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548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全国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3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素养测评(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10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A英商旨在维护大英帝国尊严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D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解析】 根据题干中“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再结合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可知,在鸦片战争之前,在华英商通过“上书”“请愿”等方式,为鸦片战争制造了舆论支持,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在华英商的“上书”“请愿”等行为属于商人的个人行为

2、,与维护大英帝国的尊严没有多大关系,排除A项;根据题干所学知识可知,在1830年,中英贸易并没有被阻断,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商人对华的态度问题,没有提及英国对华的态度问题,排除C项。【答案】 D2(2020四川教考联盟联考)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如图所示现象()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解析】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符,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

3、益,故选B项;1842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排除D项。【答案】 B3(2021龙岩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B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C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D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中国

4、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没有意识到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外交原则,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天朝上国”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说明D项错误。【答案】 A4(2021宜春模拟)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些“城市国家”是指()A城邦B租界

5、C势力范围 D使馆区【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开辟通商口岸城市内划定一块区域作为“租界”,禁止中国人入内,成为城市中“国中之国”,B正确;A是古代希腊国家形态;C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形态;D是辛丑条约之后在北京划分区域。【答案】 B5(2020唐山一模)“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A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B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C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D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解析】 根据“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

6、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可得出,在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反洋教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意识增强,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反抗的对象,而不能体现民众参与的踊跃程度,排除B项;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的是整个西方的侵略,而不特指洋教,排除D项。【答案】 C6(2020武昌调研)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析】 当时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

7、当时所有中国人对日本缺乏正确认识,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百姓期望在日军中找到差事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寻求差事的清朝百姓源于自然经济瓦解的农民,排除C项;清朝百姓到日军处寻求差事不能说明两者制度间的差异,排除D项。【答案】 B7(2021常德模拟) 如图为19世纪末近代法国某一画刊当中的石印画。原图小标题为“中国问题”,小字说明是“盟友们,一起拉啊。”这反映了()A清朝统治者日趋于保守落后B列强奉行“门户开放”政策C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处境D清朝官员与西方侵略者勾结【解析】 从图片内容看,西方国家一起揪着中国的辫子,但又要努力维持一种力量的平衡

8、,不让任何一方的势力超越于前,再根据小字说明,可得出C项正确;A项没有涉及外国人物,排除;B项中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899年9月到12月,训令驻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的一项照会提出的,这一政策只有意大利表示无条件接受,其余各国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而俄国基本上没有接受,故B项“列强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不准确,排除;D项对图片信息分析错误。【答案】 C8(2020海淀二模)面对列强入侵,清朝外交制度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外交体制()A说明传统朝贡外交体制走向鼎盛B体现清朝已经接受近代外交体制C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政治基础D表明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

9、解析】 近代以来,清朝形成以皇帝为首,中央南北洋大臣、总理衙门、驻外公使相互协商,管理地方各通商口岸海关道等,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的外交体制,体现出清朝已经接受了近代外交体制,B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朝贡外交体制走向了瓦解,A项错误;近代外交体制并未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政治基础,C项错误;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不能表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错误。【答案】 B9(2021西安模拟)学者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南京条约迥然不同,甲午战败和条约签署可谓惊天动地,举国震惊,这个条约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绪和上国体制,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变法改制,清王

10、朝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这意味着清政府()A主动放弃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B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C被迫全面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D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绪和上国体制”、“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等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全面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C符合题意;“主动放弃”的表述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A;“开始丧失”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B;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从材料信息来看,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也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 C10(2021三明模拟)鸦片

11、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B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C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列强因侵华矛盾加深【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至甲午战争之前时期,列强经济侵华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改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辛丑条约体现了列强“以华治华”的侵略方式,说明列强侵华方式改变,B正确;材料中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不能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A错误;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说法不符合事实,C错误;列强矛盾加深不是材料体现出来的主旨信息,D错误。【答案】 B111900年6月

12、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解析】 据材料“清政府向十一国同时宣战”“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东南地区成为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故A项错误;据材料“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

13、”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从而维护了江南地区的稳定,故B项正确;依所学,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该协议对东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清政府的没落,故D项错误。【答案】 B12(2020昆明一模)清代以来,地方私铸钱币导致货币名繁多,外来机制银元流通广泛的光绪年间,朝廷酝酿币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方不愿放弃铸币权及国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最终归于失败。这说明()A清代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B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C清政府货币主权日益沦丧D清朝中央政府权威面临挑战【解析】 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中央政府试图统一全国货币最终失败,说明清政府此时对地方的控制力

14、较弱,故D正确;材料中仅涉及长期存在的铸币权,无法看出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问题,故排除B;中央铸币和地方铸币均是清政府内部事务,无关主权,故排除C。【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请求,被乾隆拒绝。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

15、,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解析】 第(1)题从马戛尔尼出使中国

16、的时间和提出的要求可知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国市场;从清政府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英国的影响,可知原因是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 第(2)题结合两种趋势反映的相关史实,论述“引向沉沦”或“引向复兴”任一方面的含义并进行说明。【答案】 (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国市场;清政府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 (2)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方面各选一个,分别概括其含义并进行说明。 含义说明自身衰败过程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全面没落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腐朽的经济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政治、军事

17、的腐败,文化的保守等半边缘化过程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列强不断发动对华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革命化过程近代中国内部不断兴起的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民族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等现代化过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缓慢转变的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14.(2021常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过去造成义和团的原因,第一是道教。第二原因,就是佛教。第三原因,就是孔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乃是造成义

18、和团的第四种原因。最近第五原因,乃是那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他们眼里,以各国夷人不懂得中国圣贤的纲常礼教,都是禽兽,至于附和而且主张效法那禽兽的中国人,不更可杀吗?到了庚子年,有了保存国粹三教合一的义和团出来,要杀尽禽兽,他这班理学名臣,自然十分痛快,以为是根本解决了。现在制造义和团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必须要叫义和团不再发生;要想义和团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团的种种原因完全洗灭不可。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材料二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第一个错误的

19、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历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新的恰当的时间尺度,对比陈独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并进行评述。(要求:时间尺度明确,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解析】 时间尺度:通过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评价是基于特定的时间、时代和社会问题提出的,按照题

20、目要求,从中国近代现代史中,找到一个新的时间尺度,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或者改革开放时期,结合相应的时代、社会和价值观,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述。评述:结合材料中的角度、层次和意图等,对陈独秀态度的转变进行评述,评述过程要注意时间尺度明确、开放,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比如1918年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强调义和团的宗教落后因素,以及要避免义和团的发生,改变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愚昧、迷信等缺点,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激进民主主义者,宣扬西方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的思想主张,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对义和团运动肯定,认为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要改变过去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其革命性和悲壮爱国的特色。通过叙述不同时期陈独秀对义和团的不同态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升华认识,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答案】 新的时间尺度:示例一:1937年为代表的抗日战争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以肯定为主,强调民族大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勇气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发扬的。示例二:1985年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时期指出义和团盲目排外,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封闭和落后,要破除迷信和愚昧,破除农民的阶级局限性,具有世界视野和近代文明精神。示例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辩证评价对义和团运动既有明确反帝又盲目排外,既有革命精神,又有阶级局限性等。评述: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