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世家(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成语典故。 2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3了解孔子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 2 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 2 如何理解文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吾道非邪?何至于此?”的不同对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学生
2、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20-22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同“向”。 ) 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祗回,同“低回” )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以:在。卒:死,去世。) 2、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服:服丧,守丧。) 3、相诀而去。(诀:告别。) 4、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百有余室:一百多家。室,家。) 5、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以时:按时。 ) 6、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
3、从政(谒:拜祭。) (三)词类活用 1、唯子贡庐于冢上。(庐,名词用作动词,造庐。) 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 3、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4、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5、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宗,名词用作动词,尊奉。 ) (四)古今异义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五)特殊句式 1、孔子葬鲁城北泗上。(省略句) 2、唯子贡庐于冢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四、课堂探究 1、 概括文章第五、第六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确:第五部
4、分(20、21节):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第六部分(22节):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几句话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赞颂孔子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作者是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赞颂孔子的。 (2)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五、课文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的“至圣”的称号,孔子是当之无愧。 (板书:家庭身世、学习经历、仕途坎坷、著书立说、死后影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生无所息。)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