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9731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解析》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一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分值:150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在1979年,邹衡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毫无疑问,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

2、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殷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

3、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换言之,尽管以王陵、文字等“铁证”为主要依据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夏文化问题,但它却不能算作考古学研究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遗迹遗物之上。换句话说,离开了这些“铁证”,考古学真的就对夏文化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邹衡先

4、生早就说过,有人之所以“怀疑遗址中常见的陶片能据以断定文化遗迹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是因为“他们对现代科学的考古工作还不十分了解”。所以,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实际上是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都邑推定法”盛行的后果就是研究者往往容易深陷于某一处遗址或某一种考古学文化,期盼能够从一个点上形成突破口,从而“毕其功于一役”。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研究者围绕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大做文章,企图从遗址性质或文化分期上来解决夏文化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异说和无谓的纷争。这种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不过是研究者们“用简单的方式各抒己见”而造成的虚假繁荣。他们争

5、说夏文化,实际上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是非常不严肃的。(摘编自孙庆伟鼏宅禹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过去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很多发现证实了夏文化存在。考古实践表明,探索夏文化,“方法”重于“发现”。B. 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C. 考古学这门学科,应有更多的研究主体和方法,所以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究上。D. 夏文化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异说和纷争,其根源是研究者用简单的思维方式使用“都邑推定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

6、为采用“都邑推定法”探索夏文化存在偏差,这导致当前学术界对于夏文化认识不一。B.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都邑推定法”,再指出其大体分类,并且对此进行了解说。C. 文章第三段关于殷墟的假设论证强调,按“都邑推定法”探寻夏文化必须找到“夏墟”和文字。D. 文章第四段作者引用邹衡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探索夏文化不必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都邑推定法”在夏文化的探索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存在不足和局限,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B. 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以先论定桀都所在,再定早商文化,进而追溯夏文化为研究思路。C. 学者

7、们意欲找到如“殷墟”的“夏墟”,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是他们偏爱“都邑推定法”的原因。D. 即使找不到“夏墟”,找不到王陵、文字等“铁证”,我们也依旧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来探寻研究夏文化。【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无中生有。原文说“不但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故原文并未“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B项,“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说“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

8、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由此可知,“二里头遗址西亳说”是第二类方法,即由商上溯推夏,“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是第一类方法,二者不能等同。 C项,“遗迹遗物”以偏概全。文中说“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这类遗迹遗物”并非泛指所有的遗迹遗物,故“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

9、究上”是错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必须找到”曲解文意。原文说“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王陵和文字不是同时必需的两个条件,或然变成了必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论定桀都所在”张冠李戴。原文说“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故并非“论定桀都所在”,而是“论定成汤亳都所在”。故选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小题共15分)阅

1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织王开岭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

11、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

12、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

13、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

14、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

15、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

16、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B. 第三段突然陡转,写“女织”蒸发,表明作者的惋惜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C. 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作者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D. 第五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

17、的少女,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5. 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冋答。6.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7. 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对两位母亲通过“女织”表达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的赞叹。借助两位母亲形象,体现了“女织”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灵魂。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女织”逐渐消匿的遗憾。交代本文的写作动机,由面到点,将“女织”具象化,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6. 运用比喻,将“女织

18、男耕”的图景的消失比喻为漏钟停了,表现了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善感的心灵,其深处对消失的“女织”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只会惋惜、遗憾。 7. 勾勒出“女织男耕”美好图景,引出了下文对“女织”消逝的反思及惋惜,表达了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并与下文“男不耕女不织”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女织”消逝的惋惜和遗憾。【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错,本文的确有对“女织”蒸发的惋惜之意,但由此强行、生硬“延伸”出来的结论“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程度过重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19、文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答出两位母亲的特征,然后分析和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还要注意和主旨联系。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一位是自己的母亲。文中写到,“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另一位是新闻报道中的骨癌妈妈,“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

20、,两位母亲都通过“女织”,表达了作者赞叹母亲们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作者在前文第三段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所以,在文章结尾的三段文字中,作者借助两位母亲形象,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女织”逐渐消匿的遗憾。同时,体现了“女织”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灵魂。结合上文“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

21、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分析,最后丹姐写到两位母亲,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动机,由面到点,将“女织”具象化,丰富了文章的内容。【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第(1)题是“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联系前段,句中的“它”指“女织男耕”的图景,运用比喻,把“女织男耕”的图景比喻成滴空了水的漏钟,将“女织男耕”的图景的消失比喻为漏钟停了,表现了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第(2)题是“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22、结合前句“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分析,句中的“敏感的体质”是指善感的心灵,“灵魂会觉微凉”是说心灵深处对消失的“女织”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只会惋惜、遗憾。【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要分析其与标题、下文内容的关系。开头第一句“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总写了女织男耕是古人的生活图景。接着作者写“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

23、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作者引用诗句,勾勒出“女织男耕”美好图景,诗意地突出了女织生活的具体功用与情意寄托。结合下文,“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分析,引出了下文对“女织”消逝的反思及惋惜,表达了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并与下文“男不耕女不织”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女织”消逝的惋惜和遗憾。二、古诗文阅读(共47分)(一)文言文阅读(28分)阅读下面的

24、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宗明,字诚甫,鄞人。正德九年进士。除南京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尝从王守仁论学。宁王宸濠反,上江防三策。武宗南征,抗疏谏,寻请告归。嘉靖二年,起南京刑部郎中。张璁、桂萼与朝臣争论“大礼”,从南京应召入都,尚未上路。三年四月,璁、萼、黄绾及宗明联疏奏曰:“今日尊崇之议,以陛下与为人后者,礼官附和之私也。以陛下为入继大统者,臣等考经之论也。陛下何不亲御朝堂,进百官而询之曰: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帝之子遵太祖兄终弟及之文奉武宗伦序当立之诏入承大统非与为人后者也前者未及详稽,遽诏天下,尊孝宗皇帝为皇考,昭圣太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后别加本生之称,朕深用悔艾。今当明父子大伦,继

25、统大义,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为皇伯母,而去本生之称,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此万世通礼。”奏入,帝大悦,卒如其言。明年出为吉安知府,迁福建盐运使。六年召修明伦大典,以母忧归。服阕,征拜光禄卿。十一年擢兵部右侍郎。其冬,编修杨名以劾汪鋐下诏狱,词连同官程文德,亦坐系。诏书责主谋者益急。宗明抗疏救,且曰:“连坐非善政。今以一人妄言,必究主使,廷臣孰不惧?况名搒掠已极,当严冬或困毙,将为仁明累。”帝大怒,谓宗明即其主使,并下诏狱,谪福建右参政。帝终念宗明议礼功,明年召拜礼部右侍郎。辽东兵变,捶辱巡抚吕经。而帝务姑息,纳镇守中官王纯等言,将逮经。宗明言:“前者辽阳之变,生于有激。今重赋苛徭

26、悉已厘正,广宁复变,又谁激之?法不宜复赦。请令新抚臣韩邦奇勒兵压境,扬声讨罪,取其首恶,用振国威,不得专事姑息。”帝不从,经卒被逮。宗明寻转左侍郎,卒于官。(节选自明史黄宗明传有删改)8.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南京兵部主事 任命B. 卒如其言 最终C. 廷臣孰不惧 哪个D. 当严冬或困毙 有的9.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以陛下与为人后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 礼官附和之私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 卒如其言 吾未见其明也D. 卒于官 泛舟于赤壁之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

27、献帝之子/遵太祖/兄终弟及之文/奉武宗伦序/当立之诏/入承大统/非与为人后者也/B. 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帝之子/遵太祖/兄终弟及之文/奉武宗/伦序当立之诏/入承大统/非与为人后者也/C. 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帝之子/遵太祖兄终弟及之文/奉武宗伦序当立之/诏入/承大统/非与为人后者也/D. 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帝之子/遵太祖兄终弟及之文/奉武宗伦序当立之诏/入承大统/非与为人后者也/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宗明,进士出身,在兵部、刑部都任过官职,为人有学问,曾递交过关于长江防务的三篇策论,为人正直,曾抗言

28、上书劝阻武宗亲自南征。B. 嘉靖三年四月,张璁、桂萼、黄绾和宗明四人联名上书,他们的意见与礼官、权臣的意见相反,这篇奏疏递进去,世宗非常高兴,结果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办了。C. 嘉靖四年宗明就出任吉安知府,后又升为福建盐运使,六年因母亲死了,他回家守丧,三年后除下孝服,又担任光禄卿,可见皇上对他很关心。D. 面对变乱,黄宗明态度强硬,他下令新任巡抚韩邦奇领兵压境,扬言讨伐,捕捉那些首犯,用以弘扬国家的威严,对变乱者决不能一味姑息。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重赋苛徭悉已厘正,广宁复变,又谁激之?法不宜复赦。(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

29、)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8. D 9. B 10. D 11. D 12. (1)现在沉重严苛的赋税徭役都已得到纠正,广宁又发生兵变,这又是谁引发它的呢?按照法律不应该再赦免他们的罪行。(2)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3)那箫声呜呜咽咽,像怨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4)不了解断句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我没看出那种

30、人是明智的。【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当严冬或困毙”的意思是时逢严冬,如果他被打死。其中“或”,连词,表假设,如果。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者”,助词,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判断,“者也”连用常表示判断。B.“之”,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其”,都作代词,那样。D.“于”,都作介词,在。现在关于尊崇献帝的讨论,以为陛下是给别人过继当儿子的意见,是礼官附和权臣的私意;以为陛下是入继王位的天子,这是我们考证经典而得出的结论。故选B。【10题详解】本题

31、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朕以宪宗皇帝孙子,孝宗皇帝侄子,兴献帝儿子的身份,遵照太祖皇帝兄终弟及的明文,接受武宗颁发的按辈份、排行我该立为天子的诏书,然后入宫继承王位,并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的。句中,“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帝之子”,三个为并列短语,中间断开,排除AC两项;“遵之文”“奉之诏”两个动宾结构,“奉”前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他下令新任巡抚韩邦奇领兵压境”张冠李戴。由原文“请令新抚臣韩邦奇勒兵压境”可知选项中“他下令”与原文不符合,应为“请求皇上下令”。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

32、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厘正”,纠正;“变”,兵变;“激”,激发,引发;“法”按照法律,按理。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假”,借助;“利”,走得快;“致”,到达;“水”,游泳;“绝”,横渡。第(3)句关键得分点为:“其”,那;“如”,像;“绝”,断;“缕”,细长丝线。第(4)句关键得分点为:“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断句知识;“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有的;“师”,从师学习,“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明”,明智。【点睛】参考译文:黄宗明,字诚甫,浙江鄞县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初任南

33、京兵部主事,升员外郎。他曾经跟着王守仁研究学问。宁王宸濠造反时,他曾递交过关于长江防务的三篇策论。武宗要亲自南征,他抗言上书劝阻,不久请假回乡去了。嘉靖二年(1523),朝廷又起用他为南京刑部郎中。张璁、桂萼与朝臣争论“大礼”,从南京应召入都,尚未上路。三年四月,张璁、桂萼、黄绾和宗明四人联名上书说:“现在关于尊崇献帝的讨论,以为陛下是给别人过继当儿子的意见,是礼官附和权臣的私意。以为陛下是入继王位的天子,这是我们考证经典而得出的结论。陛下为什么不亲临朝堂,召见百官问话说:朕以宪宗皇帝孙子,孝宗皇帝侄子,兴献帝儿子的身份,遵照太祖皇帝兄终弟及的明文,接受武宗颁发的按辈份、排行我该立为天子的诏书

34、,然后入宫继承王位,并不是过继给人当儿子的。上一次我没来得及仔细考究,就马上发布诏书通告全国,尊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昭圣太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后另外加称“本生”字样,朕深感后悔。现在应该体现父子间的伦理,继承王位的道理,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太后为皇伯母,去掉“本生”字样,称兴献帝、后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这才是万世可行的大礼。”这篇奏疏递进去,世宗非常高兴,结果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办了。第二年就出任吉安知府,后又升为福建盐运使。六年召入朝中编撰明伦大典,因为母亲死了,他回家守丧。三年后除下孝服,就被征召回朝,担任光禄卿。十一年(1532),宗明升任兵部右侍郎。这年冬天,编修杨名因为弹劾

35、汪鋐被关进诏狱,供词牵涉到同事程文德,文德也因此被逮捕。世宗的诏书更急切地想要他们供出主谋来。宗明抗言上书搭救他们,并且说道:“连坐并不是什么善政。现在因为一个胡说几句话,就一定要追查主谋,这样朝廷中的大臣哪个不害怕?况且杨名已被拷打到极点了,时逢严冬,如果他被打死,岂不是有害于陛下的仁德和明智。”世宗大为恼火,说宗明就是主谋,把他也关进诏狱,后来贬出去当了福建右参政。世宗最后还是想到宗明讨论“大礼”时的功劳,第二年召他回朝做了礼部右侍郎。辽东发生兵变,把巡抚吕经给捶辱了一顿。但是世宗一意姑息,听信镇守中官王纯等人的话,打算逮捕吕经。宗明说:“上一次辽阳兵变,是因为有所引发。现在重赋苛徭都已得

36、到纠正,广宁又发生兵变,这又是谁引发它的呢?按照法律不应该再赦免他们的罪行。请传令新任巡抚韩邦奇驻兵压境,扬言讨伐,捕捉那些首犯,用以弘扬国家的威严,不能一味姑息。”世宗不听他的劝告,吕经最后被逮捕了。宗明不久后改任礼部左侍郎,死于任上。(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注】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多次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反叛。而安禄山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地位显赫。孙吴: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37、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闭门,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以“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塑造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B.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写诗人登上塞垣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境界阔大。C.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揭示了“边城何萧条”的原因。边地连年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向来反复无常。D. 本诗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议论抒情,出言精警,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14. 诗歌后四句表

38、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3. C 14. 对统治者失策的批判:“诸将已承恩”是统治者错用朝中奸臣,而使边境荒凉、边患严重,于是诗人痛斥统治者所用非人;对边城守将不力的批判:边城守将以边功邀宠,只顾私利,守边失策、无能;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两句写诗人虽有安边的策略与自信,渴望成就一番功业,却不被重用,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的愤懑;因志不得伸而归隐的无奈:“独”写出了无用武之地的孤独,“闭门”借陈寔“闭门悬车”的典故写出了作者因有感世道黑暗而拒绝入仕的落寞。【解析】【13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边地连年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向来反复无常”

39、理解错误。边地连年兵戈相交,主要是因为安禄山逼反;“向来反复无常”理解也有误。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意思是: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已得封赏无心边防。面对边城的连年战乱,奸邪得志,诗人却只有满腔愤慨,无可奈何。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诸将腐败无能的愤怒,连安定边疆的良策都没有,却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如何让人不惆怅。“岂无安边书?”句,以强烈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痛斥统治者所用非人;“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意思是: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

40、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诗人具有满腹才华,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却得不到重用,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情跃然纸上。“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亦写出了作者因有感世道黑暗而拒绝入仕的落寞。(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15.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两句是“_,_”。(3)“_,_”却能

4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也”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4)赤壁赋中的“_,_”慨叹人生很短促,人的个体很渺小。(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6)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8)苏轼赤壁赋中“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

42、至千里 (3). 纵一苇之所如 (4). 凌万顷之茫然 (5). 蚓无爪牙之利 (6). 筋骨之强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8). 用心躁也 (9). 寄蜉蝣于天地 (10). 渺沧海之一粟 (11). 位卑则足羞 (12). 官盛则近谀 (13). 犹且从师而问焉 (14). 而耻学于师 (15). 闻道有先后 (16). 术业有专攻 (17). 盈虚者如彼 (18). 而卒莫消长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跬”“至”“苇”“凌”“筋”“蚓”“蛇鳝”“躁”“寄”“蜉蝣”“渺”“粟”“卑”“谀”“盛”“攻”“犹”“卒”。三、语言文字运用

43、(21分)16. 下列选项中,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均恰当的一项是 ( )宋江刚平定河北,又奉诏统领大兵二十余万,向南进发,征讨淮西,真是席不暇暖。往古来今,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是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作为国产路面机械品牌,中联重科不孚众望,取得了施工单位和监测单位的一致好评。新近有个知县上了个条陈,其中有些话窒碍难行,毕竟是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统计学老师说,抽样调查就如同管窥蠡测,都是利用少数的样本去推测事物的全貌。世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行相生相克,往复循环;万物负阴抱阳,薪火相传。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

44、力。席不暇暖:指连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结合语境“宋江刚又”,符合句意,对。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此处形容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少,符合句意,对。不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没有使群众信服,不符合语境“取得了施工单位和监测单位的一致好评”,错。书生之见: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迁腐主张,符合语境“窒碍难行”“纸上谈兵”,对。管窥蠡测: 指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含贬义,不符合句意,错。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对象使用错误,错。故选B。17. 下列各

45、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B. 一个天使般的微笑若能化解一个人多年的苦闷,就因该是无价的,也应该是解决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C. 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就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D.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不只是而是”关联词搭配错误,应改为“不是而是”。B动宾搭配不当,“解决困境”错,应改为“摆脱困境”。D动宾不搭配,“养活一家人的生

46、活”错,“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应删除“的生活”。故选C。18. 下列各句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 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C.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D.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47、”。“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C“晦指农历三十”错。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D“六经”不包含论语。“六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故选B。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C. 他是我最信任朋友,头脑灵活,处

48、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A项,表达得体。B项,献丑: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自己谦虚,称

49、自己水平不高。此处用于“出了差错”“道歉”,不合语境,可以改为“对不起”或“请原谅”。C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此处用于自己询问别人,用错对象。D项,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用于称别人的妻子,用错对象。故选A。【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注意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

50、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20. 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随着“十一”黄金周的临近,旅游商家也都纷纷拿出各自的“压箱货”。据了解显示,携程平台已有约4000家以上国内旅行社上线了数万款国庆旅游产品,涵盖数十个主题和亚文化领域。目前上线的产品覆盖有“安心游”标签,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旅游市场瞬间火热,不少热门目的地也出现了预订量、价格明显上涨的现象。【答案】(1)语句;“据了解显示”删除“显示”;(2)语句;“携程平台已有约4000家以上国内旅行社”修改为:“携程平台已有4000家以上国内旅行社”或“携程平台已有约4

51、000家国内旅行社”;(3)语句;“覆盖有安心游标签”修改为:“都贴有“安心游”标签”或“都带有“安心游”标签”;(4)语句;“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修改为:“同时还将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措施”;(5)语句;“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修改为:“在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据了解显示”,“据”和“显示”两种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删去“显示”即可。语句,“约4000家以上”错误,不合逻辑。此处的“约”是副词,表示对数量、时间不很精确的估计,后面可带确切的数量词(短语),也可带概数(短语),但必须以一个确定的数目为基准。删去“以上”即

52、可。语句,“覆盖有安心游标签”错误,搭配不当。“覆盖有”与“标签”不能搭配。可将“覆盖有”改为“贴有”。语句,“采取验码、测温、消毒等”错误,成分残缺。缺少与动词“采取”搭配的中心词“措施”。语句,“大量出游需求的刺激下”错误,成分残缺,“在下”搭配,充当句子的状语,因此应在“大量”前补上“在”。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20年9月5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冬奥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在首都国际机场正式亮相并飞往成都完成首航。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携手航空客运服务合作伙伴国航设计喷涂的首架

5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得名源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各取首字“冰”“雪”既体现了冬奥会冰雪运动特点,又紧扣“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的美好愿景。首航结束后,“冬奥冰雪号”将陆续在广州、上海、武汉、杭州等各地亮相。【答案】2020年9月5日,国航首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正式亮相北京并完成首航,随后将在广州等地亮相。【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通读全文,本文段涉及四个句子。第一句“2020年9月5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冬奥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在首都国际机场

54、正式亮相并飞往成都完成首航”,包括时间和飞机亮相事件两个要素。第二句交代飞机特征,可作为要点补充。第三句交代“冬奥冰雪号”的得名来源,相对中心事件来讲是次要信息。第四句是首航结束后将要有的事项,属新的要点。新闻要简洁,时间和事件不可缺,第一句和第四句均是事件,可加以连缀。第二句是飞机“冬奥冰雪号”的特征,可转化为第一句主语的修饰成分,写成“国航首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主语表意更为明确。另外,鉴于字数限制,可省略第三句得名来源这一次要信息,将“将陆续在广州、上海、武汉、杭州等各地亮相”简化为“将陆续在广州等地亮相”。将以上要点信息加以整合,最终可将句子表达为:

55、2020年9月5日,国航首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彩绘飞机“冬奥冰雪号”正式亮相北京并完成首航,随后将在广州等地亮相。四、作文(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有人说,人生就是行走在天地间。告别懵懂青涩的少年时代,高中生正张开双臂拥抱五色斑斓的青春。一路走来,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或者是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有你。一路有你,我的心中有春天;一路有你,我的天空有阳光;一路有你请围绕“一路有你”的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

56、;不少于800字;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答案】例文一路有你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天籁之响,音音珠玑,我仿佛翻开了那清油灯下泛黄的线装书,来到山谷的江南。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河洲,河底漂浮着柔软的水草。嗅着那散发了两千年的蒹葭的晚香,细品那愈加吟诵愈显天真的民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吹笛,恰似吟诗,每每轻按六孔,便如沐浴久旱的甘霖轻松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十年竹笛生涯,十年辗转流连,多少次在冷漠中重拾温情,只感谢一路有你。记得幼年那个孱弱的我那与竹笛不相上下的个头,那气息短弱的断断续续,那细瘦得堵不住笛孔的手指,可就是一个这样的我,却执意地选择了竹笛,不为文人雅士的丝竹之

57、美,只因靠在墙角听老师吹奏时,我曾陶醉过。于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便有你相伴。记得第一次吹一首完整的小河淌水,我手持着你,用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和热爱,把我的情感付诸你。那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为我鼓掌,我喜极而泣,我爱我的音乐。后来的日子,我携着你,你伴着我,就这样心照不宣、义无返顾地走了过来。在你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茂林修竹的清雅丰美,体会到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大恢宏,那是一种襟怀天下的气度,那是一种天真无饰的期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以及与音乐共舞的忘我的潇洒。中考的时候,曾一度冷漠了你。成绩知晓以后,却第一个把喜讯告诉了你。这才发现,一路风风雨雨,早已与你不离不弃。在你的包

58、容下,我的手指随心所欲地跳跃,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我捧着你,恰似与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相拥。雁过无痕,风吹无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跟随我,品味过春荣夏酷,见证了秋凄冬寒,永不厌倦地听我诉说,为我分担,感谢一路有你。如今一步一步走向高考,我依然不肯离开你。时常一杯香茗,一本书,一曲葬花吟,便是一场异常充实的晚自习。每每吹奏,便仿佛来到花冢之前,与潇湘妃子同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任思绪飞游之后,便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仿佛肩负着你无限的希冀。吹奏着你,总感觉到一种歌之即在、不歌亦艳的光荣,引导并抚慰着我。一路有你,我充满力量,一路有你,我一往无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

59、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从话题来看,“一路有你”,“一路”可以是指一条具体的路,也可以取它的比喻义,写一条抽象的路,如求学之路、人生之路、进步之路、成功之路等等。“一路有你”,意味着这个“你”必须贯穿“我”的这“一路”的全过程。那么“你”指什么?材料中说“是谁在用心呵护照顾你,用理解的目光默默地注视你?又是什么在感动和激励着你,抑或常常困扰迷惑着你是亲人的关爱,师友的支持,还是知识的指引,美丽的憧憬”可见,“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你”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如父母、老师同学、某一本书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知识、理想、憧憬、诗歌、音乐等等。因此本题可写的角度很多,可

60、以表达亲情,可以表达友情,可以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还可以反映某种兴趣爱好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等等。另外,标题为“一路有你”,建议考生写作中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来叙述,这样有利于扣题和抒发情感突出文章主题。行文时可依据标题首先点明“你”的内涵,如把“你”定位为父母,然后通过叙事和描写,展现“你”在“一路”上对“我”的陪伴,表现几个关键点上对“我”的影响,如影响“我”的选择,影响“我”在事情上的成败等,从而表达主题。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还要关注文体,因为本次要求写作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体要鲜明。立意:(1)歌颂亲情,如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通过叙写成长之路上父母一路陪伴、影响自己的小故事,歌颂父爱和母爱的伟大

61、。(2)表达感恩之心:如写老师或朋友一个阶段对自己的帮助,表达对老师或朋友的感恩之心。(3)表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通过写为理想而奋斗的小故事,表达人生路上有理想为伴,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素材:1.每一次看到你,都感到亲切;每一次看到你,都感到愉悦,内心充满着无穷的力量。儿时的我喜欢那种与纸张磨搓的感觉,心中有着一阵莫名的悸动,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往你里面窥探。不知不觉,爱上你那指间的世界。闲暇时翻阅着,跟着你童话般的思绪行走着,想象着那美好的一切。你让我想到海面上盖着一座水晶房,里面住着你和我,想象着我在和你倾心交谈有时渴望白云上开满了花朵,我和你在周游列国。彼时的你和我,幼稚而又可爱,懵懂亦很

62、快乐。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你,爱上与你一起行走的感觉2. 细细一想,从我出生到现在,也是有了十来年的岁月。在这十来年的成长路上,或风雨交加,或阳光明媚;或荒凉寂寞,或鸟语花香。您总是不弃不离地陪在我身边,为我做前进路上最美的太阳。因此,一路有你,一路花香。十三年前,是您用您那炙热的手,捧起了呱呱落地的我,用爱用责任,汇成羽翼,小心的保护着我。3. 也是这羊肠小道,喜欢疯跑的我又将奶奶甩得远远。然而一个踉跄,便重重摔了一跤。鲜血从膝盖上不断渗出,我的眼泪断了线似的从眼眶里涌出。吓坏的奶奶索性小跑过来,口中批评,而目光却慈爱而急切.夕阳西下,我趴在奶奶温暖的背上,伤口不再隐隐作痛,斜偎着脑袋,幸福的

63、口水从我的嘴角漏出,如夕阳渲染了天空,沾湿了她的衣服。这一路走来,一路风雨,夹杂着恐惧与孤单;然而,奶奶,一路有您,风雨相携,我知道,我能战胜一切,迎接阳光。4. 还记得是年幼的女童,蜷缩在空白的尽头,于是你来了,带来自古无名的风,一页一页的婆娑影绰了一个朝代又一个盛世的风华,墨痕如昨,血泪殷然,你牵了我的袖,行走于空白之中的水墨山河,览宋夜高悬的明月,赏唐朝璀璨的繁花,“歌窈窕之章”的洒脱超然,“呼作白玉盘”的温柔浪漫,于是你笑,从沙场的“黄花分外香”到小楼的“落木萧萧”,你牵着我的袖,一路走过古旧的未央,满口余香。行文结构:首先由一曲悠远宁静的姑苏行开篇,引出十年的竹笛生涯;接着以墙角老师吹响的笛音引出“我”与“你”的结缘,让“我”幼小的心灵,多了一位相随的伴侣;然后写竹笛抖去满身的疲惫与倦怠,伴“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伴我一步一步走向高考,行文中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笛音给予“我”的精神抚慰,写出了“我”对竹笛的一往情深;最后收束全篇,呼应开头。- 2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