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咿呀(y)耶稣(y)挪威(nu) 不胜欣羡(xin)B吐露(l) 押赴(f)踱步(du) 沸反盈天(fi)C门槛(kn) 窥知(ku)丰子恺(ki) 露马脚(lu)D侥幸(jio) 碾死(nin)霹雳(p) 寝食不安(qn)解析:选D。“侥”读ji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船舱闲散舶来品听侯发落老羞成怒B理睬 蚂蚁 挖墙脚 寝食不安 陈词烂调C残酷 缴费 紧箍咒 心灰意懒 谈笑风声D欣羡 置备 抱佛脚 循序渐进 冤家对头解析:选D。 A侯候;B.烂滥;D.声生。3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几个十二、
2、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B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C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D这时候在旅馆中所听到的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的一类话了。解析:选A。应为“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C
3、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解析:选D。A.“引领水平”搭配不当,可把“引领”改为“提高”。B.“满足”这个动词缺少中心语,可在句末添加“需求”一词。C.“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一句句式杂糅,可改为“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并且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
4、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各选。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明知自己的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
5、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考得得意的人,有时好像很有把握,在那里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了;但有时听见人说“十个人里头取一个,成绩好的不一定统统取”,就忽然心灰意懒,去讨别的学校的招生简章了。考得不得意的人嘴上虽说“取了要死”,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世间不乏侥幸的例子,万一取了,他们便是“死而复生”,岂不更加欢喜?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我除了早晚听他们纷纷议论之外,白天
6、统在外面跑,或者访友,或者觅画。省立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情太紧张了,不叫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叫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看了回到茶店里来报告。然而这方法缓和得有限。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
7、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但他到底没有死,终于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枝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
8、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5选文第一句话有何作用?答: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用“活泼”一词反衬下文孩子们的复杂心理;引出下文,为下文的叙事做铺垫。6孩子们为什么要投考“不止一个学校”并且要“共同投考”省立学校?答:答案:希望通过几次考试赢得考取的最大可能性,并希望能考入最好的学校深造。7在“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答:答案:单纯、天真而又心理脆弱。(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消失的故乡谢冕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
9、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遗憾和失望。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
10、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
11、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这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
12、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旁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座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
13、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惆怅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8.作者在第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答:答案: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或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和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和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9第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答:答案:前者是指基
14、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会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的房屋。10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了铺垫。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曾经特有的文化形态。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11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对故乡消失的怅惘和哀伤,以及对消失了的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人们用刻板的、千篇一律的方式改变故乡特有的文化
15、形态的痛惜。三、语用创新12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答:解析:回答本题,要根据自己对谦辞和敬辞的知识积累来分析,在把握语境的基础上,该用哪种或不该用哪种,不能混淆。答案:“垂念”改为“常念”或“思念”。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高足”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斧正”改为“指出”。斧正:请人修改文章。“鼎力”改为“大力”或“全力”。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