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461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五课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句子意思的完整准确表达,离不开实词,也离不开虚词。汉语的虚词,虽然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在表达句子意思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不当,会造成病句。本课研究了虚词、复句、关联词、修改病句等关于句子意思表达方面的问题。第一节研究了虚词的有关问题。第二节研究了复句和关联词的有关问题。第三节研究了修改病句的有关问题。第四节研究了避免歧义的有关问题。节序题目学习目标考点链接1“四两拨千斤”虚词分清实词与虚词,认清虚词的重要作用。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了解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了解虚词的表意功能,学会使用虚词。正确使用虚词2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正确认识单句和复句。正确把握复句内部结构,掌握划分复句层次的方

2、法。理解并掌握常见关联词的使用方法。高考关联词的使用3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语病。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掌握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辨析病句4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认识、辨析歧义现象。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类型。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消除歧义“言之有理”之“理”,实际上指的是句中的各个成分及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学习本课要注意:1了解虚词的分类,了解病句的各种类型,及时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2为了帮助理解,适当记住常见语病的典型例句,自觉规范自己的语言运用。3建立语病档案,自觉收集生活用语

3、及报纸杂志中出现的语病,进行辨析修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4选读优秀文学作品,深入探究文学佳作语言运用的范例,体会其语言表达的规范与高效,自觉培养良好的语感。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洪承畴的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

4、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成了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小”词大用形形色色的“的”1如何定义虚词?虚词主要分哪几类?明确定义: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2虚词的特点有哪些?请简要说明。明确(1)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2)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都是黏着的,即只能与实词结合,不能单独说出来。(3)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述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

5、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3虚词就语法意义而言有什么重要作用?运用虚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明确(1)虚词就语法意义而言有如下作用:词汇意义改变,虚词不变,内部关系不变。例如:“我和老师”与“我和学生”,虽表意不同,但词汇内部均表示联合关系。词汇意义不改变,虚词改变了,内部关系随之改变。例如:“我和老师”与“我的老师”,词汇内部关系显然不同,前者表联合关系,后者表偏正关系。(2)运用虚词时应注意: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例如有一篇文章谈到焦裕禄同志牺牲的情况,用了“那一年,他才42岁”这句话,句中的“才”表达了对焦裕禄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如果去掉“才”,就变成客观陈述了。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

6、如:“不仅我跑得快,而且跳得高。”此句就应将“不仅”置于“我”之后。一、本题两组句子中“没有(没)”的用法是不同的。第一组中的“没有”和“没”是动词,第二组中的“没有”和“没”是副词。动词“没有(没)”跟名词相配,是“有”的否定,例如“没有人”(肯定形式是“有人”)。副词“没有(没)”跟动词或形容词相配,是“动词(或形容词)了”的否定,例如“没有去”(肯定形式是“去了”,但不是“有去”)。“没有”可以紧缩为“没”(副词和动词都是如此),意义和用法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不过作动词的“没”一般不能在陈述句的句尾出现,比如只能说“一个人也没有”,不能说“一个人也没”。二、这四句中的“吗、吧、呢”都是表示

7、疑问意义的语气词。其中“吗”可以直接加在陈述句的后面表示疑问,即用于是非疑问句;“呢”一般要用在含有选择意义的句子或句子中有疑问词的特指疑问句中;“吧”一般用来表示推测和疑问,含有征求对方的想法和意见的意义,也用于是非疑问句中。三、练习题左侧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右侧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2介词都不能重叠。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3介词不能带时态助词“了、着

8、、过”,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1下列关于汉语虚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这几类。B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在句子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增删不会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C使用虚词要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D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会影响到句子意思的表达。解析:选B。在词汇意义上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但在语法意义上,虚词有很重要的作用。2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基因技术运用到传统行业当中,很有

9、可能就会给一个传统的行业带来一些新()变化。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ABC D解析:选B。“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结构,加“的”后变成偏正结构。的主语位置需要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不但从报纸上、广播里,还能从自己的家里也能感受到我们整个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B该公司去年曾有过一次违规尚且不论,单说这一次查出的偷税款竟达几十万元,就该依法制裁。C唯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会使作品有生活气息。D隋唐统治者为扩大统治基础,实行

10、了科举制,通过明经、进士等种种名目的考试,来选取官吏。解析:选B。“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用“何况”呼应,表递进。如“牺牲尚且不怕,何况受点小伤”,此处宜用“姑且”“暂且”之类的词。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玉真宫主殿_化为灰烬。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_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_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_学习另一种语言呢?A顿时不但/而且何况B马上如果/就况且C顿时如果/就何况D马上不但/

11、而且况且解析:选A。“顿时”,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物、局面;“马上”,立刻,用于叙述将要发生的事情。“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只表示进一步申诉理由或追加理由。5在下面文字中的画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_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_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_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琐难懂。_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_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

12、的事。答案:但是以致就其实因为(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句子的逻辑语义关系即可)正确使用虚词本节内容与高考考点中“表达应用”中的“正确使用词语”相对应。本节着重学习副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的用法。虚词中使用频率高、出现错误多的主要是介词、关联词。其次是副词、助词。虚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包括两个类型,一是连词、副词等重要虚词的辨析选用,一是关联词的选填。就题型而言,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趋势是与实词辨析,甚至与成语运用结合起来命题,间或与辨析病句或修改病句结合起来考查。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并会见获奖的代表,这反映

13、了党和政府_教师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_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新疆交通运输厅表示,春节高速公路免费只让少部分有车人士受益,涉嫌福利歧视。这种说法_有些荒诞。A对于以致不免B对以至未免C对以致未免 D对于以至不免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对”和“对于”都是表示对象的介词,一般来说,凡是可以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是有的用“对”的地方不能用“对于”。“以至”有两种用法:连接两个或几个有时间先后、数量多少、程度高低、范围大小等关系的词或词语,其关系是递进的,一般用在最后一项前,有“直到”“一直到”之意。用在后一分句

14、开头,表示后一分句的情况是由前一分句的情况程度加深而形成的。“以致”表示由于前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不免:免不了。未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后面跟肯定形式。答案B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学生的借书证,_可以借十本线装书。你尽可以放心,他这个人_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按照约定的内容把你的事情办好。对于学生_大众而言,生僻字虽然不是汉字学习的重点,但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15、A竟然从来甚至 B竟然向来乃至C居然从来乃至 D居然向来甚至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居然”与“竟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与原本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竟然”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从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向来”表示从来,一向,多用于肯定。“甚至”和“乃至”都表示强调和突出,有时可以互换。从语意轻重来看,“乃至”语意较轻,有意料之中的意思;“甚至”语意较重,有意料之外的意思。从语体色彩来看,“乃至”多用于书面语,“甚至”则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根据句语境,

16、应使用“乃至”。答案C辨析虚词的方法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在语句中起一定辅助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几类。在具体运用上,要注意:1吃透规定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这些规定和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例如:(1)老将军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终于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牛棚里。(2)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3)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分析:(1)“终于”有努力想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害死在牛棚里显然不是老将军想努力获得的,

17、应换用“最终却”。(2)“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应换用“还是”。(3)“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多指不好的结果。“不理会”刮起的风沙,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结果不好,应换用“以至”。2把准词性因虚词的词性不同,所以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例如: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在吕秀莲之前,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李登辉。分析:“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3摆正位置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不能错位。例如:经过他长达三年的

18、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分析:在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把“经过”调到主语“他”之后。4辨析异同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5对应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例如:(1)不管学习和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师生们都不叫苦叫累。(2)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

19、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分析:(1)关联词“不管”不能与代词“这么”搭配,只能与“多么”搭配。(2)关联词“不只是”表递进,“而是”表并列,二者搭配不对应,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6辨明关系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使用错误的情况。例如:他们取火烤煮食物,大大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所用的力量,因为原来向前突出的嘴巴向后退缩。分析:“嘴巴向后退缩”是“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所用的力量”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能使用表原因的“因为”,只能用表结果的“所以”

20、。该句犯了“关系颠倒”的错误。7有机衔接虚词作为语句表意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例如: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分析:“老师不及时提醒我”的结果是“我准会办错事”,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是“顺接”,用了“否则”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否则”。8谨防脱漏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必须谨防。例如: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分析:由于缺少虚词造成了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逻辑,应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

21、应在“揭发”的后面补上助词“的”。9删除赘余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就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例如:(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2)当个体权益受到无理的侵犯或粗暴的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分析:(1)“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2)“诸”是一个文言合音词,相当于“之于”,再在后面加“于”,就造成了重复。10形式变换有些虚词的使用形式虽然变换了,但其表意效果却是不变的,我们应通晓它们形式的变换,切不可有定势思维。例如:

22、(1)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对科学著作是看不懂的。(2)科学著作,对我们这些粗通文字的人来说是看不懂的。分析:(1)“对”的使用形式是“主体对客体”。(2)“对来说”的使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来说”,二者使用形式虽然不同,但其表意效果却是相同的,都表示“主体对客体”的行为。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见自己的话使对方动了感情,程先生大大振奋。B你不论如何都要把他请来,否则我饶不了你。C这次他从新来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发出了许多感慨。D看这种情形,纵使风潮暂时平息下来,也不过是歇歇气,酝酿第二回的风潮。解析:选D。A.该用“大为”,因为“大为”着重表示由于某一事物或情况

23、引起的反应或影响很大,就本句来说,程先生很振奋,是由于他“见自己的话使对方动了感情”,“大大”不表示这个意思,只表示程度很深,不宜用在本句里。B.“不论”不能与“如何”搭配使用,可改为“无论”。C.副词“从新”一般只有根据新情况从头开始的意思,用在本句不恰当。本句是想强调行动重复,即“再一次”,该用副词“重新”。D.“纵使”有一种用法:后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让步不带有假设性质,本句中的“纵使”就是这种用法,使用正确。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阳光虽然为生命所_,但其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正是历史的多种原因,西藏的经济比内地落后,_比沿海发达地区落

24、后。_古今不容混同,但古人生活中的许多相对真理,也同样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A必需更加虽然 B必须越发虽然C必需更加固然 D必须越发固然解析:选C。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也表示加强命令语气。从句意看,该句为“必需”。“更加”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或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越发: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固然:副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让步,下半句说出正面意思。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任二十多年来,这位基层干部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严格_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_上次比赛场上

25、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们在下次比赛中一定要形成合力,克服风头主义。看到他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先是一惊,_暗暗佩服他的才能和干劲。A按照鉴于继而 B按照基于既而C依照基于继而 D依照鉴于既而解析:选A。“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经验教训的事;“基于”主要表示依据、根据。“继而”是连词,表示两事发生紧紧相接;“既而”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人家的进度_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干呐。情况很复杂,你不了解一下就大发议论,_太主观了。李伟思想敏捷,李黎的思

26、想_敏捷。A马上未免更加 B马上不免更加C立刻不免越发 D立刻未免越发解析:选A。“马上”“立刻”都表紧迫性,但“马上”的紧迫性有时幅度较大;“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重在评价,“不免”表示客观上不易避免;“越发”限于同一事物的进步变化大,两种事物比较不能用“越发”。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矻矻,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

27、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为了成就自己。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就原始

28、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且贵”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灾祸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

29、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是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就从高尚的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憎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不再将社

30、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删改)5对“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原始儒家的观点,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B是原始儒家的理想,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C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孔颜之乐”。D后期发生了异化,出仕的目的转向了个人私利。解析:选C。结合文本内容“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

31、理想情操”可知,“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并非等同于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更不能和“孔颜之乐”画等号。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段从中国的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B第三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担任官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想的必要媒介。C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是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D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解析:选A。结合文本内容“固然是

32、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可知,“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与原文意思不符。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B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C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颜之乐”又包含“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D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解析:选B。结合文本内容“进而异化为做官是为了追逐个人

33、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就从高尚的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可知,“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不合文意。三、表达运用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糖皮质激素的增

34、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第一空,根据关联词“所以”可知,此处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再根据下文“但”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揭示压力与肥胖的关系,故可得出答案“压力与肥胖有联系”,也可表述为“压力大会使人变得肥胖”。第二空,前文有“如果打破节律”,下文有“如果顺应节律”,这两个句子呈并列关系,陈述了相反的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后面的“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来推断,

35、从而得出答案“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第三空,从“可见”来看,此处内容是根据前面描述的两种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前面分别阐述了不同时间增加糖皮质激素会产生的不同结果,下文又具体描述“夜间”的压力会带来的结果,综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此处可填“压力产生的时间”。答案:(示例)压力与肥胖有联系本来应该是低谷时压力产生的时间9下面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会徽,请说明构图要素和寓意。(1)构图要素:(不超过40字)(2)寓意:(不超过150字)答案:(1)会徽由汉字“冬”、“北京”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BEIJING”、阿拉伯数字“2022”和奥委会五环标志组成。(2)北京冬奥会会徽上的“冬”字,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

36、形态,展现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冬”字的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整个会徽既表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又展现了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还突出了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行的主题。常见易混的虚词辨析1处处 到处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例:教师处处关心学生。到处:各处;处处。例:到处都找不到他。2何曾 何尝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例: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例: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3何必 何苦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例: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37、?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你何苦跟他过不去?4基于 鉴于基于:主要表示依据、根据。例: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例:鉴于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战的教训,我不赞成他当队长。5临时 暂时临时:临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例: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暂时:短时间之内。例: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6.另外 此外另外:指示代词;表示在所说的范围之外;此外。例: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此外:表示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此外还有几棵梅花树。7通过 经过通过

38、: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经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8关于 对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例: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和学校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关于”与其他词组成的“关于”的介词结构做状语,只用在主语前;而“对于”其他词组成的“对于”的介词结构做状语,用在主语前后都可以。例: 关于足球的踢法,我知道的很少。 对于中草药,我知道的很少。(我对于中草药知道的很少。) “关于”可以单独做文章的标题,而“对于”必须加上名词才能做标题。例:关于

39、文风问题/关于提高产品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几点意见9对 对于“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别的位置上。在表示对待关系时,“对”的用法大致同“对于”。在一般情况下,能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例:大家对我很熟悉。10逐渐 逐步“逐渐”一般表示自然而然的变化,“逐步”用于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可以说“逐渐忘了这事”,却不能说“逐步忘了这事”。“逐渐”可以修饰形容词,“逐步”则不能。可以说“天气逐渐冷了起来”,却不能说“天气逐

40、步冷了起来”。11偶尔 偶然偶尔:着眼于数量,表示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例:街灯照着马路上偶尔走过的行人。偶尔有装甲小炮车玩具整齐地摆放在摊面上。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定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的,跟“必然”相对。例: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两人缩成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他是偶然闯进我的生活中来的。“偶然”还有形容词意义,表示并非必然。常做定语、谓语。“偶尔”一般不这样用。例:偶然的机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偶然的。12.一齐 一起 一齐:表示同时,侧重点是时间。例:学生们一齐站起来。他们一齐喊,“再见啦!” 一起:主要有两种用法。一同。侧重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41、而不是时间。例:我跟你一起去。同一个处所。例:我们住在一起。 13以至 以致 以至:一般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有“直到”的意思。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以致: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一般指不好的结果。例:他总不注意保养身体,以致生了大病。14只要 只有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例),不是表示唯一的条件。有时带有假设的意思,有时表示范围(例,常同“是”连用),后一分句常用“便”“都”“总”等词与之呼应。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是到过万里长城的人,都对它的雄伟赞叹不已。只要坚持,就会胜利;只要勤劳,便能有所收获。只有:表示必须的、唯一的条件,除此

42、以外的条件都不行。不带假设的意思,不能表示范围。后一分句常用“才”“方”等词呼应。例:只有亲自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只有不断上进,才会赶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5往往 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用于主观愿望。“常常”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愿望。因此“常常”可以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则不能。例: 这里大都是原始森林,往往(常常)四五十里不见人烟。 我们希望常常去他那里聚会。 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例:每逢周末,我们往往(常常)到湖滨去野炊。我们常常野炊。16尽管 不

43、管“尽管”表示后文陈述的是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不管”表示无条件,后面可以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例: 尽管下了一场雨,旱情还是没有缓解。 不管路多么难走,我都要去接她。17一概 一律这两个词在用于通知、规定,概括事物时,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例:过期一概(一律)作废。 招生问题一概(一律)由老张负责。 劳动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不能用“一概”)18已经 一经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例:人民所厌恶的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经”表示只要这样说了或做了,接着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例:一经批准,马上可以动工。 “已经”和“一经”都是副词。不过,用

44、“一经”的句子,换成“一旦”还解释得通;用“已经”的句子,绝对不能换成“一旦”。19竟然 居然 二者都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超出常理或常情。二者用于不好的方面,表示“不应该这样而这样”。 例:他竟然(居然)当面撒谎。 二者用于好的方面,表示“不容易这样而这样”。 例:他一个人竟然(居然)完成了五个人的任务。 “竟然”用于主语后面,谓语动词前面。例: 这是多么简单的办法,但闯王不提,大家竟然都忘了。 他没有料到尚炯竟然如此推崇李自成。 “竟然”也可单说成“竟”。“竟然”常用于书面语,“竟”则不限。例: 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 “居然”有时语气略重,可以用于主语前面(例)。“竟

45、然”一般不这样用。例: 我们总算运气好,居然有房子住了。 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居然也甘于丢脸。 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20.暂且 姑且 暂且:暂时,重在强调时间短暂。例: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回去。 姑且:暂时,重在强调让步。例:姑且认为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人。21.以及 及其 以及:用来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所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在“以及”前面。例:花园里种着牡丹、月季、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 及其:“及”是连词,“其”是代词,“及其”的意思是“和他(们)的”。例:不久,我和妈妈及其几个朋友一起坐了过山车。22终于 到底 “终于”多用于书面语,“到底”在口语、书面语中都常用。 “到底”修饰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须带“了”,而“终于”不受此限制。例: 问题终于解决(了)。 问题到底解决了。 “到底”可用于问句,加强疑问的语气;而“终于”没有这种作用。可以说“你到底去不去”,而不能说“你终于去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