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素养评价 十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解析】选A。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故B错误;近
2、代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只是在沿海的大城市,且变化不大,“已经欧化”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D错误。【深化点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人们的衣、食、住、行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2.(2020荆州高一检测)1906年大公报刊载广告“本号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开始成为通商口岸B.崇洋媚外成为主流C.饮食风尚发生变化D.社会习俗完全西化【解析
3、】选C。通过材料描述的西式月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上海饮食风尚发生变化,故选C。上海1842年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崇洋媚外成为主流,排除B;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3.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解析】选C。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选C;A、B、D材料中无体现,排除。4.如图为1912年民权画报登载的漫画上海之无奇不有(
4、体面人拖豚尾)。该漫画反映出()A.上海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B.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C.辛亥革命使民权观念深入人心D.中西合璧成为习俗变迁的特征【解析】选B。根据图片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上海依然存在旧式留辫陋俗,说明当时保守势力依然存在,体现旧有陋俗仍有一定社会土壤,故选B。A题干未体现,排除。C图片无法说明,排除。题干未体现中西合璧现象,排除D。【补偿训练】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唯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B.先进习俗必然
5、取代落后习俗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解析】选C。材料中反映出民国确定新的节日和历法,但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由此判断传统观念仍然强大顽固,故C正确,D错误。A与材料主旨不符;旧历法并非落后习俗,B错误。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后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解析】选C。“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明
6、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选C。【补偿训练】下图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A.政治观念的影响B.审美情趣的变化C.生活水平的提高D.国际潮流的影响【解析】选A。20世纪50年代苏式女装“布拉吉”的流行明显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方针和“一五”计划时期“以苏为师”观念的影响;而20世纪60年代女性流行绿军装主要受“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倾思想的影响,可见上述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的变化均受到政治观念的影响,故选A。B、C、D均不符合图
7、片信息的主旨及史实,排除。6.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949-19661967-1976家庭出身26.6%28.8%政治面貌30.5%23.5%学历10.6%11.7%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可知B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与史实不符;D则与材料意思相反。二、非选择题(26分)7.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8、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
9、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邹韬奋经历(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14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2分)【解析】第(1)题,“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中“不遵规制”“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等信息分析概括;“原因”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第(2)题,由材料中“民国后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保护民族工业”“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
10、买旧西装”等信息概括制约流行的因素。第(3)题,材料中“不遵规制”“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等信息主要反映出从等级化到平民化,西装的流行反映出“西化”的趋势。答案:(1)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发展。(2)原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任答一点即可)因素: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3)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备选习题】1.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从图一到图二的变迁记录了近代中国()A.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 B.从逐步沉沦到民族独立C.从文化浅显走向富有文化内涵 D.从审美单一到个性鲜明【解析】选A。图一为清朝的长袍马褂,图二为西装和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中山装,其中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从图一到图二是从传统到开放的表现,故选A。2.据镇海县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解析】选C。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B、D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故选C。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