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目2 为了忘却的纪念基础运用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我国,抗战胜利纪念日虽然很早就有,但一直_在行政规定层面;虽然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这些都是对民意的_,承载的是全体国人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历史有过恢宏灿烂的华章,更有过百余年山河破碎、血泪斑斑的痛楚。(),正是其中最黑暗、最屈辱的一幕。艰苦卓绝的抗战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_。中华民族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获得了二战东方主战场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_的重大贡献。正视那段历史,以更高规格、更固定的平台对先烈、英雄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表达不可忘
2、却的纪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成熟。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滞留顺应分水岭不可磨灭B停留顺应转折点不可磨灭C滞留呼应转折点不可思议D停留呼应分水岭不可思议B滞留:停留不动。停留:暂时不继续前进。语段是指国家对纪念抗战胜利只是进行了行政规定,并没有真正实行,故应选“停留”。顺应:顺从;适应。呼应:一呼一应,互相联系或照应。语境指顺从民意,应用“顺应”。分水岭: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脊或高原。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转折点: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事物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方向的时间。语境没有强调“分界”,应用“转折点”。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
3、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语段中指中国人民做出了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巨大贡献,应用“不可磨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正式确立下来B虽然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并正式确立下来C虽然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D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虽然年年都搞,但基本属于地方级别。现在这两个重要纪
4、念日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D画波浪线句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调到“虽然”前面;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国家法律”后添加“的形式”。A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B、C两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B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C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D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将中华民族近现代悲剧推向顶点C“正是其中最
5、黑暗、最屈辱的一幕”决定前面句子的结尾处应该是具体的某一幕,据此排除A、B、D三项。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说杂文,必说鲁迅;有了鲁迅,杂文才有说头。以鲁迅为标杆,_,一是独立的写作姿态,一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至于写什么,怎么写,确实很“杂”。那些小觑杂文的人,往往看到“杂”的表象,_。杂文是作者思想根基与文化底色的生动反映,文字特色鲜明,尺幅能起波澜,千字可兴风雨。好的杂文总能点醒我们沉睡的大脑,发现某些悖谬,打破我们自以为是的圆润,不再习以为常,不再心安理得。学生坚持阅读杂文,内心在受到思想穿透力冲击的同时,_,
6、还享受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快乐。_答案杂文的写作至少要有两个要件 而忽视了其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的底色 思维方式获得锻炼5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鲁迅政治讽刺诗的艺术特点。1925年6月,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鲁迅同情学生,伸张正义,借曹植七步诗之意作替豆萁伸冤一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七步诗写兄弟骨肉相残,此诗则揭露了校方对爱国学生的迫害。诗中的“办教席”,是指杨荫榆宴请评议员,商议开除刘和珍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之事。为此,鲁迅先生专门写过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而鲁迅的这首诗,对段祺瑞政府和杨荫榆之流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具有特殊的讽刺和鞭笞意
7、味。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特别是材料中提到的替豆萁伸冤一诗,再结合材料的介绍,明确这首诗的作用是“对段祺瑞政府和杨荫榆之流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其次要明确题干要求的是概括鲁迅政治讽刺诗的艺术特点,为此要调动知识积累,明确诗歌有哪些艺术特点,如形象性、抒情性等;最后要注意字数要求,写出两个四字短语,对诗的特点进行概括。答案形象生动力透纸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奇崛的峭石张梦阳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在书房里独自静静地翻书;二是到山野间游山逛水,自由散想。一天黎明,信步在山野漫游,突然看到直矗云霄的山峰间,瑰丽、火红的朝霞映衬中,有一尊黑色的从悬崖上奇崛挺出的峭石,立时
8、惊呆了。伫步凝望,恍然觉得这红霞中的黑色峭石,很像是鲁迅的头像,奇挺,坚硬,不同凡响,令人神往。是的,鲁迅就是20世纪中国一尊奇崛的峭石。20世纪初叶,国难当头,人们纷纷“竞言武事”,青年鲁迅却顶着对物质“崇奉逾度”的“质化”逆风,独树一帜,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异国日本遥望中国茫茫大地,叹息“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反复叹道“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 !经过十年沉默,1918年5月,五四前夕,狂人日记如一声春雷,接着“一发而不可收”,孔乙己、阿Q、祥林嫂、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一系列雕塑般的人物,和那荒原上无边野草丛中苦走不止的“过客”,出现在读者眼前。对“正
9、人君子”鞭辟入里的批判,对既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主的“第三样时代”的期盼,震撼着人心。他的精神力量和文学天才,无人望其项背,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散文诗,文学史研究,“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只要他一进入,就会立起一座奇耸的高峰。“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这种快感正像爱吃辣子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觉。”注尽管也有人用恶骂来欢迎他,但也不能不承认他的奇崛。本来已经名满天下,完全可以做薪金丰厚的教授,也有意写自己的文学
10、史著作,却因革命青年横遭屠杀,当权者“暴殄天物”,“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而毅然辞去教职,与爱人许广平栖居上海,专事著译。遭遇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与漫骂,逼着自己攻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又被左翼有识之士拥为“左联”盟主,可是说话既不得“左边”心悦,又惹得“右边”恼怒,还不得“中间”拥护,总遭暗算,只得“横站”,孤军奋战。然而,从清代文字狱档中读出中国人尚“不悟自己之为奴”;从立斋闲录等明代野史看出“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深刻得令人战栗!从而洞察出某些“领导者”不过是“借革命以营私”,与权力者“争夺一把旧椅子”,欲做“文坛皇帝”和新奴隶主罢
11、了!而最为奇崛的是临终遗言:“一个都不宽恕!”后人可以因此也“不宽恕”他,恨他,骂他,否定他,或者利用他,与鲁迅著作的传播、研究、赞颂一起延续了近一个世纪。今后无疑还要继续下去,甚至要遇到更为严峻的挑战,但无论怎样攻击他,他都在历史上立于不败之地。鲁迅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式,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做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由于鲁迅是以思想家兼文学家的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中国人思维的扭转的,所以比单一的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产生了大得多的综合效应,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发挥了少有人比的巨大影响。而要扭转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反抗黑暗,革除
12、时弊,就必须有棱有角,不能平顺、圆滑,因此鲁迅必然是一尊封建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期出现的棱角分明的奇崛的峭石,绝对不是一块顺应时流的光滑圆润的鹅卵石。鲁迅绝不是事事正确的“完人”和“圣贤”,他从来不相信什么“导师”,自己也绝不以“导师”自命,甚至渴望自己的文字与所批判的时弊同时灭亡。我们纪念鲁迅,不能以“完人”和“圣贤”的标准要求他。那样,我们反倒会失去鲁迅,也证明我们自己没有冲破只知膜拜、迷信的奴性思维的牢笼。我们需要鲁迅,是因为他毕生所批判的时弊尚在。中国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这般奇崛的峭石。【注】出自茅盾读呐喊。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仅仅是小说创作,鲁迅在
13、杂文和散文诗创作、文学史研究、“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其文学天才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无人能比。B鲁迅总是得罪人,曾遭“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与漫骂,左派、右派和中间派全都反对他。他不善与人交往,乐于孤军奋战,临终遗言:“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的奇崛和处处树敌的战斗风格。C鲁迅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式,化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作者坚信,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他都在历史上立于不败之地。D我们纪念鲁迅,不能以“完人”和“圣贤”的标准要求他,要冲破只知膜拜、迷信的奴性思维的牢笼,我们要继承的是他的精神。BB项,“不善与人交往,乐于孤军奋战”错,原文是
14、“只得横站,孤军奋战”,迫不得已;鲁迅是敢爱敢恨的人,并非不善与人交往;“处处树敌”也不妥。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写“爱好”到写“伫步凝望”所产生的联想,自然地引出下文,有先声夺人之效,也为下文写鲁迅渲染了气氛。B文章第段多次引用鲁迅的言论,易于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第段写鲁迅在“左联”时既不得“左边”心悦,又惹得“右边”恼怒,还不得“中间”拥护,作者以此来反衬出鲁迅“奇崛”“横站”“孤军奋战”的特点。D峭石的特点是奇挺,坚硬,有棱有角。文章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显示了鲁迅先生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独立思考、批判时弊等特
15、点。AA项,“有先声夺人之效”表述错误,这篇文章开头主要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8第段写鲁迅这位“精神界之战士”经历了哪些战斗?生发了什么“沉思”?请分别简要概述。_解析答题区间在第段,经历了无数的斗争,沉思的是国人的悲哀。“然而”一词前面几句概括鲁迅经历的战斗,“然而”一词后面概括生发的“沉思”。答案“精神界之战士”经历的战斗:不满当局残忍屠杀革命青年而毅然辞职,专事著译;遭遇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与漫骂,了解马克思主义;被左翼有识之士拥为“左联”盟主,虽总遭暗算,仍孤军奋战。生发的“沉思”:读出国人为奴尚不知之悲哀;看出反动统治者暴虐的本性不变;洞察出某些人争权(名)夺利,想当“文坛皇帝”和新奴隶主的卑鄙无耻。9第段说鲁迅是“一尊封建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期出现的棱角分明的奇崛的峭石,绝对不是一块顺应时流的光滑圆润的鹅卵石”。分别指出“棱角分明”和“光滑圆润”在文中的含义。_解析他和黑暗的旧势力做了顽强的斗争,爱憎分明,可以从斗争与妥协的角度进行概括。抓住句子“而要扭转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反抗黑暗,革除时弊,就必须有棱有角”概括“棱角分明”的含义,反之则是“光滑圆润”的含义。答案“棱角分明”指突破思维定式,独立思考,反抗黑暗,革除时弊;“光滑圆润”指对黑暗社会不做批判和抗争,奴性思维,丧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