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是继SARS、禽流感之后的又一种烈性传染病。2010年3月22日至3月28日,我国31个省份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85例,住院治疗8例,死亡1人,流感再度引起人们对病毒感染的恐慌,下面有关甲型H1N1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型流感(H1N1)病毒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 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培养甲型H1N1病毒C. 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导致其裂解死亡D. 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答案】D【解析】甲型流感(H1N1)病
2、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A项错误;病毒属于寄生生物,可先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再用动物细胞培养甲型H1N1病毒,故B项错误;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导致其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故C项错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项正确。2. 下列有关实验及显色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B. 沸水浴条件下,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 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D. 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
3、现绿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蔗糖为非还原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A错误,健那绿为活体染色剂,使用时不应该用沸水浴条件,B错误,常温条件下,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C正确,常温条件下,核糖核酸与甲基绿作用呈现红色,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有机物的检测,意在考查各种试剂的使用条件与实验结果。3. 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B. 核酸是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大分子C. 淀粉、糖原、纤维素和核糖都是生物大分子D.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答案】C【解析】蛋白质以是氨基
4、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A正确;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其能储存遗传信息和控制蛋白质合成,B正确;核糖是单糖,是小分子物质,C错误;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D正确【考点定位】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名师点睛】单体是能与同种或他种分子聚合的小分子的统称,是能起聚合反应或缩聚反应等而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化合物,是合成聚合物所用的低分子的原料多糖(淀粉、糖原和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多聚体,它们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4. 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
5、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A. 磷脂和蛋白质 B. 多糖和蛋白质C. 胆固醇和多糖 D. 胆固醇和蛋白质【答案】B【解析】细胞膜上的磷脂没有识别的功能,A错误;细胞膜上的糖类和蛋白质在一起构成的糖蛋白(糖被)具有识别功能,因此被镶嵌的物质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质,B正确;胆固醇和多糖都不具有识别功能,C错误;细胞膜上的胆固醇没有识别功能,D错误。【考点定位】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名师点睛】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
6、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的功能为细胞识别,还有保护和润滑作用。5. 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染色体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B. 有O2时,葡萄糖在线粒体内被氧化分解成CO2和H2OC. 在光学显微镜下,蓝球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观察到叶绿体D. 细胞凋亡时,溶酶体可合成和分泌多种水解酶【答案】A【解析】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因此核糖体、染色体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A项正确;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在有O2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并在线粒体内被
7、氧化分解成CO2和H2O,B项错误;蓝球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水绵是真核生物,其细胞中有叶绿体,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蓝球藻细胞中不能观察到叶绿体,C项错误;溶酶体内的多种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D项错误。6.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很相似C. 类囊体薄膜属于生物膜D.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答案】D【解析】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A项正确;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很相似,B项正确;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叶绿体内膜、外膜和类囊体薄膜这些都在细胞内,都属于生
8、物膜,故C项正确,D项错误。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的,生物膜在组成成分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是D项,要特别注意生物膜是指细胞中的膜结构,包括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生物体内的一些膜(如眼角膜、口腔黏膜)是由细胞构成的,不是细胞内的膜。7. 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对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有了许多深入的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由 r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催化功能B. 线粒体是人体内唯一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C. 吞噬
9、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与溶酶体有关D. 破坏高尔基体不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分裂【答案】D【解析】核糖体上完成肽链的合成时需要具有催化作用的酶,而核糖体中只有rRNA和蛋白质,说明它们至少有一种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A项正确;线粒体是人体内唯一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项正确;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需要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C项正确;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记住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相关功能,并适当进行合理的推测才能准确判断。8. 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
10、模型能体现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B. 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将下移C. 限制ef和fg段上升原因分别是酶的数量和麦芽糖量D.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答案】B【解析】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所以a代表麦芽糖酶。从图中可以看出,酶a和反应底物b专一性结合使b分解为c和d,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项错误;因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故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酶活性下降,而导致f点的催化速率都降低,下移,B项正确;从图乙可以看出,ef段催化速率随着麦芽糖量的变化而变化,说明限制ef段上升的原因是麦芽糖量。而fg段
11、表示催化速率不再随麦芽糖量的变化而上升,说明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故C项错误;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性糖,都能和斐林试剂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故无法用斐林试剂来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了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特点、影响酶的条件及还原性糖的颜色鉴定等相关知识,设计巧妙。解题的关键是从图解和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结合各选项内容进行分析判断。9. 以下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B. 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C. 脂肪的鉴定中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
12、黄色,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盐酸洗去多余的染液D. 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故A错;西瓜汁含有颜色,不能用来作为观察还原性糖的材料,有颜色干扰,故B错;在脂肪的鉴定中,多于的染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不是盐酸,故C错;蛋清中含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教材中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
13、能力。10. 下列分别对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细胞应发生了质壁分离,且指的是细胞质基质、指的是细胞液B. 图乙中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同一载体可以转移不同物质C. 图丙所示曲线表示主动运输的情况,限制运输速度的因素为氧气的浓度D. 图丁装置,倒置漏斗内的液面会先升后降,膀胱膜是该渗透系统的半透膜【答案】B【解析】图甲中,指的是外界溶液,指的是细胞质基质,是细胞液,A错误;图乙中,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载体是同一载体,而葡萄糖是以逆浓度的方向进行转运,所以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应为主动运输,B正确;图丙中,限制主动运输的因素不仅仅有氧浓度,还应有载体的数量,C错误
14、;图丁中,倒置漏斗内的液面会先升后稳定不变,D错误。11. 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试管中,并向这3个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有氧的条件下,有气泡产生的试管是( )A. 甲 B. 甲和丙 C. 甲和乙 D. 丙和乙【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知,甲试管中是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葡萄糖,细胞质基质中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故有气泡产生;乙试管中是酵母菌的线粒体和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进入线
15、粒体参与反应的是丙酮酸,加入葡萄糖后无法分解,无气泡;丙试管既有细胞质基质又有线粒体,在有氧条件下,加入葡萄糖后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故有气泡产生。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呼吸的不同阶段的反应物和场所。分析题干信息,明确甲、乙、丙试管中的结构和物质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12. 下列试管中的内容物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 )试管号试管中的内容物条件12mL淀粉溶液+2mL唾液37,5min22mL淀粉溶液+2mL清水37,5min32mL淀粉溶液+2mL稀释的唾液37,5min42mL淀粉溶液+2mL
16、唾液95,5min52mL淀粉溶液+2mL唾液+3滴盐酸37,5minA. 1、2 、3 B. 2 、3 、4C. 2 、4 、5 D. 3 、4 、5【答案】C【解析】1号试管温度适宜,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因此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加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不含淀粉酶,不能将淀粉水解,因此加入碘液后变蓝; 3号试管虽然加入了2mL稀释的唾液,但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而且温度适宜,所以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加入碘液后不变蓝;4号试管虽然含有唾液淀粉酶,但在95高温下,酶会变性失活,不能将淀粉水解,所以加入碘液后变蓝;5号试管虽然含有唾液淀粉酶,但在过酸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不能将淀粉水解,所以加入
17、碘液后变蓝。13. 在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核DNA核DNA 合成RNA聚合酶 mRNA蛋白质 K+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染色质染色体 H+O2H2O H2OH+O2 渗透作用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经失去分裂能力,核DNA不能进行复制,也没有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的变化,错误;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mRNA 蛋白质),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正确;K+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错误;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
18、生H+O2-H2O,正确; H2OH+O2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错误;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有中央液泡,当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时,可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物质跨膜运输、基因子代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4.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H的积累B. 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
19、与氧结合生成水C. 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D. 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线粒体需经过两层膜【答案】C【解析】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与丙酮酸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最终无H积累,A错误;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B错误;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第二阶段无能量的释放,C正确;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进入线粒体的是丙酮酸和H,D错误【考点定位】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名师点睛】本题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先梳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然后根据选项描述分析综合进行判断15. 下图为植物代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增大,则基
20、质中的也加快B. 醋酸杆菌、乳酸菌与酵母菌进行的主要场所相同C. 植物生长时,一般过程产生的ATP多于过程D. 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必须无光才能进行【答案】C【解析】是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项错误;表示有氧呼吸,醋酸杆菌、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前者只在细胞质,后者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项错误;植物如果生长,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要多于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C项正确;是光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是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
21、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分析图示,表示光反应,表示暗反应,表示有氧呼吸,表示ATP水解释放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16. 物质转化是细胞代谢的重要特征。下列物质转化过程能发生在人体内的是( )A. H2O中的O转移到O2中B. O2中的O转移到H2O和CO2中C. C6H12O6中的H转移到C2H5OH中D. CO2中的C转移到C6H12O6中【答案】B【解析】H2O中的O转移到O2中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人体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项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02中的O转移到H2O中,H2O中的O又可经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22、转移到CO2中,有氧呼吸科发生在人体内,B项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人体内C6H12O6中的H不可能转移到酒精中,C项错误;C02中的C转移到C2H12O6中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暗反应阶段,人体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D项错误。17. 生物体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有多种,他们的用途有一定差异,见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高能磷酸化合物ATPGTPUTPCTP主要用途能量“通货”蛋白质合成糖原合成脂肪和磷脂的合成A. 无光情况下,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 在糖原、脂肪和磷脂的合成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均不能来自ATPC. UTP分子中所有高能磷酸键断裂后
23、,可得到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 葡萄糖和果糖反应生成蔗糖的过程中,可由ATP直接供能【答案】D【解析】叶绿体内能产生ATP,但必须要有光照,无光情况下,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ATP是细胞内能量“通货”,也就是说蛋白质、糖原、脂肪和磷脂的合成也可由ATP直接供能,B错误;脱氧核苷酸中没有尿嘧啶脱氧核苷酸,C错误;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蔗糖等物质的合成可由ATP直接供能,D正确。18.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适宜光照条件下,发菜细胞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B. 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酵母菌消耗O2与产生CO2的体积比值为11C. 人在剧烈
24、运动时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 检测是否产生CO2可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答案】A【解析】发菜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细胞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适宜光照条件下,发菜细胞能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A项正确;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酵母菌若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 O2与产生 CO2的体积比值为11,若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O2要少于产生的CO2,,故B项错误;人在剧烈运动时只有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CO2,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项错误;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所以无法通过检测是否产生 CO2来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
25、D项错误。19. 有关能源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短跑前运动员常服用葡萄糖溶液,因为葡萄糖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B. 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C. 有氧条件下,蓝藻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D. 给叶面施肥时,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可用于该细胞吸收叶面上的离子【答案】B【解析】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项错误;ATP、DNA和RNA中均含有含氮碱基腺嘌呤(A),B项正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C项错误;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项错误。20. 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合物在体内的转移过程,对该
26、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过程,H在基粒产生到叶绿体基质被利用B. 过程需要氧气参与,可以发生在植物体的根、茎等细胞内C. 合成的(CH2O)大于消耗的(CH2O),植物表现生长现象D. 产生的H和产生的H都来自水【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H在类囊体的基粒产生,在叶绿体基质被利用,A正确;过程可以表示有氧呼吸过程,需要氧气参与,可以发生在植物体的根、茎等细胞内,B正确;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才能积累,植物才能表现出生长现象,C正确;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还原氢来自于水,有氧呼吸过程中的还原氢来自于葡萄糖、丙酮酸和水,D错误。【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21.
27、下面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上一时期为四分体时期B. 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则图示阶段会形成细胞板C. 若图乙属于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则图示阶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 若图丙为果蝇精巢内的细胞,则a组细胞一定发生了着丝点分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其上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由于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形成细胞板是在末期,B错误;若图乙属于减数分裂,由于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则处于
28、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该阶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若图丙为果蝇精巢内的细胞,由于a组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N,则a组细胞一定不会发生着丝点分裂,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2. 下图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2、2,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的是丙、丁细胞B. 若乙细胞中存在性染色体,则甲、乙、丙
29、、丁细胞中都含有2条性染色体C. 丙丁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丁细胞中染色体上的P、Q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答案】B【解析】由图分析可知乙到甲是有丝分裂,乙到丁是减数分裂,甲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加倍为4,乙和丙是正常的染色体组数为2,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的是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丙和丁,A正确。如果甲、乙、丙三细胞中存在性染色体,丁中也存在性染色体,只是含有1条而已,B错误。丙到丁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正确。丁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P、Q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
30、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23.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A. 同一机体的不同细胞都有相同的各项生理功能,故称“全能”B.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C. 萌发的种子发育成完整的植株所表现的能力特性D. 已经分化的细胞还能再分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所谓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使后代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A错误;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B正确;萌发的种子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属于自然生长过程,所表现的能力特性不属于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已经分化的细胞还能再分化,没有发育成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
31、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4. 下列有关细胞增殖的叙述,错误的是()A. 单细胞生物并不都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的B. 机体进行免疫反应过程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是吞噬细胞C. 已分化的细胞可能继续分化D. 肿瘤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与细胞凋亡不足有关【答案】B【解析】单细胞生物并不都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的,例如细菌二分裂增殖,酵母菌出芽生殖,A项正确;机体进行免疫反应过程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B项错误;已分化的细胞(分化程度低)可能继续分化,C项正确;目前认为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是肿瘤发病的途径之一,而凋亡受抑、细胞死亡不足是肿瘤发病的另一途径,D项
32、正确。25. 等位基因是指()A.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B.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 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D. 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同一位置上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A错误;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B正确;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C、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等位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
33、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6.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使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 )A.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B. 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C. 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D. 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答案】B【解析】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实质,不是发现问题的现象,A错误;B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发现具有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均为显性性状,出现形状分离,且比例是 3:1,B正确;CF1与隐性亲本测
34、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这是孟德尔验证试验结果,不是发现问题的现象。C错误;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这是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现象作出解释,D错误。【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名师点睛】解题关键: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过程包括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27. 黄瓜的刺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其中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如图所示。现选择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1的表现型是大刺黄瓜B. F2中大刺黄瓜与小刺黄瓜的比例是35C. F2中大刺黄瓜
35、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D. F2中的小刺黄瓜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答案】C【解析】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所以F1的表现型是小刺黄瓜,A项错误;F1(AaBb)自交得F2,F2中大刺黄瓜(3/16A_bb)与小刺黄瓜(9/16A_B_ 、3/16aaB_ 、1/16aabb)的比例是313,B项错误;F2中大刺黄瓜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C项正确;F2中的小刺黄瓜(A_B_、 aaB_ 、aabb)的基因型种类有7种,D项错误。28. 现有四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中品系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均只有一种性状是
36、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下列哪种交配类型( )品系隐性性状均为显性残翅黑身紫红眼相应染色体、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控制翅形和体色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都位于号染色体上,控制颜色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可选择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只能用或,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要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
37、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果蝇品系中只有品系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又号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若要验证该定律,所取两个亲本具有两对不同相对性状即可,故可选或。29.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A. F2现型的比为3:1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C. F2基因型的比为1:2:1D. 测交后代比为1: 1【答案】
38、B【解析】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B正确;F2基因型的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属于结果而不是实质,C错误;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中30. 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发生在下列哪个环节中( ) A. B. C. D. 【答案】ACB【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过程是减数分裂,过
39、程是配子间自由结合,过程是总结形成9种基因型,是子代表现型,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1. 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 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D. 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左侧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低于右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表示淋巴,表示血浆,表示组织液,表示细胞内液,箭头表示血流方向。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
40、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由组成,A项错误;血浆中含有激素、乳酸、CO2等物质,但不含消化液,消化液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B项错误;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项正确;若该组织为胰岛,则进食后短时间内,因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左侧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高于右侧,D项错误。考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血糖平衡调节。【名师点睛】本题结合正常人体组织结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血糖平衡调节的知识建立联系。32. 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1)某人
41、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正常免疫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过敏反应A. B. C. D. 【答案】B【解析】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
42、、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是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形成的过敏反应;(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是免疫缺陷导致的,(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4)人体感
43、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病;(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正常免疫。【考点定位】抗体和抗原33. 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答案】A【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
44、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KS5U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34. 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机体产热增加 B. 体重快速增加C. 进食量明显增加 D. 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
45、亡【答案】B【解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KS5U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联系甲状腺激素在生命调解过程中的作用。35. 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乙烯(ACC是乙烯的供体)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下胚轴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50mol/LB. 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仍能生根,这与其自身的激素有关C. 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
46、乙烯是同时合成并发挥作用的D. ACC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是促进其生根【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促进拟南芥下胚轴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在10mol/L和100mol/L之间,若进一步探究最适浓度,可以在10mol/L和100mol/L范围内缩小浓度梯度,但不能判断50mol/L是最适宜浓度,A错误;两种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均有一定的生根量,说明枝条本身就含有自身产生的生长素,B正确;该实验没有涉及拟南芥胚轴插条细胞中,生长素和乙烯合成时间,C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与ACC激素浓度为0比较,低浓度的ACC对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对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D错误
47、。【点睛】本题是对IAA和ACC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是考查的重点;本题一定要有对照性思维,不同实验组需要与空白对照组作对比,得出促进或抑制作用。36.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 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B.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的方法C. 对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D. 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答案】B【解析】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
48、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大,A项错误;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项正确;土壤动物中许多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项错误;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因不同的水层分布的生物存在差异,所以应在不同水层取样,D项错误。37. 如图是某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曲线近似于“S”型增长曲线B. 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C. 种群
49、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D.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A项正确;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境容纳量,B项正确;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在K值附近波动,C项错误,D项正确。38.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 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50、,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 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消费者可以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项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项正确;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所以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
51、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生态系统常常趋向稳态的方向发展B. 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实现稳态的基础C. 生态系统保持稳态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D.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
52、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解: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趋向于稳态,A正确;B、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由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B正确;C、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则生态系统必需依赖于外界能量输入,C错误;D、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D正确故选:C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0.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 演替过程中由草本
53、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D. 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答案】C考点: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1)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从起点上:a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已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b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从时间、速度上:a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b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
54、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二、非选择题41. 根据下图填空。 (1)图1中A代表_分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_。 (2) 图1中代表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3) 如图2所示,回答以下问题: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使物质A生成物质P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是_段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_移动。【答案】 (1). 蛋白质 (2). 磷脂双分子层 (3). a (4). bc (5). 上【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细胞膜的结构图,以及酶、无催化剂催化化学反应的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酶促反应
55、原理的相关知识。图1中A代表蛋白质、B代表磷脂分子;可根据糖蛋白的位置判断细胞膜的内外。图2中在没有催化剂时,反应物A要达到活化态需要能量为ac,在有酶催化时需要活化能为bc,那么,ab段代表的含义是在有酶催化的条件下,使物质A生成物质P反应发生酶所降低的活化能,也就是说酶降低的活化能是ab。(1)图1中A是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物质,所以是蛋白质(写载体蛋白或糖蛋白不得分)。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从图中糖蛋白的位置可知,上面是细胞膜外侧,所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应该是从上向下运输,并且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所以是a。(3)活化能是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
56、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从曲线上看其实应该是从初始能量到最高峰能量的差值,因此是bc段。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不如酶高,因此需要的活化能多,最高峰应该向上移动。42. 禾雀花为蝶形花科黎豆属木质藤本植物,颇具观赏价值。图甲是禾雀花体内的部分代谢示意图,图中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植物叶片在较适宜条件下 O2的吸收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请根据相关知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阶段产生能量的过程是 _(用数字表示),过程中能够在叶肉细胞的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有_;在光照强度不变时突然降低CO2浓度,则短期内X的含量变化情况是_。 (2)当适当提高CO2浓度,则P点的移动方
57、向是_。(3)乙图P点,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 _,产生H的场所有_。【答案】 (1). (2). 、 (3). 降低(减少) (4). 左 (5). 从叶绿体的基质到类囊体 (6).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图甲中表示的各种生命活动的详细过程;其次,据图写出各字母(或数字)代表的物质(或生理过程)的名称;第三,要善于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图乙,是有关光合作用曲线图分析问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基本过程,抓准光合速率的实质,横纵轴含义以及图中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
58、义。(1)为光反应,为C3的还原,为CO2的固定。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只有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所以III代表的细胞呼吸产生能量的过程有;叶肉细胞生物膜上进行的反应有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还有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O2的减少会导致CO2固定过程生成的C3减少,图中X是C3,所以X减少。(2)乙图曲线P点代表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提高CO2的浓度会提高光合作用强度,若想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就得降低光照强度,所以P点会左移。 43. 某高等哺乳动物睾丸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根据核DNA量归为A、B、C三组,如图l
59、所示;将睾丸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如图2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如图3所示。 (1)图3中丙丁的变化由_引起,此行为可分别发生在图1和图2的_组细胞中(填字母)。 (2)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_组细胞中(填字母),该细胞被称为_;在正常细胞分裂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细胞应包含在图2的_组细胞中(填字母)。 (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当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两条染色单体后,一种叫动粒的蛋白质在着丝粒处,以背对背的方式装配形成,并各自与细胞相应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结合,动粒指向细胞的哪一极,染色体就被这一极中心体发出的纺锤丝拉向这一极。 根据图4所示有丝分裂过程中动
60、粒的定向模式,推测图5所示细胞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动粒定向模式是下列的_图所示。 【答案】 (1). 着丝点分裂 (2). CE (3). F (4). 初级精母细胞 (5). E (6). 乙【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并且能从题图和题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1)图3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丙丁的变化是着丝点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图1横坐标可知2时DNA未复制,4时复制完成细胞未分裂属分裂期,2-4时是DNA正在复
61、制,表示间期。所以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图1的C组细胞中;图2中横坐标为1时D完成减数分裂,为2时E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4时F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图2的E组细胞中。(2)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图2中的F组细胞;题干所说的是精原细胞分裂,所以F组细胞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细胞应包含在图2中,在着丝点分裂时,所以是E组细胞。(3)由图5可知四分体内发生了交叉互换,图中凸起处为交叉互换点,推测图5所示细胞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箭头方向是着丝点移动方向,且保证着丝点不分裂,只有图乙和图丙,再观察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
62、颜色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是图乙。44. 某种二倍体野生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授粉前需要去掉紫花植株的雄蕊,原因是 _,去掉雄蕊的时间应该是_。 (2)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F2中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的比例为_。【答案】 (1). aaBB (2). 避免自花传粉(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3). 雄蕊成熟之前(或花蕾期) (4). AaBb (5). 4:3:6:3【解
63、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写出四种花色的基因型,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由图可知,白色基因型为aa_ _,紫色基因型为A_bb,红色基因型为A_Bb,粉红色基因型为A_BB。(1)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首先根据题图可确定白花基因型为aa_ _,紫花基因型为A_bb,由F1全部表现为红花可知,白花基因型中必需有BB,所以亲本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紫花基因型AAbb;在进行杂交实验时,为了避免自花传粉(防止外来花粉干扰),授粉前需要去掉紫花植株的雄蕊;去掉雄蕊的时间应该是在雄蕊成熟之前(或花蕾期)。(2)因为亲本白花
64、基因型为aaBB,紫花基因型为AAbb,所以F1基因型为AaBb;F1进行自交得到F2,F2基因型类型有9A_B_(3A_BB白色6A_Bb红色)3A_bb(紫色)3aaB_(白色)1aabb(白色),故F2中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的比例为4363。45. 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为能量流经种群乙的示意图,其中表示能量数值,图2为种群乙随时间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能量1.110831071.110991073.4106(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2)图1中C表示_,图1中
65、_(填数字)=3l07。(3)图2中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4)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信息,说明_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 (1). (2).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 (4). c、d (5). 不会 (6). 化学 (7). 种群繁衍【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进行相关计算;识记种群的特征,能结合图表中信息准确答题。分析图1:A表示种群乙摄入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C表
66、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分析图2: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1)输入到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依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的特点并分析表中的数据可推知,丙处于第一营养级,甲和丁均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据此可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见答案)。 (2)图1为能量流经种群乙的示意图,其中表示能量数值。依据能量流动过程可推知,C表示种群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1中B为种群乙的同化量,其数值为3107KJ 。(3)已知图2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c、d 点对应的值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4)若甲的数量减少,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