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1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0河南九师联盟联考)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C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解析】 如图所示,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仍沿用封建王朝政治管理体制,封王称帝,即使在军事达到全盛之后,仍无法避免走向衰弱的命运,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与反封建革命性无关,排除A项;图中信息没有展示出思想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利益划分不均是太平天国内部党争的原因
2、,排除C项。【答案】 D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庞大的军政费用靠攻占城市所得到的库存的金银、没收官绅地主的浮财、各地人民的“进贡”等收入来维持,但收入并不稳定。后杨秀清等建议“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被洪秀全所采纳。这( )A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有所改变B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有利于巩固当时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D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灵活性【解析】 据材料“照旧交粮纳税”说明是太平天国税收政策的变化而不是政权变化,故A项错误;据材料“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可知承认地主土地私有,不能调
3、动农民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由“收入并不稳定”到“照旧交粮纳税”表明太平天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有利于巩固当时的太平天国政权,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 C3(2021三明模拟)“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解析】 依据题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4、的彻底否定,故C项正确;A、B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体现,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D项。【答案】 C4(2021鹰潭模拟)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D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
5、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答案】 D5(2020德州模拟)太平天国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否则问罪。并颁刻了真天命诏书旧遗诏圣书等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籍。这一举措( )A体现了其自身阶级局限性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D实现了内部思想统一【解析】 材料中否定儒家传统的书籍,并且宣扬基督教教义,说明
6、农民阶级并未提出自己的思想,反映了其局限性,故选A项;材料仅仅是宣扬基督教,并未全盘西化,排除B项;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派系,并未实现思想的统一,排除D项。【答案】 A6(2021三明模拟)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 无论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是洋务运动的开展,都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已经”和“全面”;C选
7、项局限在“先进的知识分子”;D选项没有认清楚两个政权的本质。【答案】 B7(2020山东模拟)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解析】 1902年清政府的士兵还有很多“优秀分子”,到了1905年9月废除科举后士兵只有“30多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绝望,开始倾向革命,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失败,且材料与
8、思想解放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西学传播对军队近代化的作用,故C项错误;由“兵士”的构成看,举人、秀才的人数减少,“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 A8(2021广东四校联考)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报刊报道的事件都未加以求证【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1月,袁世凯正指挥清军在武汉与革命党军队激战,而民立报刊登的“北京
9、已为大汉光复”“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假消息在民众中传播,有助于为革命党赢得民心,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A项正确;1911年民国尚未建立,B项中的“广泛”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涉及地方政府脱离清政府,因此无法得出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项;D项表述有夸大之嫌,排除。【答案】 A9(2020洛阳三模)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中“但随着局势
10、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此前一直反对革命,但随着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张謇也转向支持共和,因此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张謇的态度变化,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错误;张謇转向支持共和,并非放弃了政治理想,D项错误。【答案】 B10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
11、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解析】 由材料“立宪派掌握了推进了国内统一”“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可知立宪派缓冲阶级矛盾,推进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创造平稳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立宪派的作用而非立宪派的人员组成,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立宪派的政治目标,排除B项;立宪派通过给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等措施滞缓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促使国家的稳定统一,排除C项。【答案】 D11(2021三明模拟)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
12、作用是()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C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D使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解析】 材料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材料中“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的是民主意识,故A项正确。C项只强调了民族方面,B、D两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排除。【答案】 A12(2020滨州模拟)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 )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
13、开展奠定基础【解析】 根据“各派政治力量展开激烈竞争”可知辛亥革命后对议会席位的谋求催生了近代政党政治,故选B项;这一现象有利于近代政党的产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共产国际的指导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开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排除D项。【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2021宜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
14、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因,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
15、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张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
16、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摘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晩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
17、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等信息可从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官员比例)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洋务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作答。(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固然因革命的
18、冲击所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等信息,可从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等方面归纳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影响;丧失军队控制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答案】 (1)变
19、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14
20、(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种同一的、总的动因会对不同的局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动因所驱使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并起到自己的作用。摘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解析】 首先从材料信息提取观点,然后根据所学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示例一:观点:历史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评析:辛亥革命后,由于北洋军阀连年混战及列强不断侵略,政治十分黑暗,近代中国继续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
21、速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以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建立民主政治,而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力图恢复封建帝制,这一切最终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总之,新文化运动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示例二:观点:历史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评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为维护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又加剧了社会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西方民主共和与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等等,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总之,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与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其他角度论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