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中丞传后叙“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留在我们印象中的不是青青子衿的诗人形象,而是他刚正不阿的散文家气度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硬汉气概。敢为人师的师说、疾言厉色的进学解、让人唏嘘不已的祭十二郎文,那种狂涛迅浪、澎湃汹涌、锐不可当的气势,那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我们不能不产生仰视之感。特别是被贬潮州之后,他不因个人得失而消沉,杀鳄除害,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赎取奴婢。当英雄浴血为国捐躯,无耻小人却散布流言的时候,耿直的韩愈又拍案而起,用如椽巨笔,澄清事实,明辨忠奸。对上直言陈事,兼济天下;在下求是务实,福泽一方。伟哉,韩愈!壮哉,退之!六一居士传那一年
2、年号为庆历,在一个深秋的季节,古道边,你高举一杯浊酒,洒入天际,把京师的烦恼抛在脑后,仰天一笑,挥别送行的亲朋,独自一个人,到下面当太守去了。弹丸之地的滁州迎来了一位年届不惑的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滁州的山水有幸,因不幸的你而名扬文坛,声垂千古。而你,一生为官四十年,自铸伟词千万言。老境铅华已洗尽,自号六一隐世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何等豁达的人生!何等潇洒的醉翁!陆文学自传“少小空门勉做家,习文研理弃袈裟。楚狂接舆神农再,乐伴青猿细品茶。”少因相貌丑陋被遗弃,幸得寺僧拾得收养。在钟声
3、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事务。后逃出僧寺,学识渐长,愈加勤奋。一生鄙夷权贵,遍游山川,考察茶事,后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面对上苍的不公,你自励自强,终成茶圣,沾溉后人;身处乱世的纷扰,你飘然归隐,写就传奇,流芳百代。一代茶圣,令后人敬仰的陆羽。方山子传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中如果缺少了苏轼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受到后人赞赏和追捧的,苏轼绝对是排名第一。因为陶渊明太淡泊了,他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只有苏轼,他的才华让后人艳羡,他的品格
4、让后人效仿。然而,旷达超逸的苏轼,却由衷羡慕着更为旷达超逸的“奇人”方山子,为他立传,使这位奇人名传四方。5张中丞传后叙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赏析】这首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以此诗作答。诗的前两联写景抒情。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诗的后两联
5、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最后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诗意婉转,韵味浓厚。【思考】“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一联,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韩愈生卒年768824字号称谓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籍贯南阳(今河南南阳)主要成就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师说马说写作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
6、元7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进行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于是写了张巡传,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又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
7、悲壮的颂歌。一、字音阙(qu)睢阳(Su)愧耻(ku)饿羸(li) 霁云(j) 须髯(rn)帙(zh) 蚍蜉(p)(f)二、通假字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空缺、缺少远虽材若不及巡者材,通“才”,才能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脏”,内脏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志,标识嵩常在围中常,同“尝”,曾经沮遏其势沮,通“阻”,阻止三、一词多义(1)及(2)就(3)见(4)引(5)而四、词类活用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标榜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使动用法,使投降五、古今异义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古义:始末,事迹详情。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古义:成
8、,成就;功,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事情令人满意。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深知,深入了解。今义: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其讲之精矣古义:谋划。今义:说;说明;论述。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在某处任职。今义:投身到;处理。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古义:处处,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感动、激励。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六、特殊句式省略句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句首省略主语“贺兰进明”)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后省略宾语“之”)判断句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耳”表判断)必以其言为信(“以为”表判断)此矢所以志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9、)死,命也(语气词“也”表判断)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者,也”表判断)被动句城陷而虏(虏,被俘)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被)倒装句其亦不达于理矣(状语后置)而责二公以死守(状语后置)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我的理解此处运用了映衬法。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一方面表现许远为国让贤,显示出了许远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们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作者是怎样为睢阳陷落不是张巡
10、、许远个人的过失辩护的?我的理解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揭示并证明了城失沦入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本文写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理解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
11、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证,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叙议并重,相辅相成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全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
12、事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细节描写,凸显形象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段。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识,许远之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气势充沛,饱蘸激情韩愈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本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文章气势充沛,激情饱满,
13、无论叙事议论,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均极为浓烈,饱含对英雄的信任与敬仰。尤其是“守一城其谁之功也”一段文字,义正词严,激情鼓荡,如金石落地,铿锵有声,震撼人心。这篇文章生动地塑造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的忠烈形象。唐代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叛军很快占领了洛阳,次年又进入长安。张巡遂起兵讨贼,太守许远深明大义,上报朝廷并甘愿做张巡的副手。从至德二年的正月到十月,他们坚守睢阳孤城十个月,“以万名疲弊之卒抗十余万强敌,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破敌十万”,期间艰苦卓绝,残酷壮烈,令人悚然。张巡被围时,曾派部将南霁云杀出重围,到临淮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出于小人之心,竟“嫉巡、远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14、反而想把“勇且壮”的南霁云留为己用,设宴招待他。南面对一桌好饭菜,想起围城内的艰辛,不禁热泪盈眶,猛地拔出佩刀,剁下一手指,以表示他对偏安一方的小人们的愤慨和自己返城的决心。到十月城破,敌人将刀架在张巡的脖子上,逼他投降,他镇定自若,鼓励战友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也英勇不屈,两人骂贼不止,壮烈牺牲。许远被俘后也遭杀害。适用话题读韩愈(节选)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15、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韩愈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
16、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 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当其获
17、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
18、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
19、尽姓韩。(选自觅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赏评】韩愈被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地方官时,没有因身处逆境而沉沦。在短短的八个月任职期间内,为当地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为此,当地修了一座韩公祠来纪念他,并将一座山更名为韩山,将一条江改名为韩江,使其流芳百世。作者善于发掘,写出新意,使我们对韩愈肃然起敬。一、基础考查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蚍蜉(p f)卓效(zhu)遁迹(dn) 宝藏(zn)B书帙(zh) 勉强(qin)羸弱(li) 污垢(u)C雨霁(j) 嵩山(sn)沮丧(j) 睢阳(Su)D秩序(ch) 载重(zi)遏制() 髯客(rn)解析:选C。A项,“卓”读zhu
20、;B项,“强”读qin;D项,“秩”读zh,“髯”读rn。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
21、必以其言为信 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
22、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依:跟随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解析:选C。立:立即,马上。下列语句
23、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B。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于。B项,因:都是连词,于是。C项,以:介词,因;连词,来。D项,为:介词,“何为”即“为何”;动词,写。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好学无所不读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A BC D解析:选D。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不是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排除这三项即可。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译文:(2)为文
24、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译文:(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译文:答案:(1)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他爱学习又努力,无所不读。(2)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3)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打算到州衙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杀害。(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宪宗即位,以旧宫僚屡迁太常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日讲。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如故。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宪宗亦爱重之。明年,诏以本官兼翰
25、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帝每呼“东刘先生”,赐印章一,文曰“嘉猷赞翊”。寻进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珝性疏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员外郎林俊以劾梁芳、继晓下狱,珝于帝前解之。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初,商辂之劾汪直也,珝与万安、刘吉助之争,得罢西厂。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疏上,帝颇讶无珝名。安阴使人讦珝与直有连。会珝子镃邀妓狎饮,里人赵宾戏为刘公子曲,或增饰秽语,杂教坊院本奏之。帝大怒
26、,决意去珝。遣中官覃昌召安、吉赴西角门,出帝手封书一函示之。安等佯惊救。次日,珝具疏乞休。令驰驿,赐月廪、岁隶、白金、楮币甚厚。其实排珝使去者,安、吉两人谋也。时内阁三人。安贪狡,吉阴刻。珝稍优,顾喜谭论,人目为狂躁。珝既仓卒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入内阁,安、吉之党乃益固。珝初遭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之。(选自明史刘珝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B他
27、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C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D他日/珝又折王越于朝/越惭而退/已而西厂复设/珝不能有所诤/至十八年/安见直宠衰/揣知西厂当罢/邀珝同奏/珝辞不与安/遂独奏解析:选C。“已而”在这里作时间状语,“西厂复设”结构完整,应在“设”后断句,排除A、B。这段内容中“珝”“安”均是人名,“珝辞不与”“安遂独奏”句意完整,故在“安”前断开,排除D,故选择C。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28、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指通过殿试考试的人。B文渊阁,最初只是承载藏书、编书功能,但明代时一度成为大学士办公的事实上的内阁。C西厂,明代时与东厂并称的特务组织,都是宦官提督,从事特务活动。两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D言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的官员,言官制度在明清时达到顶峰。解析:选D。“在明清时达到顶峰”错,应该是在明朝时达到顶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珝深受推重,仕途亨通。他中进士后曾任东宫侍讲,后经多次升迁,入朝担任御前日讲官,深受皇帝推重,官职屡有升迁。B刘珝性格坦率,为人直爽。因为他是宪宗旧臣,遇到事情从
29、不回避。他多次上书朝廷,劝谏皇帝,为林俊解围,罢免了李孜省,还与人合力罢除了西厂组织。C刘珝受到排挤,请求退休。刘珝拒绝了万安一同上书请求撤除西厂的邀请,被万安中伤,再加上他的儿子做了不得体的事,最终被皇上舍弃,刘珝上书请求退休。D刘珝恪守孝道,事亲至孝。刘珝任职期间,母亲病亡,他离职回家,在墓旁庐舍里守孝三年。致仕回乡后,侍候父亲极为孝顺。父亲死了,又在墓旁搭庐舍守孝。解析:选B。“罢免了李孜省”错误。由文中“李孜省辈左道乱政,欲动摇东宫。珝密疏谏,谋少阻”可知,刘珝秘密地上书劝谏,稍微阻止李孜省等人的阴谋。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珝每进讲,反覆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
30、译文:(2)素薄万安,尝斥安负国无耻。安积忿,日夜思中珝。译文:答案:(1)刘珝每次入朝讲学,反复开导,言辞语气刚直,听的人为之悚惧。(2)刘珝一直轻视万安,曾经斥责万安辜负国家不顾羞耻。万安忿恨郁积于心,日夜想法中伤刘珝。刘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授官编修。天顺年间,担任右中允,侍讲东宫。宪宗登上皇位,他因为是以前宫中的属僚多次升迁至太常卿,兼任侍读学士,值班御前讲席,任日讲官。成化十年,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像以前那样担任讲官。刘珝每次入朝讲学,反复开导,言辞语气刚直,听的人为之悚惧。学士刘定之称他为讲官第一名,宪宗也喜爱并推重他。第二年,诏命以原来的官职兼任翰林学
31、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皇帝每次都叫他“东刘先生”,赐给他一枚印章,印文是“嘉猷赞翊”。不久晋升为吏部尚书,再次加官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写成,加官太子太保,升任谨身殿大学士。刘珝性格粗疏直爽。自以为是宫僚旧臣,遇到事情不回避。员外郎林俊因为弹劾梁芳、继晓被关进监狱,刘珝在皇帝面前为他解围。李孜省等人用邪道扰乱政事,想改换东宫。刘珝秘密地上书劝谏,那个阴谋被稍微阻止。刘珝一直轻视万安,曾经斥责万安辜负国家不顾羞耻。万安忿恨郁积于心,日夜想法中伤刘珝。当初,商辂弹劾汪直,刘珝和万安、刘吉帮助他抗争,得以罢除西厂。某一天,刘珝又在朝堂责备王越,王越羞愧地退了下去。不久西厂重新设立,刘珝
32、不能有所劝谏。到了成化十八年,万安见汪直的宠幸衰微了,揣想西厂应当罢除,邀请刘珝一齐上奏。刘珝推辞不参与,万安于是独自上奏。奏疏呈上去,皇帝很惊讶没有刘珝的名字。万安暗中叫人揭发刘珝和汪直有牵连。恰逢刘珝的儿子刘镃邀约妓女放荡地喝酒,同乡赵宾开玩笑写了刘公子曲,有人增加添饰淫秽的话语,混杂在教坊院本中上奏。皇帝十分气愤,下决心舍弃刘珝。派遣宦官覃昌召集万安、刘吉到西角门,拿出皇帝亲手写的一封信函给他们看。万安等人假装急忙救助刘珝。第二天,刘珝上书请求退休。皇帝命令他乘驿马返家,赐给他很丰厚的月廪、岁隶、白金、纸币。实际上排挤刘珝使他离开的,是万安、刘吉两个人的阴谋。当时内阁有三个人。万安贪婪狡
33、猾,刘吉阴险刻薄。刘珝稍微好一些,但是因为喜欢谈论,人们认为他浮躁轻狂。刘珝已经仓促引退,而彭华、尹直相继进入内阁,万安、刘吉的党派于是更加稳固。刘珝当初遭逢母亲丧事,在墓旁庐舍里守了三年孝。等他致仕回乡后,侍候父亲极为孝顺。父亲死了,又在墓旁搭庐舍守孝。弘治三年去世,谥号“文和”。嘉靖初年,因为谏官的请求,皇帝赐祠庙匾额为“昭贤”,仍然派遣官员祭祀他。三、语言表达仿照下面的示例,以“独断”为话题,另写四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句式与示例相同。合作提升自身实力,合作促使对方强大,合作实现双方共赢。合作是一本智慧厚重的书。答:解析:前三句应构成排比,体现递进。第四句应为比喻。四句句式应
34、与例句基本相同,内容贴切。答案:(示例)独断暴露内心狭隘,独断伤害他人心灵,独断影响彼此关系。独断是一把冰冷锋利的剑。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赞成者说:(不超过30个字)质疑者说:(不超过30个字)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简明、得体。内容上要观点鲜明,表达准确,用词得体,形式上要注意句式的限定和字数的限制。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赞成者:上学、放学接送孩子,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保障孩子的安全。质疑者:孩子的时间节约了,家长的时间算不算?高中生难道还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