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学彦教学随笔选陕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学 杨学彦翠翠爱情的浪漫色彩边城中的翠翠,她的爱情是朦胧的,就像泰山上的云雾、夜晚的月光,如梦似幻。翠翠的爱情始终都在梦中。“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天宝傩送为了她而进行的爱情“决斗”,她全然不知;爷爷为她的爱情而忙碌奔波,操尽了心,但却是背着她安排天宝的“走车路”或“走马路”,爷爷对她心中的“白马王子”毫不知情,而她对爷爷的“不知情”以及“错位”的安排也是如坠雾中,不知底里;傩送因何离家出走,她始终蒙在鼓里。所以,她才会在爷爷离开她,就剩下她孤身一人的时候,仍守着那只渡船,眼望着远方,盼望着心上人儿
2、的归来。这简直就像长江上的“神女峰”一样,多么浪漫!契可夫的“漫画”笔法我以为;契可夫的小说大多都用的是“漫画”式的描写方法。(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他的大部分小说,善于运用讽刺的笔法、漫画式的描写、夸张的手法,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将那些不合理的、可笑的、庸俗可鄙的,但又是大家看惯了却又引不起注意的现象,撕破了,让大家在滑稽可笑之中惊醒,认识其本质,引起疗救的注意。谁是别里科夫?象别里科夫这样行为怪诞、样子可笑的人,现实生活中确实很难找到,但具有他这种思想和观念的人却比比皆是。我
3、们的周围,有数不清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物。那些总害怕孩子“出乱子”的家长们,那些总担心学生“越雷池”的老师们,那些总怀疑职工接受“异端邪说”、不“循规蹈矩”的领导们,那些总爱法先王之法、害怕新事物、拒绝新思想、维护旧秩序的人们,他们都是当代的别里科夫。怎样理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句话?一种理解是:紧承上文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而来。这是根据两种不同的感觉来写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给人以暖的感觉;“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给人以冷的感觉。在一个宫殿中,一会儿“暖”,一会儿“冷”,当然“气候”不同了。另一种理解是:极言阿房宫之大。一宫之内,相距几百里,这里还是艳阳
4、高照,那里已是阴雨霏霏,雨、雪、阴、晴全然不同,当然可以说“气候”不同了。怎样理解“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句中的“相”字?这句话中的“相”字,当“互相”讲也通,但细细斟酌,当偏指一方的代词讲更符合刘兰芝当时的心理情感。因为这段话是刘兰芝的诉述,更要突出她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表达她对焦仲卿的一往情深。只有理解成“我见你的时日很少”,才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种情感,否则,这种情感的表现就减弱了。如果理解成“互相”,只是说明了“二人见面的时间太少”这样一种情况,不能突出刘兰芝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不能突出一个“新妇”“守空房”的寂寞与痛苦。“新妇起严妆”一段描写的作用按照常理,无辜被遣的刘兰芝此时十分悲伤
5、,哪里还有心事去梳装打扮呢?但是,刘兰芝确实打扮了,而且还打扮得如此光彩照人。这和人物当时的心情是否矛盾呢?不!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前边,作者还没有来得及对刘兰芝的美丽作精心的描写,在此对其美丽补写一笔,以突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夺目,这是其一。其二,下文要写刘兰芝刚一回家,太守就派媒人前来为儿子求婚这个情节。对一个被遣回家的女子来说,不但不被太守家忌讳,反而还会得到太守儿子的爱慕,这就说明刘兰芝的美丽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新妇起严妆”的描写正是为下文张本的。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兰芝此时此刻无比伤心悲痛,她的被遣,完全是婆婆一手造成的,自己是清白无辜的。鉴于这种情况,她要维护自己神圣不
6、可侵犯的尊严,就不能在婆婆面前表现出丝毫的难过、灰心,而应该理直气壮,坚强从容。她当年堂堂正正地嫁到焦家,今天也要堂堂正正地离开焦家。她要向婆婆表示她的无辜与坚强。其四,刘兰芝深深地爱着她的丈夫,她和丈夫情深意笃,誓同生死,今日一别,再无因相会,所以她要为悦己者容。她要把自己的美丽最后留给丈夫,让丈夫永远思念着自己,这“起严妆”着实是为着心爱的丈夫的。王母娘娘是“天河”迢迢牵牛星一诗中“迢迢”一词极言牛郎织女相隔之远,会面不易。而“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句又似在说:河水又清又浅,相距又不远,牛郎织女本应该容易见面。这前后是否矛盾呢?细细分析,此处正包涵着深刻的意蕴:即迢迢汉河在牛郎织女看来,
7、并不能阻隔他们的爱情,真正割断他们爱情的是王母娘娘,由此得知,造成天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不是“天河”,而是在他们之间画“天河”的人。再扩而广之,是无情的观念、制度、世俗习惯等无形的“天河”。陶渊明为何要到农村去?归园田居之一“少小适俗韵”一诗,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乐于田园生活的心情。诗中着意描绘了那种恬淡自然清新朴素的农村生活图景,很令长期生活在城里人的神往。上课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假如让你们长期生活在陶渊明所描绘的这种农村环境中,你愿意吗?请说实话!有的同学说:生活几天还可以,长期不行,因为那个地方太落后闭塞了。有些农村来的同学说: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那种鸡鸣狗吠牛羊叫、东山糜子西山谷的环境里,
8、我们非常向往城市里的繁华景象和现代文明。同学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发,更加深了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从同学们的心理,我似乎领悟到了陶渊明当年的心理。陶渊明辞官归田,过田园生活,并不是因为田园风光的美好,虽然他写得那样恬淡清新,令人神往。陶渊明多年的官场生涯,使他耳闻目睹了那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逢场作戏、巧取豪夺、欺善纵恶、畏强凌弱的丑恶现象,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虽厌恶又无可奈何,不愿同流合污又无力抗争。处在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不精神疲惫,心力憔悴?所以他要远离官场,以求“心静”,而那种恬静自然的农村生活正是他追求宁静的所在。正因如此,他才乐在其中,乐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才感到了“久在樊笼
9、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后(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梦游一路所见奇景,有如下特点:一,景象清幽而壮美。二,道路曲折而艰险。三,气氛惊心而恐怖。四,仙境辉煌而热烈。诗人这样写一路所见景象,意在为下面仙境的出现作铺垫,这一点学生都容易理解,无须赘述。关键是诗人为什么要把景象写成这样,尤其要写道路之艰险、气氛之惊心恐怖。这里包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即要实现远大而美好的理想,不可能一帆风顺,非经历一番艰难险阻不可。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李白这样写“仙境”之不易到达,意在告戒山东诸友:要追求远大美好的理想,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排除万难的决心
10、。这里既是述志,又是戒友。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后(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李白到了“仙境”以后,受到了众神仙的热烈欢迎,这与李白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明主,多受排挤,备受冷遇,壮志难酬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照。李白在现实社会不能受到的礼遇,却在神仙世界中得到了,使他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享受到了人间所不能享受的快乐。但退而想之,这大乐之中隐含的是大哀,此中苦情谁能得知。李白的快乐与幸福,李白的理想与追求,只能在神仙世界里得到,只能在梦中得到。这是多么的虚妄啊!在虚幻的世界里求快乐,在不可得的妄想中求幸福,犹如一个伤痛至极的人靠烈酒来麻醉自己的神经,求得一时的快意,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情景啊!一石激起千
11、层浪琵琶行一诗中的名句“同是千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棘手,一时不知从何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我这样问学生: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想起这两句诗?这一问,一下子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在他们几个人同时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有的说:几个高考落榜的同学走到一起时。有的说:几个因考试成绩不好且都受到父母谴责的同学相遇时。看来,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找到了对这个名句含义的理解。当然也有理解偏的。比如,一个同学说:“我们初中毕业时,同学们互相在留言本上都写了这两句。”我问:你们有何沦落之感呢?这个同学回答说:我们都舍不得分开。我说:“你们应该责令居易改诗
12、句:同是天涯有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没有批评同学,也没有直接说这是错误的,但同学们都会意地接受了。这时候,同学们对这两句诗的含义理解了,但还没有回答出“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个问题。为此,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1),前边几位同学的回答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相似点是什么?(3)“同病相怜”这种情感受不受时代和地域的局限?(4)受不受职业的局限?(这个问题是针对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仅限于同学之间这种现象而提的)。一连串四个问题的讨论,一下子使同学们豁然开朗了。最后,同学们自然得出了结论:这两个名句是天下所有饱经忧患、屡遭不幸而又能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人们之间感情的高度艺术概括。故千
13、百年来一直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何“老大”才要嫁作商人妇?为什么琵琶女“老大”时才要嫁作商人妇?她觉得嫁给商人幸福吗?我以为这不算个问题,可是我的不经意一提,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说:商人走南闯北,居无定所,琵琶女嫁给商人生活漂泊,所以伤感。有的同学说:商人有钱,再加上经常出门在外,容易拈花惹草,琵琶女不放心啊。有的同学说:商人重利轻别离,不懂感情,琵琶女的感情得不到慰藉。同学们的回答只涉及后一问,而未涉及前一问。同时,这些回答除了最后一位外,都是按照对现代生活的理解来回答的。可见,离开诗的具体情境,不了解历史环境,是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
14、济、文化)出发,否则,就不能得出客观的历史的正确的结论来。琵琶女年长色衰,当然只能下嫁,所以,嫁给商人就是下嫁了。因为,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经商者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经商是人们瞧不起的职业,商人受到社会的鄙视。琵琶女年长色衰,失去了让五陵年少喜欢的资本,不能不委屈下嫁给商人,这让曾经荣耀一时的琵琶女怎么能够不伤心悲凉呢?商人又是一个重利轻别离的人,这让感情丰富的琵琶女怎么能够不“梦啼妆泪红阑干”呢?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后感(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历来在教学中被忽视,教师学生往往轻轻溜过。但细一斟酌,这两句绝非随意写来。它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千古风流人
15、物”一句,是承“大江东去,浪淘尽”而来,这是纵观历史长河,遥望历史人物而发出的感慨。它可上溯三皇五帝,下至宋代当朝,历代风流人物随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早已“灰飞湮灭”,他们的业绩也淡如烟云。“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是承“故垒西边三国赤壁江山如画”几句而来,这是横看三国风云,指算三国豪杰而生感喟。他可以历数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叱咤风云的人物。这纵横古今的历史人物都值得怀念,但作者都将他们一笔带过,统统略去,惟独留下周瑜要细加描写。可见,“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是为周瑜的出现作铺垫的。也就是说:无论历朝历代,还是三国时期,英雄豪杰无数,虽然都能引起人们的怀念,但在作者心目中,惟
16、独周瑜是他最为景仰之人,其他英雄豪杰也就成了周瑜的陪衬与铺垫。其次,这是赤壁怀古,当然要怀念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历史人物了,而周瑜又是赤壁之战中最声名显赫之人,怀念周瑜也就更在情理之中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后感(二)赤壁怀古写古战场,写周瑜,能以轻见重,以柔见刚。烽火连天,硝烟弥漫,擂鼓喧天的壮烈战场,写的如此轻松;率领千军万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大将军周瑜,写得如此儒雅潇洒。这样写,更突出了周瑜的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其力挽狂澜的的豪迈气概不写自见。李煜到底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作者想象中的生活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
17、是人非之感。这样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但显得单薄了一点。我以为:作者写这两句,含义非常深广,可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可以理解成故国被宋占领后,惨遭战乱破坏而面目已非的状况;也可以理解成整个南唐山河被宋占领后国家破败,亡国之民精神的苦痛与生活的改变;还可以理解成原来宫中的宫女沦为亡国之奴后精神的崩溃和面容的憔悴;更不能忘记,这里包含着自己的影子。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他所忍受的亡国之恨、臣虏之辱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雕栏玉砌虽犹在,但“沈腰潘鬓消磨”,故而“朱颜改”包含了他的消瘦与衰老。以上四点,融合了词人非常复杂的感情,愁不堪言。所以很自然地发出了千古“愁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秦观鹊桥仙读后秦观鹊桥仙的“金风玉露一相逢”句,既点明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秋天,又象征着这对情侣此刻会见的美好时光,还象征着他俩爱情的高贵和纯洁。这些学生都容易说出来,但细一想,“玉露”二字,还包含着会见的短暂,尤其是和“一相逢”以及下句的“便胜却人间无数”相连,更能明显地感受到词人有会见短暂的婉恨之意。然而,这种短暂的相会却胜过了人间朝夕不离的相聚,“一相逢”对“无数”,正是“短”和“长”、“少”和“多”的矛盾关系,但“胜却”二字又将“会见虽短却无尽,朝夕相处却有尽”的辨证关系融含其中了。另外,“忍顾鹊桥归路”也写得情意深长。喜鹊搭桥,本是一喜。桥,可使牛郎织女相会,看桥自应喜笑颜开。然而
19、,为何又“忍顾鹊桥归路”?原来词人略去了一“喜”,只留下一“悲”,会面前和会面中的欣喜之情自不必言,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刚才走过的鹊桥,禁不住想:这让我们相见的鹊桥,原来也是让我们相别的,所以,才会有“忍顾鹊桥归路”的婉恨啊。议论文的典范六国论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论说文。学习本文,除了完成本课所必须的教学任务外,把议论文写作指导贯穿到教学中去,我以为是一个极好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学期议论文训练的重点是:一,议论要有理有据。要做到:论点正确、新颖、有针对性;论据可靠、典型、新鲜。二,议论要有条有理。重点掌握并列式论证结构和递进式论证结构。而六国论正好就能体现这种训练
20、重点,达到议论文的教学目的。这篇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论点本身就是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然后二三段分别对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是典型的总分式论证结构。而第二段和第三段在论述过程中,又体现了有理有据的写作要求。以第二段为例: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把叙事与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先摆出秦受贿比战胜得
21、土地多百倍和三国行贿比战败失土地多百倍的事实,然后阐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道理。又举三国祖先得土地之不易和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的事实以及他们割地赂秦的情形,从而说明了“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餍,奉之弥繁,侵之欲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道理。最后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而二段和三段又是并列式结构。整个文章从提出论点到证明论点,再到得出结论进而借古讽今以告戒宋王朝,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再重蹈六国灭亡之覆辙为止,全文采用了逐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这种典型的政论文正是学生学习写议论文的范文。关于病梅馆记一文中“固也
22、”一句的理解中学语文第三册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病梅馆记中“固也”一句的解释是“本来是这样”。我反复研读原文,总觉得这样解释上下文气不能贯通。课后练习一还为此设计了一道练习题,问道:引用的话(指“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教师教学用书对此题作了这样的解答:“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士”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经。我认为“固也”是“原来如此”的意思,表示了
23、龚自珍对文人画士“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种“孤癖之隐”的惊讶,对他们这种丑美颠倒、以非为是的审梅标准的难以言状的吃惊和愤怒,对“江浙之梅皆病”这种现状的恍然大悟。这样理解,上下文气贯通,前后内容钩连,感情脉络发展自然。由惊讶而究其因再揭其罪不是很顺当吗?何必还要“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呢?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一个人的虚荣心,不能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虚荣心理是没有阶级、没有时代、没有国别的一种人类的心理现象。就象偷盗、自私、流氓、贪
24、污受贿、逢迎拍马、尔虞我诈等劣行,无论在那个社会、那个时代都会有的一样。绝不可以把它们归结为某一个社会形态下的产物。这种习惯了的阶级分析法和社会分析法是文学作品分析鉴赏的一大弊端,是教条主义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一种反映。虚荣心是人类心理的一种普遍现象,就连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有或多或少轻重不同的虚荣心理。很多小孩子都愿意听大人夸他的话,都愿意在大人面前显示他的可爱、漂亮、有能力。这种心理虽然不是天生的,但起码是很容易形成的。19世纪法国的玛蒂尔德有虚荣心,21世纪中国的张女士、李先生也同样有虚荣心。你总不能说前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后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虚荣心吧!如果谁要这
25、样去界定,那真会让人笑掉大牙的。多给路瓦栽先生一些同情吧!我们广大的读者往往关心玛蒂尔德,把更多的同情给了玛蒂尔德,可是,却遗忘了小说中的路瓦栽先生。其实,路瓦栽先生才是更值得我们同情的一个人物。路瓦栽先生没有丝毫的过错,却要为妻子的虚荣心付出十年的辛劳,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深的同情吗?为此,我在课堂上作了这样一个假设:假如路瓦栽先生有极强的虚荣心,成天梦想着过豪华生活。有一天,他借了朋友一辆高级小轿车(仅仅为了假设,不考虑是否符合生活实际),结果,由于不慎,人虽完好无损,车子却面目全非。为了不失自己的信用,他决定借巨额的高利贷款,买一辆新车还给朋友。这笔贷款要彻底还请,他们夫妇二人必须付出十多
26、年的辛劳。假如你就是玛蒂尔德,你愿意吗?请说实话!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发表了很多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我应该象路瓦栽先生一样,任劳任怨,和我的先生同甘共苦,度过难关。有的说,我可以和他共度难关,帮他解决困难,但说说气话,发发牢骚总是可以的吧。有的说,我倒了八辈子霉,嫁了这么一个丈夫,要苦我害我一辈子,我非得和他离婚不可。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的意见相近,有的意见完全相左。然后,我再回过头来,让学生体会路瓦栽先生能任劳任怨地与玛蒂尔德一起承担这个巨大的不幸,担起生活的重负,辛苦十年还清债务容易吗?你难道不想为路瓦栽先生说点什么吗?这一下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大家几乎一致认为:路瓦栽先生太不幸了,
27、他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同情。小说的悲剧性在路瓦栽先生身上得到了最震撼人心的体现!怎样理解陈奂生上城中的吴书记?吴书记对陈奂生确实很关心,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年那种和谐美好的干群关系,今天读来感到格外亲切。但是,吴书记对陈奂生的关心,虽然体贴温暖,却不能算是理解。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对农民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对农民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却不了解,甚而不能理解。他把一个生活虽然得到改善,但依然很贫困的农民放在一个豪华的宾馆,再没有作其他的安排,一走了事。他就没有想到,一个工值仅有七角钱的农民,住在这样一个5元钱一天的高级房间里,怎么能承受得了?他的格外关心,给陈奂生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沉重
28、的心理负担。(至于陈奂生把它看作是炫耀于人的资本,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则另当别论)一觉睡掉了陈奂生七天的劳动收入还差了一角钱,一觉睡掉了陈奂生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两顶帽子。我们是那个年代生活过来的人,5元钱就是一个普通市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一个中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陈奂生却糊里糊涂一觉睡没了,你说他能不心疼吗?他能不耿耿于怀吗?甚至逼着他不得不设想各种方案回去对付他的老婆。可想而知,这5元钱给陈奂生造成了多么大的心理伤害!但善良的陈奂生却把这个倒霉的事情归咎于自己不曾先买帽子而造成的感冒,他对吴书记是感恩戴德,觉得吴书记只是“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不过人家忙着赶火车,哪能想得周
29、全!千怪万怪,只怪自己”多么善良的农民形象啊!而那个“好人”“好领导”的吴书记想到这些了吗?没有,他想不到!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农民的甘苦。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吴书记,尤其不能责怪热情关心一个农民的吴书记。但我们必须严肃地指出,吴书记身上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官僚主义作风,他对农民的关心还处在一种浅层次的一般感情上的关心,还没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老百姓的群体之中。他想为群众做好事,但还没有进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境界。他还是站在一个县委书记的角度想问题,还没有站在一个农民的角度想问题。我们这个领导干部还没有真正把自己的立场、思想和世界观转变到群众的立场、思想和世界观上来,所以,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人民群众相背离,好心办坏事。我们只能这样说,吴书记是一个满腔热情的好书记,但又是一个对农民没有深入了解的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