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意。)1.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 划分田地B. 因地制宜C. 精耕细作D. 优选种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汜胜之书中记载了许多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有科学种田,在农业生产中讲究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ABD项是C项表现。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
2、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2.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片反映了A. 铁农具推广B. 犁耕技术的改进C. 畜牧业的发展D. 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图片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是二牛抬杠,图二是曲辕犁,标志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推广的范围变化;C项错误,应该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D项错误,是小农经济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农业犁耕技术的改进【名师点睛】铁犁牛耕:时期工具名称特点战国铁犁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西汉耦犁二
3、牛三人、一牛二人耧车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隋唐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C. 坊市制继续实行D.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从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乡村市场成为惯例,但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宋代坊市制已被打破,故C项错误。从材料“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
4、仍其旧。”可以看出官员的主张遭到唐太宗的拒绝,说明当时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4.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 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 城市建设的变迁C.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品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从唐朝到宋朝政府对商业管理的变化,宋朝时期出现娱乐场所和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
5、,正确的是C项,ABD项内容不是造成商业发展的决定因素。5.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分流了部分人口,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宋代完成,故A排除。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与都市的规模大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一直
6、持续,无法说明材料现象,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6.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北方之货日夜运往南方,南方之货日夜运往北方,所以反应的是商品的长途贩运,物资交流频繁,正确的是D项,材料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排除。7.明
7、宜宗实录中写到:“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 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 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 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 加强外贸税收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的中心意思是:明朝时沿海的居民违反禁例,私自下海,同海外进行贸易,并且还同海外倭寇勾结,侵扰沿海,因此政府重申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对违反者以重罚,给告发者以奖励,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间对外贸易,而不是朝贡贸易,故A项排除。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是推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不
8、符合材料主旨。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排除。8.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评述,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推广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D两项的表述均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不
9、计成本,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可知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管理较为严格,故选B。9.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B. 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 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 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但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江西,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州是交通枢纽,B错误;而C错在“开始”;因为江浙地
10、区此时经济作物发达,农业种植减少,故而出现了题中的现象,故选D。10.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可知A. 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B. 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C.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答案】A【解析】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可以看出,近代上海人在衣着方面并没有尊卑上的差异,人人可以穿绫罗绸缎,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衣着服饰方面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上海的情况,不能得出整个中国;D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本质内涵。点睛:解答本题要格外注意选项
11、中的内容是否以偏概全,材料只反映出的是近代上海人的服饰问题,而不能够以偏概全,要就事论事,不能得出整个中国和其他领域的结论。1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A. 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 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A项排除;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做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
12、生了变化,B项正确;C项“已经”说法错误;D项“已经确立”说法错误。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丧习俗的变迁12.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 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C. 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D. 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答案】B【解析】“手机”、“电话号码”均是现代通讯技术,细心审题会很容易得出为B。13.19世纪交通工具的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A. B.
13、C. D. 【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同时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均正确;据所学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未能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错误;故选A。1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B.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D.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故
14、B正确;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商品化,即男耕女织的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A、C不合题意;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被打开,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D不合题意。15.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A. 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C.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答案】C【解析】由图表看出,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南
15、京条约通过协定关税和五口通商的条款,使外国商品进口关税降低并大量倾销到中国,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正确;A项错在“完全解体”,应该是开始解体,排除A;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6.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A. 外商企业B. 洋务派兴办的企业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船坞等,是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故A正确;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BCD时间均不符合“最早”,排除。点睛:抓
16、住关键信息“最早”,结合所学我国近代企业的重要类型出现的时间分析解答。17.中国进口货物数据表年份进口总值棉纺织品鸦片其他18726886.9万两31%38%31%189414423.3万两34%21%45%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陷入绝境B. 中国的棉纺织品仍具有竞争实力C. 鸦片的危害使其需求量减少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72年-1894年间,中国进口总值不断增加,使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故
17、D项正确;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鸦片进口减少的原因。所以答案选D。考点: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进口货物18.“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这一状况发生于A.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B. 一战期间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企业大量内迁,沦陷区的企业面临被日军侵占或摧毁的危险,故C项正确。A项,甲午战争时期我国没有民族企
18、业内迁,主要还是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排除。B项,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短暂的春天”发展阶段,没有遭受太大的灾难,故排除。D项,解放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战败投降,故排除。【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兴衰发展与国内环境、国际影响息息相关,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及特征为解此题的关键。19.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 推行了土地改革B. 组织了人民公社C. 实施了“一五”计划D. 发动了“大跃进”【答
19、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政府采取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所以选C。20.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对外贸易的发展B. “大跃进”的推动C. 实施“一五”计划D. 纠正“左”倾错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故A项错误;1958年才出现大跃进,随后八字方针进行了调整,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 故C项错误;1965年八字方针纠正农村
20、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1973、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实际上就是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21.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D. 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邓小平领导的党中央于1979年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南
21、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B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不符,A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1997年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与材料不符,D错误。22.“新航路开辟”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B. 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C. 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开始了,世界经济的联系加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二战后世界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之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
22、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加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故C正确;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A错误;“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B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项和“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都无关,D错误。反映的是23.读三国工业生产的上升情况表(以1913年为100%)国别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德国141825406089100英国344453627985100美国141117396489100从表格中能反映出A. 19世纪中期
23、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B. 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C. 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D. 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1860年到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的上升幅度小于德国和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英国过于依赖殖民地经济,忽视了科技创新,而德国和美国重视科技的发展,故美国和德国工业生产后来居上,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860年到1913年的情况,不是19世纪中期,故A选项错误;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基本接近,故B选项错误;仅仅凭表格数据无法体现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4、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数据的时间、国家、工业生产的上升幅度,再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下列有利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是A. 联合国B. 欧共体C.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故A项错误;欧共体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
25、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故B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世界贸易体系,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性组织,故D项正确。25.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下对于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 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福利制度B. 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C. 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D. 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答案】B【解析】图片是1971年社会保险在日本、联邦徳国、英国、意大利四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社会保险是社会福利的体现之一,故
26、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社会保险占的比重大并不能说明意大利经济最发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26.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 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并分析理解能力。列宁的话中最关键的信息是“按共产主义原则”,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列宁当时是在对
2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反思,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之所以列宁这么说,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水平,故C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D项也正确,不合题意。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名师点睛】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即运用军事的手段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这一做法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政策,它在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只是战争状态消除之后,应该及时停止这一政策。27.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
28、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A. 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B. 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 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 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答案】A【解析】“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表明农民没有余粮,生活困苦。结合材料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C、D三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吻合,都排除,选择A正确。28.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
29、策C. 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 进行工业化建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初”“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29.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 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C. 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D. 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
30、度的建立,故C符合题意,C正确;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二三十年代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都起了积极作用,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错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错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是斯大林模式,D错误。【点睛】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30.“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A. 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B.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C. 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D. 各
31、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知识在经济联合的组织,而欧洲联盟除了在经济上合作,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进行合作。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中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和阻塞,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汉代的中国海船航行到印度黄支国,还有“苦逢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到唐代中期以后,中国商船从广州航行至波斯湾尽头的末罗国,航期只需89天。除了丝绸外,沉重而又易碎的瓷器成为了外销出口的大宗商品。
32、在进口的货物中,唐代的统治阶级对香料需求量很大,而香料的产地集中在大食和南海地区。不论是陶瓷的出口,还是香料的输入都对海上丝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把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摘编自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二 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市对东方贸易的严密的和狭隘的垄断已经彻底被打破。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波尔多、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
33、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海外发现和征服海外领土的另一个显著结果是贵金属的供应的增长。事实上,几乎要在五十年以后,从美洲运来的财富的影响才发挥出它们的威力。摘编自(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扩张的国家有哪些?殖民霸权角逐的结果如何?(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江南经济发展;
34、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航海和造船技术提高,征服海洋的能力增强;瓷器、丝绸的出口和香料的输入促进海上绸之路的发展;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官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2)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影响:世界各地商品和物种的输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商贸中心转移,推动西欧的崛起;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削弱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传入,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解析】【详解】(1)原因:据所学可知,唐代中期后,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
35、逐步南移;据所学可知,北方战乱,如安史之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挥了其地理优势地位;唐朝时期能造抗风力很强的大船,航海技术提高,征服海洋的能力增强;据材料“不论是陶瓷的出口,还是香料的输入都对海上丝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知,瓷器、丝绸的出口和香料的输入促进海上绸之路的发展;据所学可知,中唐以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官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2)国家: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扩张的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走在前列;之后先后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结果:据所学可知,在殖民霸权角逐中,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
36、的殖民帝国。(3)影响:据材料一“不论是陶瓷的出口,还是香料的输入海上丝绸之路把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和材料二“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可知,世界各地商品和物种的输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据所学可知,大量金银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削弱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商贸中心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西欧的崛起;据所学可知,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推动了
37、欧洲社会转型。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材料二 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
38、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的直接目的。(2)为满足大多数美国人“付出点什么”的要求,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措施有何积极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答案】(1)内容: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解决劳资纠纷、“公平竞争”、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目的: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2)措施:以工代赈。作用: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美国的基础建设,为美国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提
39、高失业者的自尊心和独立的精神,进而提升民众的信心。(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析】(1)从“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可以看出促使同行业团体合作;从“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得出解决劳资纠纷、“公平竞争”;从“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得出保障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从“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得出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中的具体措施,我们可知这是针对工业采取的措施,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2)“付出点什么”实际上是罗斯福解决就业问题而采取措施,具体来说就是“以工代赈”。材料中要求的是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解决了就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此外,以工代赈使得基础设施得到了建设,这种“付出点什么”有利于提高失业者的自尊心和独立的精神,进而提升民众的信心。(3)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措施都是为了挽救这个国家,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定的调整,这是它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