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历史9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80分)1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
2、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各子详细信息妻(正室)老三(20岁,天性顽劣)、老二(22岁,老成持重)妾一(侧室)老大(25岁,天慧聪颖)妾二(侧室)老四(18岁,智勇双全)A老大 B老二 C老三 D老四4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最为恰当的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
3、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形成B神权与王权结合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王位世袭制确立6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是( )A. 太尉 B. 丞相 C. 廷尉 D. 御史大夫7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
4、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8.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 )A采纳董仲舒建议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官职9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0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完全是统
5、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A B C D1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2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或收权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13自秦汉
6、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4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15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
7、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16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7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
8、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18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19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20.为纪念谷物女神德墨忒尔,古希腊设立地母节。只有己婚女子才能参加。节庆期间,妇
9、女们以德墨忒尔的名义聚集在山丘上,她们为女神献祭,祈求来年的丰收。这则材料反映出古希腊重视A农业生产 B母系社会关系的维系C环境保护 D女性政治权利的保障21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财产多少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B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22“古希腊民主政体是同时代的楷模,是后世民主的源泉,但它也是种最简陋、最粗糙的结构: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A雅典民主实
10、为专制制度 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23在雅典有居民20多万人。其中公民两三万,而陪审法庭由6000人组成,他们可以以投票方式放逐、处死一些有才能、有贡献的杰出人物,甚至因战争失败判处八位打过胜仗将军的死刑。由此可见,雅典的民主制度具有( )A全民性 B公正性 C合法性 D盲从性24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 B缺乏公正性 C形式主义浓厚 D体现人人平等25 十二铜
11、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B是一部成文法典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D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26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其源头可以迫溯至古罗马的(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27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他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12、C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D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28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29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 “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且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A议会仍受制于国王B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13、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D国王拥有行政实权30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B议会改革的必要性C成为殖民霸主的可能性D工业革命的必然性3118781887年,英国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由于议会划给议员个人使用的时间过少,使许多私议案不能列入议事日程。这一情况表明A垄断资本主义抑制了个人自由 B内阁对议会立法工作的全面支配C三权分立无法满足资产阶级需要 D英国内阁行政职能进一步扩
14、大32当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如果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ABCD二、主观题33、(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职 位基 本 职 权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四:黄宗羲说:“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2分)(3)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