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分层作业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20浙江学业考)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开始,有更多的官员以多
2、种名号参与宰相事务,使得宰相成为了一个集体,在政事堂商议办公,这说明了宰相的权力更加分散,故选A。B说法错误,宰相增多不是贵族化;“外朝”出现在汉代,C错误;材料看不出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化,D错误。2.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图中政事堂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政事堂的设置旨在()A.提高决策效率B.加强中央集权C.防止大臣专权D.分割宰相权力【解析】选A。从表中可以看出,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办公处,可以提高效率,故A正确;政事堂是宰相的办公场所,体现中枢权力制度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B错误;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防止大臣专权,但这不是设置政事堂的目的,故C、D排除。3.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
3、制有三省。尚书、中书、门下省,下有六部去分工。分相权,互牵制,中央集权有保证。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制约D.隋唐后历朝都完全沿袭这种制度【解析】选D。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为加强皇权,不断变革中央政治制度,后世并非完全沿袭三省六部制,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4.(2020北京学业考)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三司B.门下省C.枢密院D.政事堂【解析】选C。宋朝宰相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掌管军事,与材料“掌军国机务”
4、相符,C正确。三司使负责财政,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事堂为行政机构,A、B、D不符合题意,排除。5.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宰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解析】选C。抓住题干“宋太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C符合史实且与题意相符,故选C。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均不符合题干“其核心是围绕”的要求,具有一定片面性。6.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选官
5、标准主要是()A.门第B.军功C.才学D.声望【解析】选C。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它突出个人的才学,故本题选C。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此外,刘邦为“矫秦皇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材料二(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摘编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
6、哪些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汉初“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和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8分)(2)据材料二,元代设置了什么机构对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简述其历史意义。试用一句话概括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承秦制的角度进行归纳;第二、三问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可知,汉初“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该措施导致的后果是诸侯坐大,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第(2)
7、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可知,元代设置了行省制对地方实施行政管理;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作答;第三问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逐步加强方面概括即可。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措施: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果:受封王侯在封地上拥有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2)机构:行中书省(或行省)。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20广州高
8、一检测)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卫生用具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解析】选C。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A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君权得到加强,故C正确;侍中的地位上升,反映的是君权加强,与削弱地方无关,故D错误。2.观察下面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9、()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解析】选A。从唐朝宰相之间的相互牵制发展到元朝只有一个中书省,说明了元朝时相权是相对集中的,A符合题意,正确;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加强而非削弱,B不符合题意,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权一直是独尊的,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选A。3.(2020许昌高一检测)尚书在战国时也作“掌书”,秦代食俸禄六百石,为低级官员。汉武帝时,选拔尚书、侍中组成“中朝”(或“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构。材料说明()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
10、封建君主权力不断强化C.士人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皇帝亲选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说明相权在削弱,君权在加强,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A;C不符合史实,尚书、侍中是皇帝的亲信,并未威胁到皇权,排除;D不符合史实,内朝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4.史载:“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其恩数廪禄,与参、枢等。”从中推测,“计相”可能是指()A.治粟内史 B.三司使 C.参知政事 D.枢密使【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反映
11、的是北宋的三司使,故B正确;治粟内史是指秦和西汉初期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吏,故A错误;参知政事是宋代的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C错误;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故D错误。5.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监御史B.郡守C.州牧D.刺史【解析】选D。依据“汉武帝”可知是西汉时期的政策;由“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可知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深化点拨】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不同(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2)从
12、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取消这一制度。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6.(2020中山高一检测)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B.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D。依据材料的表述,古代朝廷将地方事权分割为军事、民政、财政和司法,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有利
13、于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朝廷分割地方事权,无法体现削弱相权,故A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将地方事权分割,只是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故B错误。依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互相牵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C错误。7.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A.精英教育不断强化B.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C.考试人数逐年下降D.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州试录取率不断下降,说明选拔人
14、才更加严格,绝大多数人不能被录取,体现精英教育的特征,故A正确。录取率低不能说明录取的总人数在减少,不能体现入仕为官的人数降低,即统治基础日益受到削弱,故B排除。录取率下降并不意味着科举考试的人数下降,C排除。“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过于绝对化,而且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缓和社会矛盾,故排除D。【补偿训练】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解析】选C。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由
15、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德行”,即品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由世家大族担任的品评官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选拔官员的依据主要是考试成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8.下图所示为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所作的评价,该制度应是()A.秦朝的郡县制B.汉代的刺史制C.元朝的行省制D.明朝的内阁制【解析】选C。“行动的中央政府”指的是行中书省即行省,而元朝的行省制度也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能够起到“权只在中央”的作用,所以该制度应是元朝的行省制而非其他选项的制度,故
16、选C。二、非选择题(18分)9.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元刘孟保等南台备要材料三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
17、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出现的问题。(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4分)(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6分)(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谈谈你的认识。(4分)【解析】第(1)题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可。汉朝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王国问题,随着实力的增强,王国不断叛乱,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第(2)题材料二中的“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足以证明元行省拥有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元行省拥有的权力
18、主要包括经济、军事大权,特别是元行省还有紧急事务处置权。元行省的权力如此之多也足以证明行省设立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3)题材料三中顾炎武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郡县制度,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分封制度的优点来消除郡县制度的一些弊端。第(4)题,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在回答认识时主要是从多个角度来谈。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问题: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国家行政命令难以在封国内推行;威胁中央集权。(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限制;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任答两点即可) (3)看法: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社会不可倒退实行分封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于集中。(4)认识:正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地方管理是维护统一的需要;中央强化对地方管理的同时须适当放权以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