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 登泰山记基础巩固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阳谷皆入汶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道皆砌石为磴C多平方,少圜 方其破荆州D举匏樽以相属中谷绕泰安城下【解析】A项,冯,同“凭”,乘;B项,缪,同“缭”,盘绕、围绕;C项,圜,同“圆”;D项,无通假字。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凭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B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C而卒莫消长也& 卒:最后,最终白露横江横:笼罩D哀吾生之须臾哀:悲哀正襟危坐危:端正【解析】D项,“哀”,应为“哀叹”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
2、汉语相同的一项是(B) A徘徊于斗牛之间B挟飞仙以遨游C凌万顷之茫然D至于泰安【解析】B项,“遨游”古今义都为“远游、漫游”。A项,“徘徊”,古义为“明月停留”;今义为“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C项,“茫然”,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项,“至于”,古义为“到、到达”;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顺流而东也A侣鱼虾而友麋B舞幽壑之潜蛟C道少半D击空明兮溯流光【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5下列对各句句式特点
3、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句)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解析】A项应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B古代用“阳阴”表示地方的位置。“阳”表示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阴”表示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
4、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解析】“阴”与“阳”解释反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的语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登泰山记中能表明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这一特征的句子有“自京师乘风雪”“苍山负雪”“大风扬积雪击面”等。8已到泰山“玉皇顶”的小强想再到“桃花峪”景点游览,请根据下面的“泰山游览图(局部)”,向小强介绍由“玉皇顶”到“桃花峪”的游览路线及行进的大体方向
5、。字数在5070之间。答:从玉皇顶南行到碧霞祠再向西经天街到南天门,再向西南到桃花源,再折向西北到一线天,径直向西到元君庙,再向西北不远就是桃花峪了。【解析】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舍弃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用文字转述出来。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简洁、通顺、准确。本题题干要求写出的是“玉皇顶”到“桃花峪”的旅游路线,因此“玉皇顶”到“桃花峪”之间的景点不能有遗漏。从图示看,景点有碧霞祠、天街、南天门、桃花源、一线天、元君庙,考生明确这些景点之后,转述中还要注意,应根据坐标的指示指明方向。二、拓展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6、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
7、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
8、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C)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
9、当效命/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解析】根据对文句的把握,“呼”的对象是“卒长”,中间不要断开;“急”补充“事”,中间不要断开;“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意思是“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语意联系紧密,中间不要断开;“涂潦”作“不避”的宾语,中间不要断开。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
10、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解析】D项,干支在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干支纪日法,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
11、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
12、,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解析】B项,“数次”错,苏轼在杭州任职两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潮水。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译文: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译文: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解析】(1)庐,名词用作动词,搭建小屋;分堵,分段;卒,最终;全,动词,保全。(2)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用;庶
13、,副词,希望;有补于国,状语后置句。13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答:示例:苏轼访察关中利弊,为百姓、衙役减少损失。苏轼在徐州任上解除黄河水患,保全徐州百姓。苏轼在杭州任上,修建“苏公堤”。【解析】“治国”就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理解含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即可。从文本内容看,以下文本内容可供考生答题:苏轼访察到运送木筏的利弊
14、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阻隔,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又修长堤以通行。【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
15、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水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那些
16、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没有被淹没的城墙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是诽谤皇上的,(将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元祐四年(
17、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阻隔,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
18、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66岁。阅读提升练一、(202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
19、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20、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
21、/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
22、。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
23、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
24、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译文: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
25、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
26、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
27、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
28、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
29、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
30、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乙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
31、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
32、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注】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曾公:曾国藩。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33、/【解析】本句中,“以巡阅河防”意思是因为巡视河防。“河防”是动词“巡阅”的宾语,所以“河防”后面停顿。“纡道泰安”意思是绕道泰安。“纡道”是名词“泰安”的谓语,所以应在“泰安”后面停顿,这样就排除A、C项。“乘山轿”意为(我们)乘着山轿。名词“山轿”是动词“乘”的宾语,所以应在“乘山轿”的前后面停顿,排除B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C四更,在十二时辰
34、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解析】B项,“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说法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日。8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
35、,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解析】D项,“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说法错误。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译文: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
36、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译文: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好像鞠躬的样子。【解析】(1)“俄”,不久;“夷”,平坦;“辟”,展开;“向”,先前;“幸”,庆幸;“遽”,立即。(2)“或”,有的;“否”,没有被日光照着;“驳”,错杂;“若”,好像;“偻”,鞠躬。10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答:示例: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结合乙文中的“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
37、,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以得出登高则望远。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结合乙文中的“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结合丙文“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分析,可以得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结合“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
38、,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以得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参考译文】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后,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乙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
39、。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凡是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
40、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到达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去往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没有来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