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发脾气的孩子教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
2、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教学目标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
3、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
4、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认识“院、错、顺、解等”8个生字并会写。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
5、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能随便的发脾气。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孩子从开始的乱发脾气到后边的转变的心理。二、教材分析爱发脾气的孩子主要讲了一个爱发脾气的小男孩,开始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大发雷霆。后来,在爸爸的启发教育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也不乱发脾气了,学会了很好的控制自己
6、。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随意的发脾气,要学会宽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难点是体会孩子前后的心里变化。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提前认读本课生字词。2、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演示第2张幻灯片)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或者学校有没有遇到过不顺心的事情呢?生:肯定回答。师:那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是发脾气使性子还是选择其他的方法?生交流。师:你们喜不喜欢乱发脾气的孩子呢?生:不喜欢。师:接下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课文板书爱发脾气的孩子(
7、演示第3张幻灯片)(二) 认字、识字、记字。(演示第4、5张幻灯片)1、读准读好课文生字(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2、结合课文标注,灵活多样的识记生字。3、了解自学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识记“院”等字并能组词)(2)做动作学习生字。(识记“错、经、难”等字。)4、交流识字方法和经验。5、分小组巩固与交流,看谁记得生字又快又多。(三)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1、师:这个孩子是因为有什么特别不开心的事吗?为什么爱发脾气呢? (从课文第一段找出答案)(演示第6张幻灯片)生:不是。不管遇到什么事,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师:呀!这个孩子还真是脾气不好啊!那他发脾气之后
8、怎么做的呢?(演示第7张幻灯片)生交流: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师:哦,那他这样做之后有什么后果呀?生: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了。师:咦?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自己想一想。生交流。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小男孩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演示第8张幻灯片) 生:对他提出了批评。 师:那后来小男孩的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要小男孩往木桩上钉钉子,等小男孩想道歉的时候再把钉子拔出来。师:那小男孩按照他父亲的话去做了吗?(演示第9张幻灯片)生:肯定回答。师:那他得到了什么样收获?生: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了。师:最后小男孩钉钉子有什么感受?(演示第10张幻灯片)生:以后每钉一颗钉子,心里
9、都非常难受。师:这又是为什么呢?(用原文做答)生:因为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四) 精读课文。 1、(1)这个孩子爱发脾气,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来?(演示第11张幻灯片) 交流:稍有、大发雷霆。(2)师:那他发脾气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生:认识到了。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他采取的什么措施呢?生:向别人道歉。师:那他的朋友会怎么样呢?生:越来越少。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他犯了错误向别人道歉,最后朋友还是越来越少呢?生交流。2、 (1)他这么爱发脾气,他的父亲批评了他,他接受了吗?(演示第12、13张幻灯片) 交流:没有。(2)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来?“满不在乎”和“已经”可以看出来
10、他没有接受他父亲的批评。师总结:“满不在乎”指的是一点也不在乎。“我不是已经道歉了吗?”“已经”说明了男孩什么态度?对自己爱发脾气满不在乎行为的进一步肯定。3、 师:男孩的父亲为什么让他钉钉子?(演示第14、15、16、17、18张幻灯片)生:为了不让他乱对别人发脾气。师:很快男孩的父亲看到了什么?生:看到钉了很多钉子。师:后来呢?生:钉的钉子少了。师:那男孩对自己犯的错误想道歉的时候怎么办呢?生:拔钉子。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钉钉子容易还是拔钉子容易?生:钉钉子。师:那男孩拔掉钉子之后发现了什么?生:留下了很深的洞。师:那男孩是不是还是经常的在木桩上钉钉子?从课本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生:不是。几
11、个星期才有一颗新钉子。师:后来男孩为什么把钉子和锤子还给了父亲?(用课本原话回答)生:他说:“爸爸,我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我现在可以控制自己,不再乱发脾气了。”师:呀!这个小男孩真厉害啊。那他是怎样学会不乱发脾气了呢?生:往木桩上钉钉子。师:为什么往木桩上钉钉子就可以改掉乱发脾气的坏毛病呢?(从原文找答案)生:当我拔出第一颗钉子的时候,看到一个那么深的洞,再也填不平,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动。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4、 我会读。(演示第19幻灯片) nn (困难) dng(钉子) 难 钉 nn (遇难) dng(钉书) 5、归纳总结(演示第20、
12、21、22幻灯片)(1)男孩看到钉子留下的一个个深洞,而非常伤心难过。仅仅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洞而伤心吗?他想到了什么?解答:不是。他想到了被他伤害的朋友们。对朋友发脾气就像钉钉子,道歉就像拔钉子。可是在朋友心里留下的伤口永远也无法填平。(2)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3)男孩发脾气的坏毛病是一下子改掉的吗?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 不是。很快过了段时间几个星期后终于。七、丰富知识,拓展延伸(演示第23张幻灯片)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呢?举例谈谈。(播放视频素材孔融让梨)八、作业布置(演示第24张幻灯片)1、带感情的朗读课文。2、完成课
13、后习题。九、板书设计(演示第25张幻灯片) 爱发脾气的孩子 乱发脾气朋友越来越少 钉钉子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 十、教学反思 爱发脾气的孩子讲的是一个男孩儿改掉爱发脾气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本课最后一段话,男孩说的话意义深刻,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启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围绕“发脾气和钉钉子有什么关系?你对男孩儿说的话有什么感受、想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复习导入,然后针对第一自然段进行精读理解,最后拓展延伸回归主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答案,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