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议用时:60分钟)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樯独夜舟危:高漠漠水田飞白鹭 漠漠:形容广漠无际B官应老病休 应:应该阴阴夏木啭黄鹂 阴阴:幽暗的样子C煮芹烧笋饷春耕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杜郎俊赏 俊赏:眼光很高的鉴赏D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予怀怆然 怆然:悲伤的样子解析:选B。B项,“应”意为“认为是、是”。2下列诗句或词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C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D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解析:选C。“算”为领字,后面应停顿。3下列句
2、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D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解析:选B。B项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他三项均为拟人手法。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田家生活的诗句是_,_。(2)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的诗句是_,_。(3)积雨辋川庄作中体现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的诗句是_,_。(4)旅夜书怀中描写旅夜处境的诗句是_,_。(5)旅夜书怀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_,_。(6)旅夜书怀中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的诗句是_,_。(7)新城道中(其一)中描写野外远景
3、的诗句是_,_。(8)新城道中(其一)描写农家近景的诗句是_,_。(9)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词句是_,_,_。(10)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词句是_,_,_。(11)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词句是_,_。(12)长相思中作者身在征途:山一程,水一程,_,_;心在故园:风一更,雪一更,_,_。答案:(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2)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3)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8)野
4、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9)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0)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11)波心荡冷月无声(12)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5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并将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杜甫的忧生,主要表现在生不逢时的忧患。他所具有的认真的个性也使他难以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杜甫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比如杜甫铁堂峡的“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最能说明此种忧患心态。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是具有总括作用的句子,以下
5、是分说,“这个时代”紧承,承递进,与为因果关系,是对的具体说明。答案:6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原意。苏东坡的盖世才华固然是使他让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主要因素,但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有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则是他令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大原因。答:解析:本题考查短句变长句。先找出或组成一个中心句,然后将其他句子的内容变成修饰成分归到中心句中即可。答案:(示例)苏东坡的儒雅与豪放、既富有正义又富有情感的天性是除他盖世才华这一主要因素之外令无数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又一大原因。7欣赏下面这幅漫画,用简明的语言揭示其寓意,不超过20字。答:解析:可将漫画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竖起的大拇指,面临着“赞美
6、”;二是手指上面的“人”,面临着“危险”。两者结合起来,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答案:(示例)过高的赞美可能让人处于危险的境地。二、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的画面。B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近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远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C颈联最为精
7、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山脊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山脊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感。D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远近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解析:选B。B项,远处,看到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9第三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首诗的第三联最为传神的字是“明”和“出”两个动词,“白水”在阳光照射下自然“明亮夺目”,“碧峰”在雨水洗过后,当然“秀出”。答案:分别是“明”和“出”。作者
8、在这里用“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作者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江 梅 引姜夔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注】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
9、生兮萋萋”的句子。10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回。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解析:选A。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11本词在抒发感
10、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答案: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思念的深切。(答“虚实结合”也可)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言之成理亦可)(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
11、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做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词的深沉雄浑的格调。B“画角”两句是词人想象出塞时之景,通过对“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出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C“满目”二句,直接写出丹枫吹老,无人可语,一片真情,动人心弦。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之感。D下阕“从
12、前”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幽怨”既包括征人在外怀念闺中思妇,也写到闺中思妇怀念战场上的征人。解析:选B。B项,“画角”两句是词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13简析结尾句的表现手法。答:解析:结尾句以写景来抒情,其表现手法是以景结情;再看这两句特点,一问一答,所以答案为“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再看最后一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全句写景,却没有一个动词,与“枯藤老树昏鸦”的表现手法相同,属于名词(意象)叠加,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
13、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注】翠微:指山上的小亭。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解析:选B。B.“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为一幅画面。15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答:答案:(1)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2)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