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9衢州高一检测)中国古代某皇帝宣布废除中书省,原属中书省的六部归皇帝直接管理。百官之首分散为各部的长官尚书,权力得以分散。据此判断该皇帝是()A.唐太宗B.宋太祖C.明太祖 D.雍正帝【解析】选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三省之一,故A错误;依据所学,宋代设置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故B错误;根据材料“宣布废除中书省”“六部归皇帝直接管理”,结合所学,明代朱元璋废丞相,权归六部,故C正确;依据所学,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参与军务处理,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帮助皇帝处理军政事
2、务,故D错误。【补偿训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下列朝代中,废除了丞相的是()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解析】选D。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故选D。2.(2018北京合格考)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官署名。明代始设。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殿、东阁各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A.礼部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解析】选C。根据“明代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阁臣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故C正确。
3、3.“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解析】选B。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正确。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错误;明朝中后期皇权逐渐加强,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错误。【补偿训练】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
4、超过汉唐宰相【解析】选C。由“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可知,明朝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国家决策权依然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故选C。4.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审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解析】选B。依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审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正确。5.(2018北京学业考)清朝
5、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D.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解析】选B。图中所示机构为军机处,它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B正确。【补偿训练】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解析】选D。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从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强化。【深化点拨】军机处的设置,既绕过内阁,也架空了议政王
6、大臣会议,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但实际上,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诏令”,并无实权,权力都被皇帝集中到自己手中。6.“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解析】选B。“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强调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发谕旨,故选B。【补偿训练】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
7、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事君以忠D.尊君敬祖【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反映,故B正确。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
8、故在擅专威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2)根据材料二,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解析】第(1)题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提取材料二信息“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得出结论。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中朝”,剥夺丞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院等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丞相权力过大,会危及君主统治。(30分钟50分
9、)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解析】选B。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强化君主专制,故选B。2.(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
10、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地方权力,提高效率,故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和削弱六部的权限,故A、C错误;明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设立巡抚无法体现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错误。3.(2019驻马店高一检测)明史职官志概述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这说明内阁()A.减轻了皇帝的负担B.在官品上没有固定级别C.实际权力并不亚于宰相D.对宦官专权构成制约【解析】选A。据材料“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可知内阁
11、具有票拟的权力,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故A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强调内阁的级别,故B错误;依所学,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行政机构,故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内阁的职能,而不是强调对宦官的制约,故D错误。4.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大,被史学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的弊端【解析】选D。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旨意而定,因此出现题干所述现象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弊端,故D与题意相符。5
12、.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选D。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选D。6.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解析】选D。A表述不符合史实,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故A错误;B表述中事务清闲不符合史实
13、,故B错误;C表述与题目中“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不符,属于主观臆测,故C错误;D表述与题目中“有官无吏”“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相符,故D正确。7.“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廷寄”过程中军机处将皇帝的密信直接寄给相应大臣,减少了其中的一些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正确
14、。军机处没有掌握决策权,其仅具有皇帝的顾问职能,故B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强化了专制皇权,故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机处与其他机构分权制衡,故D错误。8.(2018银川高一检测)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地方自主权力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解析】选D。根据题意,并未牵涉官僚体制的灵活变动和运转,故A错误;B表述属于主观臆断,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根据题目中“
15、皇帝临时派出”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权力的不断把控,故C错误;根据题目中“权限相对较小”“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得出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故D正确。【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清代大兴文字狱。(3)改革中央机构。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元朝设中书省,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4)注重选拔官吏。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
16、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途径。(5)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地方设三司等。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艺祖(宋太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7、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12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分析出其本质。第(2)题,结合三个时期宰相的具体职责,回答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其趋势。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