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自然灾害的防避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通过视频和演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然灾害以及了解政府和个人应该采取的措施。(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然灾害观,提高避灾、防灾的意识与能力。(人地协调观)1.面对自然灾害,政府和个人分别采取哪些应对措施?2.在地震多发区,个人面对地震灾害应采取哪些措施?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有哪些?4.当滑坡发生时,个人应如何逃生?5.在山区遇到泥石流灾害时应如何选择逃生方向?一、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1防避原则:统筹做好防灾、避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力争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2社会行
2、动(1)组织科技攻关,健全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2)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3公民参与(1)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2)遇到突发灾害时,要沉着冷静地科学应对。(3)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4)记住“十字要诀”,即“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特别提醒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灾前、灾中、灾后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政府的规划与指挥是中心,将各个子系统、各个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
3、减灾这一复杂任务。微思考“减灾防灾就是从根本上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这种说法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减少灾害,减轻灾情。二、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1地震灾害的防避(1)社会层面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2)个人层面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地震发生时,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地震后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2洪水灾害的防避(
4、1)社会层面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2)个人层面洪水前的行动:了解地势及警戒水位;规划逃生路线;做好防灾救灾准备。洪水中的行动:向高处转移;求救;借助救生设备或者漂浮物逃离。洪水后的行动:做好防疫;灾后重建。名师点拨地震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不同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自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
5、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三、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避1社会层面(1)开展滑坡、泥石流风险性评估。(2)对潜在性滑坡、泥石流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3)采取工程措施。2个人层面滑坡(1)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2)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3)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4)通过削坡减载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5)科学逃离。泥石流(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3)保护和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4)雨季或者暴雨时,不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5)科学逃生,及时向下游发出泥石流预警信
6、号。特别提醒(1)防止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2)典型滑坡的发展一般可分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历时从数天到数十年不等;第二阶段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3)我们可以根据滑坡体后缘山坡上地裂缝的快速扩展、滑坡体前沿坡脚处的泉水(井水)水量水位的异常变化和地面上隆变形等临滑迹象及时发出预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住高层楼房的人在地震发生时应该抓紧时间乘电梯下楼。()2遇到滑坡发生时一定要原地不动。()3遇到泥石流来袭应迅速向山下逃离避险。()4接到洪水警报后要留意洪
7、水警戒水位的变化。()提示:1.地震发生时,正在搭乘电梯要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2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3遇到泥石流来袭,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4接到洪水警报后应尽快撤离。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道路护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山区公路和铁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问题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指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提示
8、: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任答两种即可)问题2(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提示: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可以有效地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抵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治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1工程性防御措施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9、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就是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差别。(2)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1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2)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B
10、修建防洪大堤C植树造林D挖掘机井(1)A(2)C第(1)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第(2)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加固房屋、挖掘机井属于改变财物特性;修建防洪大堤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进入2020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自7月8日以来,四川多地迎来暴雨袭击。从7月8日至11日18时,本轮强降雨共造成全省62.07万人受灾,因灾转移7.54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3.15亿元。问题1(地理实践力)根据图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突发洪水
11、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获得逃生机会?提示:尽量逃向高处,如不能逃脱,则要借助漂浮物脱身。问题2(综合思维)同地震的救助相比,洪水中的救助有何不同?提示: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可以在灾害发生过程中救助,以互救为主。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相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3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泥石流多发生于持续暴雨后的山地丘陵地区,
12、遇到泥石流发生时应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3)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边跑。(4)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5)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22020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遇难。据此完成(1)(2)题。(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应该雨季去山区探险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13、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求生技能(2)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D迅速找到树枝等使自己漂浮不下沉(1)A(2)C第(1)题,山区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雨季去山区探险旅游。第(2)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不同于一般洪水,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山洪。课 堂 小 结课 堂 速 记1面对自然灾害,既要有政府领导下的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又要广大公民积极、科学地参与。2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
14、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4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5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6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题组1自然灾害的防避概述1下列叙述属于减灾防灾中社会行动的有()实施减灾工程加强自救、互救的训练提高全民减灾意识灾难降临时保持健康的心态ABCDC要注意区别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社会行动是政府领导下进行的有组织的工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个人在灾难中应该怎样做。2下列不属于个人应对灾害“十字要诀”的是()A学生防灾减灾知识B及时躲避C保险救灾D增强参与救灾
15、的社会责任感D个人应对自然灾害“十字要诀”,即“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即为“学”,及时躲避即为“避”,保险救灾即为“保”,因此只有D项不属于。题组2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北京时间2020年9月15日凌晨8时16分,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了3.7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完成34题。3地震发生时,尼玛县一所学校的学生正在教学楼里上课,其较合理的做法是()A迅速躲在窗口B迅速跑向门口逃出教室C迅速跑向阳台D用书包护住头躲到课桌下4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的正确自救做法有()点燃柴火帮助搜救人员确定位置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部以防吸入过多灰尘大喊大叫,不
16、要错过搜救的黄金期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被救援人员发现ABC D3.D4.D第3题,地震发生时,若学生在教学楼里上课,较合理的做法是用书包护住头躲到课桌下;阳台、教室走廊和窗口的安全性极差,不适宜靠近。第4题,废墟中的氧气含量可能较少,点燃柴火会消耗氧气,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不适宜点燃柴火帮助确定位置;大喊大叫会消耗体力,也不正确。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据此回答57题。5下列防洪减灾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B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C我国人多力量
17、大,没有必要投入过多,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D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6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围湖造田,抵制洪水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开辟分洪区AB CD7下列属于防洪工作中的工程措施的是()A修建分洪区B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C实行防洪保险D建立洪水预警系统5.C6.B7.A第5题,我国洪灾多发,损失较大,必须增加投入,加大防洪减灾的力度。第6题,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洪水灾害更易发生,故不正确。第7题,修建分洪区属于工程措施;加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防洪预警系统都属于非工程措施。(教师用书独具)教材
18、P99活动提示: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有:(1)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被联合国认为是“开展减灾活动最好的国家之一”。(2)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3)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4)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开展了以自然灾害监测和综合减灾对策为主的一系列科技研究。教材P100活动1提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重大海啸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亚洲东部南部、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岸区域等,因为这些地区基本上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发生地震的主要集中地区。2提示:台湾与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青藏高
19、原及其边缘地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区。这些地区处在我国的主要地震带上,地震发生频率高,因此房屋和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更高一些。教材P101活动提示:略教材P102活动1提示:都江堰主要有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并借助弯道,使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在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下,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宝瓶口在引水的同时,还能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正因为三大
20、主体工程之间以及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之间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才使得成都平原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成为稻米飘香的天府之国。2提示:(1)无闸:二八分沙: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四六分水: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2)有闸:枯水期,外江闸关闭,岷江水进入内江,即可满足灌区内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洪水期,外江闸打开,大部分洪水从外江流走,保证了灌区内的安全。3提示: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我国古代“道法自然”的人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