊严。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必定是黯淡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人都应带着尊严活着。有了尊严,你才会看得起自己,从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严,别人才会敬重你,你的所作所为才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如何获得尊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靠自身的修养,靠骨子里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自敬者人恒敬之,自贱者人必蔑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有尊严地活着才有意义,决不可放弃做人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谈。陶渊明不为
55、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尊严,不是谁特有的,世间万物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点评:文章论证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首先由一句名言和一个事例自然引入尊严话题,再简要论述“什么是尊严”;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重点论证“人为什么要有尊严”,既有古代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又有当今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使用的素材或典型或新颖,材料非常丰富,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