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试题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 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 朝廷
2、内部权力的再分配2.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 丞相B. 内阁 C. 六部 D. 刺史3.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4. 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
3、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 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会经济凋敝 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5. 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6.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4、。”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 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 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 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7.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8. 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
5、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 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 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 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9. 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 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B. 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C.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D. 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10. 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
6、比例如表所示。表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 %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 46525 1 1 2 2表反映出当时边区()A. 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 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11.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
7、换上正装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2. 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A.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B. 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D. 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13.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
8、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14. 公元前六世纪初年雅典的执政官下令将公民分为“五百斗”“骑士”“双牛”“日佣”四个等级,这一做法( )A. 彻底铲除了血缘贵族的基础B. 意在调整分配公民政治权利C. 标志着直接民主制达到高峰D. 有利于农民不再依附于贵族15. 在罗马法学家西塞罗之后,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等罗马法学家继续倡导自然法思想,使之成为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从而使罗马法进一步走向成熟。这里的“成熟”表现在()A. 法律内容相对正义和理性B. 平民的利
9、益得到更多维护C. 司法直接运用自然法条例D. 罗马共和国稳定得以维系16. 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A. 推翻了君主制度B. 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C. 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D. 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17. 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
10、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A. 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B. 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C. 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D. 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18. 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A. 推翻了拿破仑帝国B. 在法国建立了共和国C. 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D. 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9.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
11、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A. 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B. 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 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20. 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 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C. 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D. 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21. 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
12、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A. 推行马歇尔计划B. 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C.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 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22. 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A. 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B. 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 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D. 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23. 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
13、管制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A. 同苏联关系缓和 B. 与西欧竞争加剧C. 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 国家实力相对衰弱24. 有学者这样评价美国前领导人的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材料中的“外交思想”A. 可能出自杜鲁门总统B. 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C. 意味着冷战政策结束D. 激化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矛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
14、材料:(25分)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
15、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10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8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7分)26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如图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侧重对于如图所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外交侧重,你有什么认识或见解,提炼出一条并加以说明。(要求:紧扣材料主题,见解独特鲜明,持论有理有据,价值观念正向,语言表述清晰。)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提出作为战后英国外交总方针的“三环外交”:“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显然,在丘吉尔心目中,联合起来的欧洲是最后一个环,其地位在英联邦和英语世界之后。不仅如此,
17、尽管丘吉尔不断地为建立欧洲联盟而奔走呼号,但在当时英国主要的政治家特别是丘吉尔的心目中,这个欧洲联盟中并不包括英国。摘编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该政策要求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并对外建立共同关税。对于分别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和出口大国的英国
18、和法国而言,该政策势必引发英法之间的激烈冲突。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摘编自姜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6分)高三历史月考答案和解析【答案】1. D2. C3. B4. A5. B6. D7. C8. D9. B10. D11. D
19、12. B13. D14. B15. A16. B17. A18. C19. C20. C21. C22. B23. D24. B25. 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26. 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27. 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26.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然后加以论述。根据材料从新中国
20、初期的外交方针、50年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代的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正常化、90年代的多边外交等政策可以提炼出一个论点: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后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加以论述。要求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以来能证明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史实列举处理,要求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故答案为: 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
21、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非正式会议,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
22、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27. (1)因素:帝国思维(或答霸权主义思想);英美特殊关系;岛国思维(或答“英国的孤立主义思想”);英法矛盾;英国经济结构的制约;两极格局的影响;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制约(或答“英国对国家主权的珍视”)。 (2)影响:对英国的影响:让英国共享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增大了英国的经济风险;威胁英国的国家主权。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扩大了一体化范围,促进其发展;英国的不坚定态度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阻力。【解析】1.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
23、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D正确。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2. A明朝只是刚开始设置了丞相,后来就废除了,这一点和唐宋时期有很大差别。B唐朝和宋朝没有内阁制度。C从唐朝开始就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其中的六部机构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D刺史在宋朝以后基本上就被废除了。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
24、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3.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 “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中国古代宗法教化的作用去理解古代乡村基本自治的原因。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地方自治及其原
25、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内阁首府张居正多次限制了神宗使用金钱,反映出当时内阁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能够体现出当时内阁权力比较大。B材料只是反映出在财政方面对皇帝的制约,并不能充分说明皇权受到严重的制约。C材料看不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D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明神宗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5. 清代族谱纂修的主要内容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26、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故B正确; 科举制、士族家庭、社会结构在材料未涉及,故ACD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宗法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 A材料涉及到的是司法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朝贡贸易体制方面的问题。B材料体现不出闭关锁国政策被抛弃。C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放弃天朝上国的幻想。D从材料可以看出涉及到治外法权的条款,让外国人自己管理自己,要减轻中国政府的管理任务,并且显示出中国政府的宽宏大量,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懵懂无
27、知。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对中国主权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7. 题干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C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等可知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总体难
28、度适中。8. A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的7月份已经彻底失败了。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在1927年的8月1日南昌起义的时候就开始了。 C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是要在农村建立政权,而不是要在城市举行暴动。 D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当时中共领导农民队伍进行暴动建立农村政权的表现。是要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探索的表现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探索中国民族革命道路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9. 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进行广泛宣传,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提高
29、群众的抗战意识,B正确;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就已经开始萌发,A排除;材料与革命理论无关,C排除;D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关键信息是“全面抗战爆发”、“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中共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10. A.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故排除;B从图表可知,工人和贫农、中农所占比例占绝大多数,所以不会改变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C材料中只是反映的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的情况,不能说明建立了联合政府;D县参议员中
30、各阶层都占一定比例,体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的主张,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落实。故选:D。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以陕甘宁边区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情况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11.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
3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D项。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12. A材料信息看不出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B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肯定了新中国政府在疾病防疫方面的功劳,可以看出新中国得到了民众的认同。C材料体现不
32、出民主政治的特点。D选项中说全面建立肯定不准确。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经济政策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初期政府的政策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特点。13.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9
33、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 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
34、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14.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材料表明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把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执政官为梭伦,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按照财产将公民划分成四个等级,通过财产多寡重新分配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故B项正确;此举并未铲除血缘贵族的基础,故A项错误;雅典直接民主达到顶峰是在伯里克利时期,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协调的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不是贵族与农民的关系,故D项错误。15. 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通过一系列的罗马法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自然法思
35、想成为罗马法的指导思想,使得自然法走向成熟。自然法强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具有理性的特点,因此材料中的成熟是指罗马法律内容相对正义和理性,故A项正确。 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B项错误。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是一种法律观念,故C项错误。 此时罗马处于罗马帝国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自然法的内涵去理解材料中成熟的表现。本题考查对自然法内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 A英国的光荣革命并没有推翻君主制度,只是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英国的光荣革命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结束了
36、英国君主专制制度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C英国并没有在光荣革命以后形成民主共和政体。 D英国光荣革命并没有确定教会和国家的权利谁高谁低。也就不存在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背景和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7. 依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规定不明确,说明美国三权制衡机制存在局限性,尚未健全,故A项正确。 B
37、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联邦制下,联邦政府有实权,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对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光荣三日”意即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19. 依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强调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得无产阶级得到崭新的武器,还为无产阶
38、级创造了公认的力量,说明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即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而非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使得无产阶级
39、革命必然取得胜利。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 “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意味着欧洲实力日渐强大,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这一时期欧共体成立,同时日本逐渐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而欧洲对美国在大西洋霸权的挑战只是多极化的表现之一,C是深层次背景,符合题意;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是多极化趋势的一部分,是基辛格提出欧洲挑战美国大西洋政策的表层原因,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20世纪60年代,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未确立起全球霸权,B错误,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随着欧洲的崛起,美国和
40、欧洲的关系势必发生变化,D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未挖掘深层次原因,排除。故选:C。本题关键信息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结合欧洲一体化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欧洲一体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1. 【分析】本题战后欧洲国家的联合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解答】C.由材料“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及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国、联邦德国等国为促进经济的恢复发
41、展,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开始了联合,从而实现了法德的和解并将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在1951年签署了巴黎条约即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故C正确。A.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延续与体现,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故A错误。B.建立欧洲共同体不符合“第一步”的要求,故B错误。D.本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故选C。22. 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没有确立,排除A;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
42、合斗争的共同愿望。B正确; “遏制了”“改变了”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D。 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多极化趋势加强,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结合选项内容,逐项分析即可。本题考查了多极化趋势加强,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20世纪60年代末美苏争霸状况、美国经济状况去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因。 根据材料“196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在和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整体国家实力相对衰落,因此美国迫切
43、希望改善国际环境,所以此时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故D正确。 此时美国同苏联的关系依然紧张,排除A。 同西欧竞争加剧和陷入侵越战争泥潭都是导致美国国家实力相对衰落的部分因素,不能全面涵盖题意,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C。 故选:D。24.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美国前领导人”、“外交政策”、“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可知此应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现状,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的史实,排除A项,B项符合题意;C项中的“冷战”结束于1991年,晚于题目中中
44、美关系改善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故排除;该现象有利于美国联合中国共同制衡苏联,一定程度上改变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的劣势地位,同时也符合日本和西欧的利益,直接导致中国迎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D项表述错误。故选B。2527.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演变。(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西周到南北朝的地方制度解答;(2)本小问的两个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概括;(3)本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以及确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等方面分析。(1)本小问的演变,依据材料一“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以得出战国时在
45、边地出现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可以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以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可以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可以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3)本
46、小问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确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等方面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到隋朝地方制度演变历程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6. 本题考查了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应结合必修一把握每个时期外交的重大史实。做此类观点题要求:一,明确写出观点;二,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三,总结升华,回扣观点。27. (1)本题考查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准确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
47、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特别是丘吉尔的心目中,这个欧洲联盟中并不包括英国。”和材料二“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 (2)本题考查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准确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的内容,对英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英国的利益和风险两个角度概括分析;对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一体化的促进和英国对一体化的阻力两个角度概括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