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41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0张家口模拟)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解析】 据材料19世纪50年代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夷”字使用的频率逐步减少说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传统的不平等的华夷观念减弱
2、,有利于中国平等与各国交往,便于中国融入世界,故A正确。【答案】 A2(2020大庆三模)鸦片战争后,徐继畬指出:“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在乾戌方,独得金气。其地形则平上之中,容畜沧海数千里,亦与他壤迥别。其人性情缜密,长於制器。造舟尤极奥妙。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於中土,非偶然也。”上述材料表明他( )A最早关注欧洲历史、地理和经济 B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C认识到中国丧失主权的重大危害D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解析】 由材料信息“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可见,徐继畬把欧罗巴放到“罗经”上来看,这表明他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故选D项;材料徐继畬关注欧洲,但没有体现
3、出“最早”,排除A项;材料徐继畬关注欧洲,但没有否定封建制度,排除B项;材料徐继畬关注欧洲,没有反映出对中国丧失主权的认识,排除C项。【答案】 D3(2021合肥模拟)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这反映出张之洞意在( )A践行实业救国B维护封建统治 C突破中体西用 D培养新式人才【解析】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而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原则,“突破”一词说法错误,排除C项;培养新式人才是为了服务于专制统治;D项不是根本原
4、因,排除。【答案】 B4(2021文山州模拟)19世纪末,维新派郑观应曾提出“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售于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 )A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B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C表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出现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解析】 郑观应主张自造机器,“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售于人,不致全以利权授外洋矣”,意思是我们机器生产出来的货物既方便自用,也可以销售,不至于把这种利润全让给外国人,即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D项。【答案】 D5(2020郑州三模)梁
5、启超曾说:“在三十年前(1898年左右) 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刻。”又说:“晚清思想之解放,(龚)自珍确与有功焉。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谭嗣同也说:“国初三大儒,惟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由此可知( )A黄宗羲的主张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B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渊源C黄、龚等人的主张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D黄、龚等人的主张成为戊戌变法重要的指导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政治运动,可以说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刻”“晚清思想之解放,(龚)自珍确与有功焉”“国初三大儒,惟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可知梁
6、启超重在说明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潮对近代的维新思想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答案】 B6(2021石家庄一模)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 “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 )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议郎”的产生方法是“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其职责是“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
7、下达民词”,据此可知在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在政治上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利,即康有为的这一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故选D项。【答案】 D7近代谭嗣同说:“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官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其根本意图是( )A提倡天赋人权,强调德治B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C主张改变社会经济观念D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解析】 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从材料信息看,谭嗣同否定了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其根本意图是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赋人权,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8、改变社会经济观念,故C错误;D与史实不符。【答案】 B8(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反映了梁启超( )A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B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C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解析】 从材料“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可知梁启超认为由于国民的素质过低,即使有明主贤相建立新制度,也不会长久存在,强调国民素养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的重要性,故选B项。【答案
9、】 B9(2021安徽A10联盟模拟)斯宾塞的自由主义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严复在翻译其著作时,反而将国群(国家团体)的自由放在第一位,最后才是个人的自由。严复此举( )A曲解了西方的自由主义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C忽视了个人的自由权利D维护了清政府专制统治【解析】 据材料“严复在翻译其著作时,反而将国群(国家团体)的自由放在第一位,最后才是个人的自由”,可知严复针对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国情,将翻译西方著作的顺序简单调整,故选B项;严复只是调整了翻译的顺序,并不是曲解自由主义,排除A项;严复的译著中包含个人的自由,排除C项;严复此举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答案】 B10(
10、2020焦作模拟)正如学者所言,“康有为遵循着旧学西学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改造传统儒学 B减少变法阻力C传播民主思想 D维护封建体制【解析】 根据材料“康有为遵循着旧学西学纳入新内容的儒学这一条线索形成的思想体系”“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少变法阻力,故选B;根据材料“致力于使儒学适应现代的需要”可知康有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借用儒家思想减少变法阻力,宣传变法,排除A;传播民主思想是其直接目的,排除C;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制,排除D。
11、【答案】 B11(2021潍坊模拟)晚清一位留美幼童回忆被招选时的情景,说:“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问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后来当地有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有些报名的人撤销了申请。”这主要说明当时( )A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 B政府一直重视儿童留学教育C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D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有些报名的人撤销了申请”,说明他们的父母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而没有接受西方的文明成果,从侧面反映出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有限,故选D项;根据
12、题干中所记述的“流言”内容可知当时人们仍然受制于旧有的传统观念,但是这不是题干内容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的大力支持之下,清政府才选派一部分儿童出国留学,而不是说清政府一直重视该项事情,排除B项;既然清政府能够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接受国外的西方教育,说明他们已经摆脱了“天朝上国”的理念,排除C项。【答案】 D12(2020南昌模拟)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提到“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据此可知( )A民生主义关注工农B土地革命深入人心C社会主义大
13、行其道D国共两党纲领一致【解析】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中蕴含着关注、改善工人、农民生活,故选A;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施的,排除B;孙中山的纲领是资产阶级的纲领,不是社会主义,排除C;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是纲领不一致,排除D。【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2021河南中原名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代民生主张尚书“天视即我民视,天听即我民听”孔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制(保护)民之产”“取于民有制(节制)”“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柳宗元“吏为民役”康有为“去人之私产”“凡农工商之业,比归于公
14、”“凡百举动皆有机器”孙中山“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胡锦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加以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民生思想相比,康有为、孙中山民生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及意义
15、。【解析】 第(1)题第一小问,由材料“天视即我民视,天听即我民听”“制(保护)民之产”“取于民有制(节制)”“吏为民役”概括。第二小问,由材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得出对统治者是一种制约,使得统治者必须关心民众生活,努力赢得民心,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合封建时代关注民生的目的得出本质是为了维护君王统治的稳固,民生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第(2)题第一小问,由材料“去人之私产”“凡农工商之业,比归于公”得出康有为主张“公产”,发展近代工业以建设民生;由材料“核定天下地价”“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得出孙中山主张“平均地产”“节制资本”,注重解决贫富差
16、距、劳资纠纷等社会问题。第二小问,结合康有为、孙中山生活的时代背景得出中国出现近代工业,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进行救亡图存斗争;由材料“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得出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第(3)题第一小问,由材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得出建设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由材料“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得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第二小问,由材料“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得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
17、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答案】 (1)内容:以天命观为立论依据;主张重民、富民,强调官府为民众服务。评价:对统治者是一种制约,使得统治者必须关心民众生活,努力赢得民心,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稳固,民生问题难以得到保障。(2)变化:康有为主张“公产”,发展近代工业以建设民生;孙中山主张“平均地产” “节制资本”,注重解决贫富差距、劳资纠纷等社会问题。原因:中国出现近代工业;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进行救亡图存斗争;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3)主张:建设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意义:体
18、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14(2021益阳模拟)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林则徐虽有世界眼光,但他怕清议指摘,以致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论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
19、无畏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概括材料,谈谈你对蒋廷黻认识的看法。(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解析】 从材料“林则徐虽有世界眼光,但他怕清议指摘,以致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倘若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可概括蒋廷黻的认识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
20、是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所致;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运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辩证分析蒋廷黻的认识,论证其认识的正确部分和错误地方。【答案】 示例:认识:蒋廷黻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是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所致。看法:蒋廷黻认为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因循守旧,怕清议指摘的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把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归结为林则徐等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比较偏颇的。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成长为新的经济因素推动社会的发展,思想长期以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封闭落后,对外闭关锁国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决定了当时中国不可能在遭到外来侵略的情况下,立即就有应急社会变革的出现。社会的变革受限于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而并不取决于某些人的个人因素。蒋廷黻把中国当时没有发生改革运动的原因归结于林则徐等士大夫的个人因素,而不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比较片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