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767953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上学期宣化一中高二历史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80.0分)1. 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A.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B. 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C.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D. 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2.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阅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A. 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 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C. 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D.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2、要3. 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4.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提高了官员素质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废除了门阀制度5. 宋朝科举考试向读书人广泛开放,一旦录取,即刻授官。考试规模明显扩大,录取人数数倍于唐。这一做法的主要社会意义是()A. 刺激了印刷业繁荣B.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C. 推动商

3、品经济发展D. 确保文化高度发达6. 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A. 直属中央位高权重B. 能够决定官吏升迁C. 可以监察文武百官D. 重在维护中央权威7. 据统计,两晋中央监察官员中有11人曾经担任过廷尉、治书侍御使、司隶等官,且均从事监察、司法之类的官职,更有甚者,三司官职都曾担任过。这一现象说明两晋()A. 选官制度陷入僵化保守的局面B. 中央监察机构设置较为简单C. 重视中央监察官员的履历经验D. 注重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8.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

4、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9. 中国政治制度史记载:“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权力监督的法规,如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这体现了()A. 监察权力不断强化B. 丞相权力日益削弱C. 官吏之间相互制衡D. 监察

5、机制不断完善10. 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A. 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C. 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 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11. 礼记载:“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反映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1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

6、从平民中选拔”。这表明()A. 百家思想斗争激烈,法家脱颖而出B.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社会逐渐转型C. 贵族政治完全衰落,官僚政治兴起D. 选官制度臻于完善,实现平民政治1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 具有很强的民主性C.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4.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中,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

7、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15. 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A. 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B. 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C. 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D. 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16.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行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17.

8、 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中央集权B. 有利于司法公正C. 强化了君主专制D. 降低了行政效能18. 明代法律规定:监察官员索要收受他人财物,罪加二等;“于各衙门嘱托公事”,比常人罪加三等。这些规定()A. 降低了监察官员的政治地位B. 有效遏制了各级官员的腐败C. 有利于监察体系的正常运转D. 标志着古代监察机制的成熟19.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英国文官,不得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

9、府政务官员共进退,他们是“中立”的,是超党派的,他们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是不能被轻易免职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议案、法令、文件,都是由高级文官起草的。下列关于英国文官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B. 促进了行政管理专业化C. 形同于中国古代科举制D. 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标志20. 18世纪的英国议会制在运作中,贵族经常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不同派别及其追随者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 辩论是议会决策的主要手段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不完善D. 混合体制是贵族专权的根源21. 京师同文馆中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

10、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据此可知当时()A. 官员选拔与成绩挂钩B. 现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C. 京师同文馆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D. 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废除22. 1912年7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A. 避免了徇私舞弊B. 民主政治的确立C. 摆脱了封建束缚D. 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23.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任用法草案文

11、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等规定的文官制度,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这表明()A. 文官制度不符合近代中国的需要B. 军阀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列强C. 文官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政治统一D. 文官制度自身存在巨大的局限性24. 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A. 强化了监察权力B. 有利于公平公正C. 提高了官员素质D. 杜绝了腐败行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25. 阅读材料,

12、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改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乖誊录制。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殷试三级

13、。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采月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

14、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 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

15、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 -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 人。 -摘编自姬丽萍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以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6、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确立的特点。答案1.【答案】B【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对察举制进行了完善,侧重强调不光有品德才能还要有具体实践的经验。并没有体现出打破贵族世袭的特权。 B从材料中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注重,对官员统治才能的检测。 C彰显公平竞争的选官原则是科举制的特点。 D材料强调的是官员有具体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强调提高行政效率。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察举制度的内容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察举制的选官内容特征,还有搞清楚科举制的特点。2.【答案】D【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由东汉的察举

17、制发展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B材料现象正是世界大组力量增强的表现。 C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 D材料中把人品评权收归官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答案】D【解析】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科举制对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B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征。 C材料体现不出科技智能选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官员。 D从材料中的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可以看出,科举制抑制了

18、以前的士族门阀的势力。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度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4.【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科举制的历史影响之一,但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 B.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制度,并没有废除。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通过层层严格

19、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科举制的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5.【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激印刷业繁荣”属于宋朝科举制完善的历史影响之一,但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关。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宋朝科举考试向读书人广泛开放”“考试规模明显扩大,录取人数数倍于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D.“确保文化高度发达”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宋

20、朝科举考试向读书人广泛开放”“考试规模明显扩大,录取人数数倍于唐”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科举制的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6.【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的特点是以小制大,“位高权重”表述错误。 B“决定官吏升迁”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属于地方监察制度,“监察文武百官”表述错误。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维护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

21、。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刺史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7.【答案】C【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所述为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 B题干所给材料只反映的是中央监察官员的来源和履历,得不出机构设置简单的结论。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两晋监察官员均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说明当时较为重视中央监察官员的履历经验。 D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体系化。 故选:C。本题

22、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只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两晋中央监察官员中有11人曾经担任过廷尉、治书侍御使、司隶等官,且均从事监察、司法之类的官职,更有甚者,三司官职都曾担任过”的主旨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8.【答案】C【解析】A、材料的论述重点是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排除; B、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官员进行监督,排除; C、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正确; D、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 故选C 材料指出“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知府亦陷膝泥中”,体现出明朝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员职位较低

23、,但是权力非常重要 本题以监察制度变化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监察制度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9.【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内容可以看出,从秦朝到宋朝,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断发展,说明其不断完善,故D正确; 材料信息未体现监察权力的强化,排除A; 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对丞相权力的叙述,排除B; 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1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

24、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可知,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的融合,并非强调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 由材料“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可知,监察官可以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排除B项。 材料只提到唐朝时期部分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的史实,这并不能说明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排除D项。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对唐朝监察制度演变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1.【答案】A【解析】A依

25、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卿世禄制下世袭爵位禄秩的特点。 B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以品德为选官依据。 C结合所学知识,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中“礼记”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 故选:A。本题考查世官制,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本题主要考查世官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用人原则的变化反映

26、了贵族政治走向衰落,官僚政治逐渐兴起,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百家思想争鸣,排除。 C项,“完全”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古代封建社会下并未出现平民政治,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关键信息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从平民中选拔”。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本题掌握古代封建官僚政治的形成及发展进行解答。13.【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血缘,以考试为选拔标准。察举制适应了士族地主的兴起的社会状况,

27、科举制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的社会状况,故C符合题意; A、B、D三项表明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进步之处,这都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本题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本题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解答。14.【答案】B【解析】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历史现实,排除A; 通过材料看出,中进士的人有很多是出身低微,原来无官职的人士后代,他们中进士,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社会阶级阶层,故B正确; C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C; 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历史现实,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选官制

28、度。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在各级考试中频繁出现。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15.【答案】D【解析】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的说法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B题干所给材料未体现经世致用思潮,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压制。

29、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在明清时期时期一直占主导地位。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中国古代“学而优则士”的传统观念影,中国古代读书以考试做官为目的,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主要是由于八股取士的影响。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6.【答案】B【解析】监察官位卑权重是封建政治体制的经验所得,一方面品秩低得监察

30、官易于为皇帝掌控,能够让皇帝实时了解官员的情况;另一方面,监察官品质低下,任期较短,可防止监察官结交权贵,拉帮结派,坐大势力,形成关系网,威胁皇权,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7.【答案】B【解析】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体现的是司法的公正,故B正确; 材料没涉及中央集权,故排除A; C“三司推事“强调的是皇帝把重大案件交给官员会审,所以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强

31、化,故排除; D“三司推事“体现的是集体参与,提高了行政效率,故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监察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司法方面的问题。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1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法律对监察官员的违法行为加重处罚,体现了监察体系内部的权力制约,目的是防止监察官员的腐败,以有利于监察体系的正常运转,故C项正确。 A项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提到在实际效果上是否有效遏制腐败,而且材料只提到监察官员,而非各级官员,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个

32、别规定无法证明古代监察体制的成熟,故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反映了明朝监察体系内部的权力制约,进而分析得出其目的和影响。本题考查对明朝监察制度特点及其影响的把握,同时注意把握各个朝代的监察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19.【答案】D【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保持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行政的稳定性,有利于政治局势的稳定。 B更专业的人士进入社会管理,能够促进行政管理专业化发展。 C材料中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D材料与内阁制度成熟无关。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责任内阁制,

33、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政体发展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0.【答案】C【解析】18世纪的英国贵族经常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不同派别及其追随者分赃和妥协的产物,表明当时议会的辩论制度和程序方面存在不足,反映出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很多不足,尚不完善,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辩论是英国议会决策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国王专权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中“贵族利用议会的自由辩论将公共事务决策转变成产物”表明当时英国不是贵族专权,排除D项。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

34、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21.【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京师同文馆中的学生可依据成绩来做官,故A正确。 材料中的制度并不是现代文官制度,故排除B。 C项夸大了京师同文馆的作用,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开办,而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故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本题主

35、要通过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通过考试和资历确定官员任用资格,D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仅凭材料所述无法认定其确立了民主政治,B项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二者皆不可偏废”。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答案】C【解析】“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表明文官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政治统

36、一,故C正确; ABD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答案】B【解析】“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表明民国时期文官考试监察很严,有利于公平公正,故B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试

37、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5.【答案】(1)结合史实和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为,选官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走向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国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同时也扩大了国家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稳定社会统治秩序,而且还体现了社会相对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对后世的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8、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日益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转型。 (2)根据材料我们可知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确立了相关的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选拔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标准化,选官制度与国际接轨。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果然出现了法制化趋势,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但是由于社会动荡,法令无法执行,同时,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腐败现象非常严重。 故答案为: (l)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 影响:有利于吸纳社会精英,形成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扩大了统治

39、基础,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体现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对后世的选拔人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后期走向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转型。 (2)新变化:确立相关法律制度;政治色彩浓厚;考试内容和形式更专业化和标准化;与国际接轨。 评: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从汉到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来分析材料。 (2)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官僚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

40、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问题解答学生要知道中国的选官制度自古以来,就是与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密切相连,选官制度在封建社会主要是为了配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的影响,而近代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与中国两半社会的现实密切相关,既受到中国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近代选官制度的影响。26.【答案】【小题1】(1)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抓住材料中的“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等及所学知识回答。 (2)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相继颁布法令”“文官委员会”“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

41、试院考选方得任用”“考试院负责”当回答其相同之处。抓住材料中“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概括其特点。 故答案为: (1)背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断完善;政党更替影响政府工作;克里米亚战争所暴露出的政府管理的弊端。 (2)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 特点:受到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继承;重视人才选拔官员录取人数多。【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考查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具体分析,中英两国近代文官制度的背景和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