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71445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当仁,不让于师名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篇释义:看见善良的东西,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的东西,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腾的水里一样。运用:习近平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字音辨识喟

2、然(ku)莞尔(wn)饥馑(jn) 哂笑(shn)铿尔(kn) 舞雩(y)浴乎沂(Y) 自牖执其手(yu)子哭之恸(tn)二、通假字1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2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3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4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5鼓瑟希“希”通“稀”,稀疏三、一词多义1绝2尔3言4以四、词类活用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作动词,踩梯子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名词作动词,穿上礼服;戴上礼帽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4曾皙后名词作动词,后来才离开5赤也为之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6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相五、古今异义1加之以师旅古义:指军队。今义:

3、军队编制单位之一。2且知方也古义: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今义:方向、对方、方法等。3如五六十古义:或者。今义:如果,如同等。4无以为也古义:用做。今义:认为。六、特殊句式1仲尼岂贤于子乎状语后置句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4其何伤于日月乎状语后置句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七、熟语积累1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2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想停止却不能停止。3诲人不倦:诲,教育,引导。意为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4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5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4、6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7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八、名句积累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

5、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赏析孔子说:“颜回是多么有才德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是多么有才德啊!”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此处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6、而归。赏析 暮春三月,春天的夹衣已经穿上了,我跟五六个成年男子,还有六七个男孩儿,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回来。这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形象化表述。这正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所以后面才引出孔子“吾与点也”的喟然感叹。1选文第1节中“多见其不知量也”是针对什么人说的?明确针对诋毁孔子的人说的,指叔孙武叔。2选文第2节中“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说明了什么?明确“其”代孔子。说明孔子的出类拔萃和子贡对孔子的无限敬重。3选文第6节“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说明了什么?明确孔子的毫不隐瞒,表现了他对弟子的人格的尊重。4选文第111

7、3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明确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情举止细节的刻画,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情谊深厚。5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明确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6从第10则选文看,每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子路:“率尔而对”,直抒胸臆,表现了他鲁莽坦率、自负急躁的性格。冉有、公西华:说话委婉而留有余地,表现了他们的谨慎和谦恭。曾皙:一直在鼓瑟,

8、直到被孔子问起,才“舍瑟而作”,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脱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淡空灵的内心世界。孔子:谦和诚恳,循循善诱,耐心地启迪弟子,始终保持着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孔子探问伯牛时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是否表明孔子认为伯牛得病就是他的命?明确从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宿命论者,他相信命运之说,但他对命运的不公平提出了自己的抗议,并用反复的话语强烈地表达了这种感情。他认为,像伯牛这样德行优秀的人应该长命百岁,享受健康的生活,却得了这样的疾病,即使探望,也只能“自牖执其手”,命运太不公平了!从这

9、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挚爱之情,以及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控诉。1.(论语子张)2.(论语子张)3.(论语子罕)4.(论语述而)5.(论语卫灵公)6.(论语述而)(论语阳货)(论语雍也)(论语雍也)(论语先进)(论语雍也)(论语先进)(论语先进)【经典传承】伟大和平等孔子评价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尽管弟子们非常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弟子们只是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以及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他不期望人们像信仰神明那样信仰自己。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就越显得伟大

10、。【现实链接】包容与平等,新加坡发展的“钥匙”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广泛融合共存的国家。在路上,华人、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裔、包头巾的马来裔以及来自全球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士随处可见。 早在13世纪末,新加坡就已经作为一个王国存在了。14世纪,新加坡就是一个商贸港口了。1819年1月29日,英国莱佛士爵士为寻找新的自由贸易港,登陆了新加坡。今年,是开埠200周年。早在莱佛士来到新加坡之前,明清时期,就有很多中国人来此从事商业活动,并与当地的土著马来人友好共处。他们通婚的后人通常被称为峇峇娘惹,并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华人参与新加坡的贸易活动至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英国人到来以后,新加坡作为贸易

11、港口繁荣发展,吸引了更多马来、印度、欧亚大陆以及其他地区的外来移民。 新加坡人有三个特质:开放、多元和自主。不同民族间的包容与平等,成为其走向蓬勃发展的“钥匙”。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在独立当天表示:“新加坡并非一个马来人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华人的国家,或是一个印度人的国家。在新加坡,每个人都会有平等的地位。”新加坡宪法也明确规定,不论宗教、种族、血统或出生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4月2日)运用评点“包容”,归根结底,源于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才会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误解,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

12、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而爱的荒芜和消亡,将使最亲密的人彼此伤害、仇视以至兵戈相向。美文争与不争,智慧其中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平淡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

13、博大包容。(1)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曾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2)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

14、人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捧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生存。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

15、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使得它们更加快乐地生活。(3)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让于师”。(4)赏析(1) 文章首先阐述“争”“不争”体现的意义,然后用达尔文、老子的话体现的意义来剖析“争”与“不争”的内涵。(2)第段用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做论据, 说明“争”与“不争”要看具体情况。(3)段运用 李白、杜甫、夫差、勾践以及桉树、小丑鱼、海葵的事例做论据。(4)第段引用孔子的名言重申“争与不争”要看具体情况的论点。(5)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十分注重

16、对论点的两面论证,不说“争”与“不争”中哪一方更好,而是讨论不同的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即“争与不争,智慧其中”。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孙武叔毁仲尼毁:诽谤B人虽欲自绝 自绝:自杀C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D当仁,不让于师 当:遇到解析:选B。自绝:自行断绝跟对方的关系。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B夫子矢之曰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D鼓瑟希,铿尔解析:选C。A.“知”通“智”;B.“矢”通“誓”;D.“希”通“稀”。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

17、得邦家者B夫子莞尔而笑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C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加之以师旅D其何伤于日月乎 仲尼岂贤于子乎解析:选A。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介词,“认为”;介词,“用”。D.介词,“对于”;介词,“比”。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何伤于日月乎A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贤哉,回也D亡之,命矣夫解析:选B。B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和D项是判断句,C项是主谓倒装句。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18、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

19、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乘:shn ,四马一车为一乘B因之以饥馑 因:接着C夫子哂之 哂:微笑D舍瑟而作 舍:住舍解析:选D。D项中“舍”读sh ,放下。6下列加点词中与“端章甫”中“章甫”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驴不胜怒,蹄之 B皆共目之C沛公欲王关中 D殚其地之出解析:选D。例句中的“章甫”是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戴礼帽。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D项为

20、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7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也”句式不一致的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D我之谓也解析:选B。例句是宾语前置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A项与例句相同。B项是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C项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伤”即“伤何”。D项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我之谓”即“谓我”。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B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了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

21、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解析:选C。C项中“理性的语言”不对,曾皙运用形象的描述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而非通过理性的语言。9本则故事中,孔子鼓励其弟子畅所欲言,而不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说明了什么?答:答案: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能平等待人;孔子对弟子们言志的不同态度,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重视。(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

22、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

23、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注】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羖:公羊。累绁:用绳索捆绑。粥:通“鬻”,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C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D与

24、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解析:选B。可据文段中动词的意义进行断句。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空”,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B“季氏史”即委吏,掌管委藏工作,即后之司仓氏、司庚氏,掌保管、出纳。C“大司寇”先秦官职,西周时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D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解析:选D。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简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5、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的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解析:选C。原文中孔子得到了善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

26、有达者。译文:(2)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译文:解析: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重点是文言句式和实词。“孔丘,圣人之后”是判断句,“虽”,第(1)句中是“虽然”,第(2)句中应为“即使”;“达”,显达;“王”,称王;“霸”,称霸。答案:(1)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2)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

27、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账目,清楚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

28、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